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國際快遞查詢-潘石屹對話柳傳誌:企業家要用進步的力量讓法製更完善

 新聞     |      2019-11-05 04:43

編者按:《潘談攝影間》是一檔將潘石屹的兩(liang) 大愛好——“攝影”和“聊天”結合的訪談節目,由鳳凰網視頻出品、《財經》新媒體(ti) 獨家合作。在《潘談攝影間》中,主持人潘石屹將透視的對象瞄準各領域的名人、大咖,通過訪談,洞察身處輿論熱點中的名人的人生態度、文化觀點,以及對社會(hui) 的責任與(yu) 擔當。每期,《財經》新媒體(ti) 根據采訪視頻整理成文,以方便讀者閱讀。

一無所有王健林、悔創阿裏傑克馬……“謙虛”大佬隊伍裏又增加一員——“女兒(er) 不行”柳傳(chuan) 誌。5月8日,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chuan) 誌做客《潘談攝影間》,與(yu) 潘石屹進行對話。柳傳(chuan) 誌談及兒(er) 女時表示,“兒(er) 子怕坑爹不敢公開關(guan) 係”。談及女兒(er) 柳青,柳傳(chuan) 誌笑稱,“她本來也沒多大能耐”。對此,柳青在微博上回應稱:“論跟自己老爸搞好關(guan) 係的重要性”,並表示“其實我覺得我還湊活”。

通過本期訪談,我們(men) 可以看到柳傳(chuan) 誌在父子、父女身份轉換中教育觀念的傳(chuan) 承,還可以感受到過往經曆對個(ge) 人品質的形成作用,以及柳傳(chuan) 誌辦企業(ye) 時的信仰,把不在改革中犧牲定為(wei) 信條,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潘石屹對話柳傳(chuan) 誌:企業(ye) 家要用進步的力量讓法製更完善

餓到吃銀翹解毒丸

潘石屹:柳總,你們(men) 這一代企業(ye) 家在特定曆史時期所經曆的成功與(yu) 失敗,對物質財富和市場經濟獨特的理解,後一代的企業(ye) 家們(men) 或許不會(hui) 再碰到了。我覺得把第一代企業(ye) 家們(men) 的經曆記錄下來會(hui) 非常有意義(yi) ,今天您跟我們(men) 講一講您的經曆吧?

柳傳(chuan) 誌:我1944年出生在上海,父親(qin) (柳穀書(shu) )當時在中國銀行上海總部工作,解放後被調到北京籌建中國銀行總部的建設。記憶中,當時的上海很繁華,十裏洋場;而到了北京後,感覺當時的北京和老照片裏的北京一樣,風沙大、街上有駱駝,有一種荒漠的感覺。

到了北京後因為(wei) 家裏總搬家,所以也斷斷續續換了好幾所學校。7歲時,到了中國人民銀行子弟小學讀三年級才算是穩定下來。小學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打架,我們(men) 當時是住宿製,班裏的同學有革命老區來的,也有農(nong) 村地區來的,當時最大的同學大我8歲,強生物流 ,經常有年齡大的同學欺負年齡小的同學。為(wei) 了跟年齡大的同學抗爭(zheng) ,我們(men) 會(hui) 經常打架。到了五六年級時,我團結了一些和自己一樣的孩子,才不再受欺負。所以,我對小學的記憶就是“混”。

潘石屹:住校的時候能吃飽飯嗎?

柳傳(chuan) 誌:銀行職工的子弟小學,夥(huo) 食還是挺好的。1955年,我小學畢業(ye) ,在這之前,我其實對中國整體(ti) 的吃飯情況沒什麽(me) 感覺。那個(ge) 階段,感覺正是國家欣欣向榮的時候,抗美援朝勝仗也多,孩子們(men) 經常唱一些積極的歌。

潘石屹:您的童年是充滿陽光的,而我那時候的回憶是吃不飽飯。

我1963年出生,正是全國最吃不飽飯的時候,有記憶的時候,西北還發生了大麵積的自然災害,我們(men) 當時都靠領救濟糧勉強度日。而且我們(men) 家還被劃定成了地主成分家庭,領取的救濟糧很多是發黴的紅薯片。即使那樣,拿回家後煮一下就吃了。一年12個(ge) 月,我們(men) 家的存糧僅(jin) 夠吃6個(ge) 月,不夠時就去借,借到後麵家裏就真沒什麽(me) 吃的了,不得不把兩(liang) 個(ge) 妹妹送人。其中,一個(ge) 妹妹送到了陝西,又因母親(qin) 常做噩夢,後來才把妹妹給接回來。我們(men) 村當時有27戶人家,最後,村裏的27戶家庭有17戶趁著天黑逃荒到外地要飯去了。

柳傳(chuan) 誌:你最餓的時候餓到什麽(me) 程度?

潘石屹:我的印象就是晚上一直流口水。

柳傳(chuan) 誌:你那時候還小,所以形容餓隻能形容到流口水,我的形容會(hui) 更深動。

1961年是全國饑餓最困難的時候,而我當時剛剛高中畢業(ye) ,正是長身體(ti) 的時候,肚子裏一點油水都沒有,平常就完全是幹熬。有一天晚上我夜裏餓醒了,怎麽(me) 也睡不著。最終拿了一片銀翹解毒丸的藥片放在嘴裏慢慢的嚼,吃完後肚子非常的難受,一晚上燒的身上、頭上直冒冷汗。

1961年下半年,我就讀於(yu)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事電信工程學院,因為(wei) 是部隊,比地方糧食多。當時部隊的饅頭是一個(ge) 切三刀,每人四兩(liang) 半的標準。食堂裏有三口大鍋,兩(liang) 千多人都衝(chong) 著最稠的鍋去。有意思的是,每個(ge) 人拿的碗特別的講究,碗小了不夠吃,碗大了吃不了第二碗粥就沒了。有時為(wei) 了撈稠點的粥,人和人互相擠著,棉帽都掉粥裏,大家裝作跟沒看見一樣,照樣把粥都喝完。

有一天部隊會(hui) 餐,提前通知說主食隨便吃。很多人到了食堂後,先衝(chong) 到了盛主食的地方,把碗滿滿的扣瓷實了米飯,後來到了桌子上才發現,每個(ge) 桌上都放著三大臉盆菜和肉。當時又不敢剩下飯,一頓飯也整整吃了三個(ge) 多小時。米飯是一勺一勺的塞進肚子裏的,直到塞完最後一粒米為(wei) 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廣州 南非 26 22 16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