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強國,裝備先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ye) 是進行海洋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對於(yu) 提升我國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具有重要意義(yi) 。
近年來,隨著環保觀念不斷強化、南海資源開發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海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勘探開采、空間開發等相關(guan) 海工裝備建造行業(ye) 取得了顯著發展,眾(zhong) 多新型海工裝備不斷湧現。與(yu) 此同時,我國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建造行業(ye) 也麵臨(lin) 著更高的發展要求。
成果豐(feng) 碩 海工裝備逐漸邁向高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裝備建造步伐逐步加快。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從(cong) 引進、消化、吸收,到再創新,隨著我國海洋油氣開采實現從(cong) 潛水到深水、從(cong) 淺層到深層的蝶變,我國海工裝備的建造水平也獲得了跨越式發展。
2017年5月,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全球鑽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海上鑽井平台——“藍鯨1號”成功完成我國首次可燃冰試采,創造了可燃冰開采時間和產(chan) 量2項世界紀錄;
圖源:中遠海運重工
2019年12月,我國首艘1300噸自升自航式海上風電安裝平台交付;同月,在海口舉(ju) 行的第五屆深海能源大會(hui) 海工裝備展上,一係列深水油氣田勘探開發、深水井噴及溢油應急救援和井噴應急搶險等領域的新型海工裝備競相亮相……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司誌強介紹,近十年來,我國海工裝備建造行業(ye) 取得了顯著發展。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300米以內(nei) 的完整海洋石油開發裝備體(ti) 係,並開始了1500米水深的勘探開發海工裝備的建造。我國海工裝備市場規模由小變大,近幾年一直保持新訂單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地位。同時,我國海工裝備製造的產(chan) 業(ye) 布局正不斷完善,現已基本形成以環渤海灣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為(wei) 中心的海工裝備研發、總裝和配套設備生產(chan) 企業(ye) 集聚區。
此外,近年來,我國眾(zhong) 多高端海工裝備開始在海上大型工程、海洋科研、海洋資源勘探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科研方麵,以“雪龍2”號為(wei) 代表的一批新型科考船正在不斷揭開海洋的神秘麵紗;在海洋資源勘探開發方麵,如“藍鯨”係列海上作業(ye) 平台、“海洋石油286”等深水工程船舶、“海龍”係列無人遙控潛水器,以及各式智能化ROV設備正在海洋勘探行業(ye) 大展身手;在高端海工船舶領域,如38000立方米液化乙烯運輸船、20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氣運輸加注船等新能源運輸船,以及萬(wan) 噸級深海養(yang) 殖工船、海洋漂浮城市、海上浮動式核能平台等各種突破傳(chuan) 統作業(ye) 能力邊界的海工裝備(在建或概念),正推動著我國海工裝備建造行業(ye) 不斷邁向高端。
短板猶存 深海油氣開發裝備亟需創新
百尺竿頭仍需更進一步。雖然目前我國海工裝備建造行業(ye) 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但在產(chan) 品創新、技術攻關(guan) 、管理優(you) 化、智能製造等方麵,仍舊與(yu) 行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願景存在不少差距。
“當前我國深海油氣開發裝備領域仍麵臨(lin) 很多發展瓶頸,仍需加大技術攻關(guan) ,繼續深化與(yu) 國內(nei) 外科研院所的廣泛合作,推動我國深海油氣勘探裝備創新。”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東(dong) 表示。
據悉,目前我國在深海油氣開發裝備方麵,還存在很多“卡脖子”關(guan) 鍵技術問題。國際上,有關(guan) 海洋油氣開發、特別是深海油氣開發裝備建造的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少數幾個(ge) 國家手中。
中國工程院能源礦業(ye) 工程學會(hui) 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蘇義(yi) 腦表示,油氣資源在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nei) 都不會(hui) 有大的改變。因此,要想充分挖掘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潛力、確保我國能源安全,必須加快建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海工裝備。必須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打破相關(guan) 技術壁壘,開發出適應我國海洋資源開發需求的海工裝備。
