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me) ,本輪造船業(ye) 大周期的到來,是否會(hui) 再次造就一批新的上市公司呢?
我國相繼出台新政助推造船業(ye) 向高端化轉型。工信部等五部分曾於(yu) 2022年8月18日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加快郵輪遊艇裝備及產(chan) 業(ye) 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提升設計建造能力。穩步推進國產(chan) 大型郵輪工程。往年8月22日,江蘇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解讀《關(guan) 於(yu) 進一步提升全省船舶與(yu) 海工裝備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若幹政策措施的通知》。
自2021年開始,造船業(ye) 複蘇苗頭隱現,隨著往年各龍頭船廠訂單爆滿,船塢滿負荷運轉,業(ye) 界大多猜測造船業(ye) 新一輪上漲周期已至。
一位業(ye) 內(nei) 人士以為(wei) ,在造船業(ye) 集中度進步的情況下,船企要想異軍(jun) 突起實現上市目標就得把握時代的脈搏,瞄準未來造船業(ye) 發展方向,順勢而為(wei) 。
一般而言,造船業(ye) 均勻每20年-30年經曆一輪大周期,需求周期、船齡替換周期、環保公約是三大因素。回顧此前的造船業(ye) 大周期可知,從(cong) 1996至2008年,造船訂單上行周期約為(wei) 12年,而2008年之後,造船業(ye) 開始進進下行周期,從(cong) 2009年至2020年,下行周期大約曆經了11年。
有投行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一輪造船業(ye) 大周期中,多家公司於(yu) A股、港股和新加坡上市,本輪行業(ye) 周期也有看催生部分企業(ye) 上市。此外,科創屬性較強的企業(ye) 也可以謀求在科創板上市。”
在造船業(ye) 上一輪上漲周期中,有大批船企訂單爆滿、業(ye) 績大幅增加,並接連實現上市。
“本輪造船業(ye) 大周期尚處於(yu) 低級階段,還沒有到利潤兌(dui) 現的時候,等利潤兌(dui) 現了,產(chan) 業(ye) 鏈相關(guan) 公司還是有上市機會(hui) 的。”有業(ye) 內(nei) 人士如是說。
往年9月份,在中國船舶上半年業(ye) 績說明會(hui) 上,公司副總經理兼董秘陶健曾表示,目前公司手持訂單船型結構、訂單周期都比較飽滿,排期已到2026年。
在此前的造船業(ye) 大周期中,我國有多家船企借著市場需求暴增、訂單爆滿的機會(hui) 實現IPO。而在此番行業(ye) 進進新一輪上行周期之際,正在向高端化轉型的造船業(ye) ,又會(hui) 有哪些企業(ye) 能實現IPO的夢想?
上述業(ye) 內(nei) 人士向記者表示:“由於(yu) 有較高的技術壁壘,以前LNG船主要都是由韓國船廠製造,但是自從(cong) 我國大力推動造船業(ye) 向高端化轉型後,目前我國已經有5家船廠具備生產(chan) LNG船的資質,並且有船廠在往年斬獲了大量LNG船訂單。”
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一些具有高科技壁壘的公司上市可能性更高。在產(chan) 業(ye) 鏈上遊,船舶設計、原材料、發動機和其他配套設施相關(guan) 企業(ye) 皆有上市的可能,但需要公司實力過硬,能夠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具備核心技術,才能具備上市的核心條件。
“造船業(ye) 未來的發展趨勢就是高端化,船企要做大做強,高端化轉型勢在必行。”上述業(ye) 內(nei) 人士以為(wei) ,中小船企的生存空間已經被擠壓,而且其技術水平低下,假如不向高端化轉型,就隻能被市場淘汰。
據央視網最新消息,2022年,我國造船業(ye) 的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第一。按載重噸計,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國際市場份額的47.3%、55.2%和49.8%。在全球新船訂單中,有超過49%的雙燃料綠色船舶訂單,均由我國建造。
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國船舶企業(ye) 手持訂單量達10361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7.5%。
“目前已經有船舶設計類公司預備申請上市。”湘財證券一位投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具備硬科技屬性的上遊設計研發細分領域的企業(ye) 在科創板比較有機會(hui) 。”
據同花順統計數據顯示,根據申銀萬(wan) 國行業(ye) 劃分,截至目前,船舶鑄造行業(ye) A股上市公司合計有11家,國際物流,分別為(wei) 中國船舶(1998年)、中國重工(1997年)、中船防務(1993年)、中國海防(1993年)、中船科技(1997年)、天海防務(2009年)、亞(ya) 星錨鏈(2010年)、海蘭(lan) 信(2010年)、江龍船艇(2017年)、中科海訊(2019年)、國瑞科技(2017年)。其中,有多家公司是在上一輪行業(ye) 大周期內(nei) 實現上市的。
向威力向記者表示:“為(wei) 滿足IMO環保新規中針對排汙的要求,現有造船廠的發展方向主要集中在加裝節能裝置或節能技術、更換舊船、使用高能效船舶上。新規的實施將為(wei) 2023年航運市場的運力供給端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在新規壓力下,預計高耗能老舊船舶將加速淘汰,或將推動船舶更新改造的需求提前開釋。”
火爆的市場,不僅(jin) 推動中國造船行業(ye) 步進高速發展階段,海運報價(jia) 國際快遞,也由此誕生了一批上市公司,多家造船廠赴A股、港股乃至新加坡上市。
據中國船舶產(chan) 業(ye) 協會(hui) 最新表露的數據顯示,截至往年11月底,我國船舶企業(ye) 手持訂單量達10361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7.5%。
華泰證券某投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造船產(chan) 業(ye) 鏈應該會(hui) 有一批技術和科創屬性過硬的企業(ye) 選擇到科創板上市。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