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其在西太平洋與(yu) 我國富鈷結殼合同區實施了多波束地形測量、淺地層剖麵測量、海洋重力測量、“海馬”號ROV調查、深海淺鑽取樣、深海攝像、富鈷結殼原位聲學測厚、溫鹽深測量、地質拖網和重力活塞沉積物柱狀取樣等多種手段調查工作。
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分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大洋礦產(chan) 資源研究開發協會(hui) 組織,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具體(ti) 實施。航次聯合了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聲學研究所東(dong) 海站、中國自然資源報社等機構58名科考隊員通力協作,克服惡劣海況、補給匱乏、設備故障等重重困難,獲取豐(feng) 富的深海地質樣品及海洋地球物理數據,在我國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勘探、深海地質調查、深海探測新技術新方法應用等方麵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是實施西北太平洋重點調查區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實現多波束水深地形全覆蓋,獲取富稀土沉積物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質樣品,為(wei) 深海地球係統科學研究及新資源評價(jia) 奠定了基礎。
二是繼續開展我國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調查年度工作,履行中國大洋協會(hui) 與(yu) 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義(yi) 務,調查結果為(wei) 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評價(jia) 及順利完成合同約定的區域放棄任務提供支撐。
三是科技創新驅動深海探測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利用圖像處理技術,實現水下視頻圖像的分幅智能拚接,為(wei) 富鈷結殼小尺度分布規律和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優(you) 化了富鈷結殼原位聲學測厚係統的探測性能,成功應用於(yu) ROV、移動鑽機等多個(ge) 運載平台,為(wei) 富鈷結殼精細探測提供了強有力的調查手段;提升了富鈷結殼深海淺鑽的穩定性和作業(ye) 效率。
據了解,“海洋六號”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艘現代化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近年來我國新入列的多艘海洋科考調查船參考了“海洋六號”的基本設計。
“海洋六號”自2009年入列以來,連續10年赴南海、太平洋、南極海域開展了55個(ge) 航次的深海地質、大洋與(yu) 極地科學考察任務,累計出海時間達2137天,安全航行29萬(wan) 海裏(約合53.5萬(wan) 千米),航程相當於(yu) 繞地球13圈半,積累了全海域科學考察及航行保障經驗,顯著提升了我國海洋地質科學考察水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