起運港:
目的港:

現有60條駁船航線覆蓋52個內河碼頭 -cosco海派

 海運新聞     |      2022-08-26 19:05

現有60條駁船航線覆蓋52個(ge) 內(nei) 河碼頭
-cosco海派


編者按:交通運輸新型智庫同盟成立以來,推動了各方對交通強國建設等重大戰略實施積極建言獻策,發揮了推動科學決(jue) 策、提升決(jue) 策水平的“智囊團”作用。本期“交通智庫之聲”繼續精選專(zhuan) 家觀點,敬請讀者關(guan) 注。本欄目文章僅(jin) 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
“近零碳港口”是指在港口生產(chan) 經營活動中通過一係列手段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ti) 排放並使其逐步趨近於(yu) 零的港口,其不但是新時期有效探索港口“近零碳”排放發展模式、支撐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重要抓手,也是綠色生態港口內(nei) 涵的進一步延伸和豐(feng) 富,更可為(wei) 全行業(ye)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馬士基計劃於(yu) 2023年啟用以甲醇為(wei) 動力燃料的支線集裝箱船舶,2030年前零排放集裝箱船舶具有貿易可行性,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
七是開展試點示範,探索形成經驗。結合國家港口發展戰略布局,依托具有一定規模的重點綠色港口和碼頭,進一步推廣港口節能降碳創新技術、設施裝備、政策製度、多式聯運、岸線綜合利用、港產(chan) 城融合等的試點示範應用,積極探索建立港口碳排放統計、核算、評估、考核以及碳交易體(ti) 係,形成可複製、可鑒戒、可推廣的“近零碳港口”建設、運營經驗,為(wei) 全行業(ye) 低碳綠色發展提供引領、鑒戒和支撐,推動行業(ye) 共同進步。



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使用的橋吊、軌道吊、AGV(自動導引運輸車)均采用電力驅動,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使得碼頭裝卸、水平運輸、堆場裝卸環節的尾氣排放題目完全消除,環境噪音也得到極大改善。與(yu) 此同時,裝卸行程的優(you) 化以及能量反饋技術的大麵積采用,進一步降低了碼頭的能耗指標。目前,洋山四期的裝卸生產(chan) 設計可比能源綜合單耗僅(jin) 為(wei) 1.58噸標煤/萬(wan) 噸吞吐量,海運報價(jia) 國際快遞,達到國內(nei) 先進水平,而第二代港口船舶岸基供電、節能新光源、辦公建築區域電能監控係統、太陽能輔助供熱等技術的應用,使洋山四期的能源利用效率跨上新台階。
 

天津港於2021年建玉成球首個“聰明零碳”碼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由“風光儲荷一體化”係統實現綠電自主供給,率先實現碼頭全年生產消耗“碳中和”,較傳統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能耗降低17%以上;實施港口機械清潔化改造,推廣使用電動集卡、ART,加快光伏、風力發電、充電樁等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實現港口生產綜合能源單耗同比下降7.9%、低排放港作機械占比同比上升7.6%。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實現規劃引領。立足“雙碳”戰略和交通強國建設需求,由交通運輸主管部分牽頭製定港口行業“雙碳”工作行動計劃或實施意見,製定與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時間節點、具體任務舉措相匹配、可支撐的港口低碳或“零碳”發展實施路徑,明確時間表、路線圖,科學製定港口低碳發展、裝備發展、設施發展、技術發展、低碳標準、港產城融合等相關規劃,提升節能降碳規範化、科學化、數字化水平,為“近零碳港口”建設提供引領和指導。



荷蘭鹿特丹港開展“裏吉蒙地區空氣質量行動項目”,具體包括實施“清潔航運”計劃、公道利用土地、鼓勵港口企業使用清潔能源、進步能源利用效率、實施岸基船用供電工程、製定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計劃,並規劃在2019—2025年每年捕捉50萬噸二氧化碳。

