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供給側(ce) 改革和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的進程,經曆了過去十幾年粗放式發展的中國船舶製造產(chan) 業(ye) 也迎來了產(chan) 業(ye) 升級的機遇。在行業(ye) 政策、環保新規以及市場需求的驅動下,船型升級、行業(ye) 整合以及配套設備行業(ye) 的發展正改變著中國船舶製造產(chan) 業(ye) 的結構與(yu) 格局。
IMO限硫令即將生效,為(wei) 船舶配套企業(ye) 帶來了機遇。翁雨波認為(wei) ,2020年即將在全球實施的0.5%硫含量規定,對船舶配套企業(ye) 而言,極大地促進了廢氣洗滌器的裝船,目前已經有大量廠商進入這一領域。此外,LNG燃料的應用也是滿足限硫令的重要方式,隨著LNG加注基礎設施的完善,其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因此,圍繞LNG燃料產(chan) 業(ye) 鏈,包括LNG泵、LNG艙、LNG供氣係統、雙燃料發動機等,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從(cong) 長遠來看,包括電動船舶、氫燃料電池、甲醇/生物燃料等都可以減少SOx排放,因此,船舶配套企業(ye) 可以圍繞鋰電池、能量管理係統、氫燃料電池、可替代燃料發動機等進行研發,一旦相關(guan) 市場成熟,將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隨著智能化時代的來臨(lin) ,船配企業(ye) 又站在了新的起點。智能化給我國船舶配套企業(ye) 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但智能化不會(hui) 一蹴而就,需要企業(ye) 在做好傳(chuan) 統產(chan) 品的基礎上,融入智能化的理念,而傳(chuan) 統產(chan) 品研發設計能力的缺乏決(jue) 定了進軍(jun) 智能化將麵臨(lin) 一定挑戰。因此,為(wei) 促進我國船舶配套業(ye) 智能化發展,從(cong) 政府層麵,需繼續將船舶智能化作為(wei) 我國船舶工業(ye) 高質量發展、縮小與(yu) 國外企業(ye) 差距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對相關(guan) 技術的支持力度,並鼓勵非船舶行業(ye) 相關(guan) 成熟技術向船舶領域轉移;從(cong) 行業(ye) 層麵,可以通過建立行業(ye) 聯盟的形式,匯聚相關(guan) 研究力量,共同開展船舶智能化發展研究;從(cong) 船舶配套企業(ye) 層麵,必須補齊產(chan) 品設計短板,並加快智能理念的融合,把握智能化時代的到來。
造船已進入技術轉換時代,親(qin) 環境船舶、智能船舶、新一代燃料推進船舶(包括LNG燃料、氫燃料、電力推進等)、無人駕駛船舶、智能造船廠等,任何一項離了相應的配套設備都運轉不起來。因此,在新形勢下,更加凸顯了船舶配套設備行業(ye) 舉(ju) 足輕重的地位。
船舶新技術的應用離不開相應的配套設備,歐洲地區憑借其長期的技術積累,強大的研發力量,以及相關(guan) 政策的支持,已經在部分高技術船舶領域走在前列,部分已經形成了先發優(you) 勢。例如在LNG燃料領域,如LNG燃料艙基本由法國GTT壟斷,專(zhuan) 利費用高達LNG船造價(jia) 的5%,市場占有率達到90%以上;在電動船舶領域,加拿大Corvus Energy在鋰電池係統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在智能船舶研究領域,挪威康士伯通過整合原羅羅商船業(ye) 務,在軟硬件方麵能力大幅提升。對我國船舶配套企業(ye) 而言,唯有把握發展新機遇,整合現有資源,才能在新技術方麵實現突破。具體(ti) 而言,在智能船領域,我國相關(guan) 企業(ye) 已經有所突破,但還需加大對數字化、智能化相關(guan) 係統的研發力度,加快設備的智能化轉型研發速度;在替代燃料領域,圍繞LNG動力、電池動力、甲醇燃料等,加快相關(guan) 油氣、車用領域技術向船用轉移,推動相關(guan) 替代燃料在船舶領域的應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