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況下,在航班即將起飛之時,如有旅客還在用手機打電話,或沒有調到飛行模式,周圍有旅客給予提醒,這種行為(wei) 可能會(hui) 受到讚賞:有安全意識、有社會(hui) 責任感!
因為(wei)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航空安全的重要性,特別是一旦航班的不安全行為(wei) 產(chan) 生嚴(yan) 重後果,受害者將是航班上的每一個(ge) 人。有人為(wei) 了維護航班安全挺身而出,當然值得肯定。
然而,在國航7月12日航班發生的事件中,初衷本來是為(wei) 了維護安全而牛女士的言行,收獲的卻更多負麵的評價(jia) ,這是為(wei) 什麽(me) 呢?
飛行安全,關(guan) 於(yu) 生命安全,每個(ge) 人都有捍衛自己生命安全的權利。提醒他們(men) 遵守航空安全相關(guan) 規定,也是在捍衛自己權利。但要知道,即使在法律條款裏,也還有“防衛過當”一詞。如果提醒者言行過激,就會(hui) 受到他人排斥。如果提醒者影響到了客艙環境,進而影響到了其他旅客,還會(hui) 引起眾(zhong) 人反感。人與(yu) 人之間本來就需要界限感,何況還是冒犯到了似乎毫不相幹的陌生人。
這也就告誡我們(men) ,即使不考慮旅客的權限,單純為(wei) 了維護航空安全挺身而出,也需要選擇他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善意提醒是有社會(hui) 責任感的表現,但過激的言行是不被人接受的。
在國航此次事件中,牛女士的出發點是好的,這種維護安全人人有責的意識,應該得到社會(hui) 的認可。但我們(men) 也不否認她言行不當的一麵,盡管可能因為(wei) 身體(ti) 原因是情有可原的。國航私下聯係受到她影響的旅客,也是按照法律法規,出於(yu) 保護隱私考慮。網絡上各種謠言沸沸揚揚,甚至用最大的惡意來猜度個(ge) 人、企業(ye) 的言行,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反應過激?這是不是也在濫用公民權力?
在事件慢慢平息的同時,我們(men) 仍然希望越來越多的旅客在違反安全行為(wei) 麵前,能挺身而出共同捍衛民航安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