五是加強基礎建設,實現短板補齊。推進港口碼頭繼續向專業化、自動化、電力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優化港口集疏運體係,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強綠色電力、綠色熱力、綠色燃料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安全多元、保障有力、穩定高效的能源供給係統,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全方位、多元化、規模化發展。提升岸電覆蓋率與使用率,加大港區綠色建築改造和建設力度,加快淘汰耗能高、汙染大、性能差的港機設備、運輸裝備、輔助設備。
四是加強技術進步,實現創新驅動。加強港口能源、環境數據的監測和共享,建設基於5G、北鬥、物聯網等技術的信息基礎設施,建立同一的港口碼頭能耗和碳排放核算方法體係。加強自主創新、集成創新投進,加大港作機械等裝備關鍵技術、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操縱係統、遠程作業操控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創新節能降碳技術研究和成果推廣模式。推動港區內部集卡和特殊場景集疏運通道集卡自動駕駛示範,深化港產城聯動。開展適用於港口的近海海洋碳匯開發和生態修複研究,進一步進步區域碳匯能力。
其次,目前,化石能源仍占據國內港口能源消費的50%以上,氫能、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使用比例仍然較低,港口能源消費結構總體上仍然不夠公道。此外,部分港口生產、裝卸、轉運工藝流程較為落後,電力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多式聯運體係不完善,在前期建設過程中也未配套足夠的節能降碳設施裝備和治理運行機製,導致港口能耗和汙染排放總體上仍處高位。
“近零碳港口”建設對策和建議
六是加強能源治理,實現聰明調度。優化港區“風、光、儲、氫”等綠色能源融合係統網絡構架,持續完善港口能源綜合管控平台係統功能,實現多能源融合係統與港區負荷的匹配與優化控製。加強能源消耗數據與港口裝卸生產數據的同步采集和關聯分析,實現人、機、箱、貨、流程等不同能源精細化考核,提升全過程能源管控能力。完善港區大氣環境智能監測體係,增加碳排放監測點位,實時監測港區環境空氣的碳濃度水平。構建港口碳排放治理信息係統,推動建立碳排放權核定、碳配額分配、履約邊界、參與碳排放交易支撐體係。
總體上看,國內外先進港口通常基於綠色生態、減排降碳、清潔生產等理念,通過降低能耗強度、調整用能結構、開展汙染防治,不中斷推進綠色低碳港口建設走向深化。同時,先進港口基本上還都具備以下特征:製定了相對科學完備的發展規劃、資金保障和建設運營治理體係較為完善、引進或儲備了較為先進的低碳設施裝備技術、加強節能減排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大型重點港口或碼頭開展先行示範等。
深圳港在國內率先推廣低硫燃油及岸電使用,並建成亞太最大LNG海上加注中心,持續開展“綠色港口排放清單”研究工作,先行推廣靠港船舶的低硫燃油及岸電使用。此外,還全麵優化港口集疏運體係,開展結構性節能減排。現有60條駁船航線覆蓋52個內河碼頭,20條海鐵聯運線路延伸至8個省份,掛牌6個內陸無水港。2021年1至7月,港口完成集裝箱海鐵聯運吞吐量9.95萬標箱,同比增長2.31%。
歐美發達國家的主要港口較早提出建設低碳綠色港口並製訂了相關計劃,國內港口固然起步較晚,但總體上也結合高質量發展要求,充分發揮後發上風,呈現出後來居上的良好態勢,多個領域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三是加強結構優化,實現能效提升。全麵梳理整合港口資源,推動貨主碼頭向公共碼頭轉型、傳統碼頭向聰明碼頭轉型、通用碼頭向專業化碼頭轉型,進一步提升岸線利用效率。按照“宜水則水”“宜路則路”“宜鐵則鐵”的原則,加快運輸結構調整,優化港口集疏運體係,充分發揮水路、鐵路等綠色運輸方式的上風,穩步進步大宗幹散貨鐵路、水路集疏運比例,減少公路運輸產生的碳排放和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結合“近零碳港口”發展現狀和趨勢,針對其麵臨的主要挑戰,筆者分別從行業層麵、港口層麵、試點示範等方麵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同時,“近零碳港口”建設涉及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工藝流程改造和設備更新換代,港口主體運營企業和各屬地政府會承擔較大的資金和財政壓力,為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和能動性,相關針對性的財稅政策以及投融資服務亟需進一步完善。同時,為保障“近零碳港口”建設、運營的規範和可持續發展,相關標準和規劃、監測指標體係和考核評估機製也需要進一步健全。而對於港口而言,“近零碳港口”建設涉及岸線利用規劃、集疏運體係優化、能源消費結構調整、裝卸工藝優化、設備效能提升、船舶減汙降碳等多方麵的具體技術工作。隨著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進一步嚴格,未來一段時間,傳統的裝備設施技術、運行維護技術、節能減排技術難以完全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需要結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5G、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聰明科技實現進一步係統提升。此外,目前我國尚未建立針對港口基礎設施的碳排放量化核算方法體係,存在核算邊界不同一、核算粒度不清楚、核算方法雜亂、治理缺乏係統性等瓶頸製約,因此結合港口交通基礎設施現狀與特點,碳排放仍存在底數不清的題目。

國內外“近零碳港口”發展現狀




“近零碳港口”建設題目分析
目前,國家和行業(ye) 層麵已發布了《關(guan) 於(yu) 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導意見》《深進推進綠色港口建設行動方案(2018—2020年)》《綠色港口等級評價(jia) 指南》等關(guan) 於(yu) 港口綠色發展的政策文件,但這些文件由於(yu) 頒布時間較早或有其特定的曆史作用和應用範圍,其目標任務並不能完全滿足新時期“雙碳”戰略和高質量發展的相關(guan) 要求,時間節點與(yu) “雙碳”目標節點也存在一定出進。因此相關(guan) 頂層設計仍需進一步完善,以精確指導和規範港口低碳發展。
二是加強統籌協調,實現多方共治。加強政策支持,保障項目資金和公道用海、用地需求,強化部分溝通協調,形成推進“近零碳港口”建設部分協同會(hui) 商機製。創新港口綠色發展投融資機製,引進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港口低碳建設,形成政府主導、企業(ye) 主體(ti) 、社會(hui) 參與(yu) 的齊抓共建協力。穩步推進港口碳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標準、碳排放限製標準以及相關(guan) 裝備設施技術標準的製修訂,完善港口低碳發展考核評估體(ti) 係。




來源:中國水運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廣州 南非 26 22 16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