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執行非常嚴(yan) 格的垃圾分類,絕對不能亂(luan) 扔。”登船第一天,聽到“探索一號”船長劉祝的要求,來自同濟大學的TS12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翦知湣立刻笑著接上:請放心,我們(men) 已經受過充分的訓練了。
垃圾分類是近來陸地上的熱門話題,尤其是主導本航段科考的同濟大學所在的上海。但在“探索一號”上,垃圾分類其實早已是慣例,船上有一份57頁的垃圾管理計劃書(shu) ,碾碎食物、動物屍體(ti) 、生活廢棄物等垃圾的處理方式清晰可查。幾年來“探索一號”迎來送往不計其數,但是垃圾分類是船上一以貫之的原則。無論吃住勞動,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塑料垃圾“絕不入海”的鐵律。
作為(wei) 一艘科考船,“探索一號”產(chan) 生的垃圾主要包括科研垃圾和生活垃圾兩(liang) 類。
走進艙內(nei) 的餐廳,可以看到三隻不鏽鋼垃圾桶放在門邊,上麵分別貼著食品垃圾、塑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標簽。其中,經過粉碎或研磨的食品廢棄物可以在距離陸地不小於(yu) 3海裏的地方排放,對海洋環境無害的貨物殘餘(yu) 可以在距離陸地不小於(yu) 12海裏的地方排放。大家吃完飯,把殘餘(yu) 分門別類倒進垃圾桶,再清潔碗筷,醒目的“垃圾公告牌”就在水池上方,抬頭可見。同樣的,實驗室裏的科研垃圾桶也有塑料和非塑料垃圾之分。
在“探索一號”本航段的科考中,“垃圾”是絕對意義(yi) 的高頻詞。倒不是因為(wei) 垃圾分類,而是因為(wei) 調查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對海洋生態造成的汙染情況是航段最重要的科考目標之一。圍繞海底垃圾堆的研究,貫穿了起航以來的全過程。
前幾日的下潛視頻中,大家雖然對海底垃圾堆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但深潛發現的垃圾規模之大、種類之五花八門還是令人驚心。尤其是和垃圾連為(wei) 一體(ti) 的海底生物,或許因為(wei) 喜歡塑料垃圾的氣味或者想吃附著在上麵的微生物,潛器帶出水的海葵的口內(nei) 已經有塑料成分。千米以下的海底,海綿、海葵等和垃圾堆伴生。
這兩(liang) 天,船艙走廊的白板上新出現了兩(liang) 行字:垃圾一定要分類,西瓜皮果蔬類直接入海,切勿放入垃圾站內(nei) ,因其無法燃燒,而且還需手工分類。看來在垃圾分類這件事上,即便在規矩簡明的船上,還是有需要特別提醒的時候,用同濟大學鍾廣法教授的話說,垃圾分類、塑料垃圾絕不入海的公民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