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今年2月公布數據
-物資航運
海運新聞 | 2022-10-20 22:21
除了疫情,天氣變化和能源短缺已經成為今天全球的共同話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伊斯堡正在能源轉型上積極探索。據悉,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正在進行很多有關氫等綠色能源的研究項目。杜伊斯堡市政府中國事務專員先容:“在杜伊斯堡,也在德國的其他城市,大家都在進行大量的調研——如何發展綠色能源。我們以為有必要圍繞能源開辟新的綠色領域,例如綠色能源在物流運輸上的應用,在鋼鐵產業上的應用,也包括氫能源的轉化和處理……這方麵,有很多事情正在杜伊斯堡發生。”
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2021年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杜伊斯堡成為線路最廣、班次最多、運量和貨值最大的中歐班列節點,每周有超過60趟班列常態化往返於杜伊斯堡與中國近20個城市之間,承載了中歐班列約三成貨物轉運。
“中國和歐洲都在經曆天氣變化。綠色能源合作方麵,中國也非常感愛好。雙方有必要共同努力尋找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假如大家都采取了正確的步驟,我相信雙方又會開創一個雙贏的局麵。”對於兩國在環保和綠色能源上的合作遠景,陶逸泊如此展看。
地緣政治危機是中歐班列的考驗,疫情帶來的阻隔則給雙邊交流平添了困難。中德建交50周年 — 中歐班列與(yu) 杜伊斯堡的彼此見證
2022年10月19日 10時 探索新絲(si) 路
陶逸泊表示:“中國事我們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貨物貿易額)超過2400億歐元。我相信不管怎麽變化,貿易規模不會下降。我們未來還有很多機會,德中雙方將在高水平上開拓新的業務合作領域,尤其是杜伊斯堡和中國之間的合作。”
這也是董萬旭多次誇大中歐班列核心競爭力的原因。他以為,建立在時效性基礎上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是中歐班列的最大上風。疫情爆發至今,港口塞港、罷工,鐵路運輸
上海空運,海運跳港,空運中斷航……這些情況中歐班列都沒有出現。“隻要專注進步中歐班列的競爭力,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回到使用中歐班列的行列。
中德關係回看過往,展看未來
“我們與武漢市的友好城市關係開始於1982年。今年我們慶祝同武漢建立友城關係的四十周年紀念。這種聯係在過往四十年中不中斷發展,不僅是政府之間的交流,還有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與武漢大學之間的交流,當然還有經濟領域。在過往的四十年裏,兩方關係有了很好的發展。”
來源:探索新絲路
“歐洲鐵路承運人的工作,海運費,簡單來說就是在中歐班列達到波蘭馬拉舍維奇、進進歐盟後,我們向歐洲沿線的鐵路公司申請線路的使用,然後調用自己的鐵路機車、車板和司機,完成集裝箱從歐盟邊境到歐洲目的站的運輸。”董萬旭解釋道。
在杜伊斯堡的發展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中國元素的參與。
接受探索新絲路采訪的是陶逸泊(Markus Teuber),他是杜伊斯堡市政府中國事務專員,也曾擔任過杜伊斯堡港股份公司(Duisport Hafen AG)首席代表。
遠景-天氣變化與能源挑戰
他從一開始的中亞、中俄鐵路運輸業務,延展到中歐業務領域。德國公司總部就注冊在杜伊斯堡——這個中歐班列重要的節點城市。隨著業務拓展,他在德國柏林、紐倫堡、薩斯尼茨,在波蘭馬拉舍維奇,在奧地利利恩茨開設了分公司。如今公司本地員工規模達到了50多人。
鏡頭前的人叫董萬旭。2010年,他在北京成立國際貨運代理公司。2017年,他在德國的公司正式成立並運營,從事歐洲的鐵路承運人業務。他從業、創業的腳步,便沿著中歐班列發展的鐵軌和車輪,步步向前。
作為一名從業者和創業者,他的事業與中歐班列行業的發展,就如同鐵路上兩條並行的軌道線,彼此見證。發展十年來,中歐班列最大的成就是什麽?