以南海為(wei) 例,該海域是我國麵積最大、油氣資源最豐(feng) 富的海域。根據已探明的資源儲(chu) 量進行計算,目前整個(ge) 南海的油氣地質儲(chu) 量約在230-300億(yi) 噸。但要在南海開發深水油氣資源,麵臨(lin) 著與(yu) 全球其他海域不同的特殊挑戰,我國海洋油氣開發的裝備需求正在發生新變化,海洋油氣企業(ye) 對相關(guan) 裝備的經濟性要求越來越高。
首先,南海海底地質環境複雜,各類海底地質環境交錯,需要針對特定的海基狀況對海工裝備作出相應技術改良。其次,該海域台風、內(nei) 波流、強熱帶風暴頻發,海水表麵流速和風速接近墨西哥灣的2倍,需要具備優(you) 良抗台、抗衝(chong) 擊性能的高強度海工裝備。此外,南海油氣貯藏具有高粘、高凝、高含二氧化碳等複雜特性,這不僅(jin) 對勘探開發裝備在極限環境下的工作能力提出巨大挑戰,而且深水、低溫、高壓、遠距離的運輸條件對海洋油氣運輸船舶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順勢而為(wei) 瞄準行業(ye) 發展新趨勢
未來的海洋資源開發需要什麽(me) 樣的裝備?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雖然當前“大海工”領域——有關(guan) 海洋油氣、海上風電等在內(nei) 的海洋資源勘探開發的裝備建造麵臨(lin) 許多挑戰,但這也意味著海工裝備建造行業(ye) 存在著新的需求,潛在著新的市場“藍海”。
有關(guan) 專(zhuan) 家表示,根據行業(ye) 的發展趨勢,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高端裝備快速發展,將帶動從(cong) 裝備製造到能源開發利用全產(chan) 業(ye) 鏈的轉型升級。
當前,油氣價(jia) 格帶來的成本壓力,能源結構調整的呼聲,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帶來的市場壓力等,使得海工業(ye) 主不斷提高對裝備的經濟性要求。這種經濟性不僅(jin) 體(ti) 現在裝備價(jia) 格本身,還體(ti) 現在運營成本、維護成本等長遠發展問題上。此外,海工裝備環保性能的高低也影響著業(ye) 主的運營成本。這些因素都將納入未來海工裝備研發建造的考慮範圍。
“在全球一體(ti) 化趨勢愈發明顯的背景下,世界海工裝備行業(ye) 競爭(zheng) 日趨激烈。中國海工企業(ye) 想要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創新發展勢在必行。”中遠海運重工經營中心副總經理趙誌堅表示,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等為(wei) 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將是推動我國海工裝備製造企業(ye) 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在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領域,有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輕量化”“智能化”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海洋油氣開發的高效率、低成本等發展目標必須依賴海工裝備的輕量化和智能化才能實現。同時,一些海工裝備製造商可通過降低設備規格,減少投資成本,從(cong) 而增加企業(ye) 的經營靈活度,以應對海洋油氣開發過程中的風險;另外,通過人工智能等數字化建造技術,可以減少人員配置,直至實現無人操控的目標。
在海上風電安裝設備領域,一些大功率風機的成功研製和應用,使得現有風電安裝設施在安裝能力和效率上均麵臨(lin) 挑戰。目前,很多大功率的風機體(ti) 量大、重量大,遠超現有風電安裝設備800-1200噸的安裝能力。並且,大功率風機一般布置在深遠海風場,這為(wei) 風電設備的安裝帶來更大的難度和不確定性,需要一批適應高海況的安裝裝備。
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隨著浮式風機裝備技術的成熟,未來深遠海風場也將逐步應用浮式風機裝備,現有的安裝方式將進行相應調整,而這將產(chan) 生對於(yu) 新型海上風電安裝裝備的市場需求。
據筆者了解,目前,我國海工裝備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新型的海工產(chan) 品,推動著我國海工裝備製造業(ye) 加快轉型升級。如:招商局集團研發設計的風機整機運輸和浮式安裝船,放棄了傳(chuan) 統的海上組裝風機方式,通過在岸上完成風機安裝和測試後再進行整機運輸,減少了海上作業(ye) 時間和安全風險;中集來福士聯合山東(dong) 海工及瑞典BT研發的雙船聯合拆解平台,由三艘配備DPS定位係統的半潛船搭建而成,通過采用廢舊海工裝備整體(ti) 拆解方式,解決(jue) 了海洋平台拆除作業(ye) 難度大、環保要求嚴(yan) 等問題,並可滿足多種用途的平台、導管架拆裝、轉運、水下安裝、水下打撈等作業(ye) 需求。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