中歐班列也在見證杜伊斯堡的現代化轉型。這座曆史上被稱為“水與火的城市”,經曆了鋼鐵產業繁榮又衰落的曲折,如今正憑借它豐富的水道網絡、鐵路基礎設施和先進的物流產業技術,不中斷完成向物流轉運關鍵中心的轉變和塑造。

曲折-地緣危機與新冠疫情
“過往三年的新冠疫情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要加深合作,麵對麵交流是必要的,是線上網絡視頻形式無法替換的。從我們的角度出發,我們對前往中國很感愛好,往與我們的朋友見麵,與貿易夥伴見麵。我們雙方有非常好的合作過往,與中國做生意,無論是物流領域還是非物流領域,我們都很感愛好。”陶逸泊說道。
圖源:探索新絲(si) 路
“(從中國)到杜伊斯堡通常需要15至18天的運輸時間,相比之下海運需要六到八周,時間對公司來說就是金錢。”陶逸泊補充,“在過往的十年裏,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來到杜伊斯堡,如今這裏已有一百多家中國企業。中國人也喜歡杜伊斯堡,有超過1300多名中國人居住在這裏,直到2019年底, 這個數字仍保持增長。”
中德建交迎來50周年,過往的半個世紀裏,兩國關係飛速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先容,在過往二三十年中,杜伊斯堡的內陸港發展為一個與鐵路密切連接的物流關鍵,如今鐵路的轉口量已經超過水道航運。內陸港與多個歐洲產業中心都有直接的火車線路連接,天天接駁班列從杜伊斯堡開往米蘭、裏昂、巴黎、倫敦、維也納和布達佩斯等產業中心,線路和班列接駁頻次不中斷增長。此外,杜伊斯堡及周邊地區有大約1000萬人和15至20萬家企業是中國商品的潛伏客戶。這樣的條件,讓杜伊斯堡在後來的轉型發展過程中,與中國的聯係越來越緊密。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今年2月公布數據,2021年中德貨物貿易額達2454億歐元,增長15.1%,中國連續六年景為德最大貿易夥伴。1980年,中國在德國進口來源國中排名第35位,1990年上升至第14位,2015年起中國成為德最大進口來源國。2021年德國對華出口1036億歐元,增長8.1%,中國事德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國。
董萬旭所在的公司近年來加大了在電力機車上的投資,用純電力驅動或油電混動,逐步取代曾經的純柴油驅動的牽引機車。將更多貨物從公路轉移到鐵路上,加大相對環保的鐵路運輸在貨運中的占比,是德國政府支持綠色目標的政策大方向。這也是中歐班列在德國乃至歐洲的利好。
可以說,中歐班列也在充當一名“見證者”的角色,在它誕生後的十年時間裏,不中斷見證著某些人事物的變化與發展。
2022年8月,《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1)》對外發布,報告中收錄了中歐班列從(cong) 2011年至2021年的發展大事記。大事記的開頭,就是2021年3月19日,首列重慶至德國杜伊斯堡的國際列車探索開行。
陶逸泊在杜伊斯堡多式聯運場站(DIT)接受我們(men) 的采訪。DIT場站是中歐班列的重要中轉站,盡大多數抵達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都駛進這個(ge) 場站。而伴隨中歐班列而來的,是物流通道暢通所帶來的貿易和供給鏈上風。
根據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7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5.7萬(wan) 列,運送貨物530萬(wan) 標箱。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集裝箱貨物發往杜伊斯堡,在這裏完成交付“最後一公裏”前的轉運。
“我是2010年創業,開始從事國際鐵路聯運工作。”他回憶說。
他說:“從客戶的角度來說,中歐班列發展的最大成就是已經被市場和客戶所認可,中歐班列已經成為中歐之間主要的運輸方式之一,越來越多的客戶願意使用中歐班列。”
德國人陶逸泊這樣評價兩國的合作曆史:“我確信這是德中合作互利共贏的50年,我們在中國投資,進口中國商品;我們幫助中國發展經濟,我們也從中國商品中獲利。德中關係與合作是一段非常棒的故事。”
一趟貨運班列的開行,將中國西南腹地和德國曾經的傳統產業重鎮聯係在一起,也在相隔上萬公裏的兩個國家之間,創造了一條全新的供給鏈通道。中歐班列剛剛走過它的十年發展之路,也迎來了中德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五十周年。
陶逸泊曾在2017年隨杜伊斯堡市政府代表團前往中國,其中一趟行程就是友城武漢。對於未來再次前往中國,他布滿了期待。
作為深耕德國和歐洲市場的企業家,董萬旭也是中德兩國合作發展的感受者和見證者。“德國在產業化程度上,在產品質量上,仍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中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正在向製造業強國轉變。中德兩國可合作的領域仍非常多,未來合作的遠景仍非常大。”
他補充說:“我希看在疫情過往以後,我們還可以繼續和我們的姐妹城市武漢、和中國與中國企業合作。除了進一步發展雙邊經貿關係,還期待在文化、高校交流上深化合作。這是我對未來的願看。”
今年2月底爆發的俄烏危機,是中歐班列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又一個挑戰。戰爭爆發後,很多歐洲客戶出於態度或貨物安全的考慮,選擇了繞過俄羅斯的線路,或暫停使用中歐班列。但到了8月,行業又觀察到了客戶重新回回的趨勢。
從鐵軌上感受老產業城市的轉型進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