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工信部發布《關(guan) 於(yu) 2018年度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預撥審核情況的公示》,這是首次清算2018年度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預撥付資金共計1377811萬(wan) 元。
根據文件公示的汽車企業(ye) 獲補貼情況顯示,本批專(zhuan) 家組核定新能源汽車推廣54.14萬(wan) 輛,約為(wei) 2018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四成。
從(cong) 生產(chan) 企業(ye) 來看,本批近138億(yi) 元的預付款將由55家車企瓜分,26家可以拿到超1億(yi) 的預撥款,其中排名前三企業(ye) 總補貼金額61.1億(yi) 元,占總金額的44%。
比亞(ya) 迪是獲得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最多的車企,其中比亞(ya) 迪汽車有限公司獲得19.8億(yi) 元,比亞(ya) 迪汽車工業(ye) 有限公司獲得16.5億(yi) 元,比亞(ya) 迪汽車工業(ye) 有限公司長沙分公司獲得126萬(wan) 元,三家公司合計獲得新能源補貼數額達到了36.3億(yi) 元,占比此次預撥款額度的26%。
緊隨其後的為(wei) 奇瑞汽車,獲得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13.42億(yi) 元;上汽獲得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11.38億(yi) 元;江淮獲得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9.64億(yi) 元;宇通獲得9.1億(yi) 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江鈴汽車獲得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8.9億(yi) ,北汽獲得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8.79億(yi) 元,其餘(yu) 的車企所獲補貼均未超過5億(yi) 元。
其中,除去以客運和貨運新能源車為(wei) 主的宇通和江鈴之外,綜上來看,2018年“吃補貼”最多的五家乘用車車企排名分別為(wei) :比亞(ya) 迪、奇瑞、上汽、江淮以及北汽。
但如果對比11月最新銷量數據不難發現,這五家新能源車頭部企業(ye) 多數存在較大的銷量滑坡。首當其衝(chong) 就是比亞(ya) 迪,11月,比亞(ya) 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為(wei) 1.12萬(wan) ,同比大幅下滑了62.7%,不及此前預期,但截至目前,其累計銷量達21.6萬(wan) 輛,較去年同期微增了9.73%。而隨著特斯拉國產(chan) 車型的量產(chan) 交付,比亞(ya) 迪的壓力也將日益加大。
而獲得補貼數額第二位的奇瑞汽車也交出了一份並不好看的新能源車銷量“成績單”。根據目前奇瑞公布的10月數據顯示,10月,奇瑞新能源銷量為(wei) 2832輛,滄州物流 ,相比於(yu) 去年同期的1.02萬(wan) 輛,同比暴跌了72%。要知道,去年同期奇瑞新能源憑借奇瑞EQ1和瑞虎3xe的熱銷,增長幅度一度達到誇張的379%。
至於(yu) 江淮和北汽,兩(liang) 家車企11月新能源車銷量均同比跌幅超過了六成。11月,北汽新能源產(chan) 量為(wei) 2943輛,銷量為(wei) 7005輛,兩(liang) 項數據同比均出現了大幅下滑,其中產(chan) 量下滑83.25%,銷量下滑62.6%;而江淮作為(wei) 曾經在新能源市場風生水起的龍頭企業(ye) ,銷量也同比下滑了62.86%,如果最後一個(ge) 月繼續這樣的頹勢,江淮新能源汽車銷量全年負增長將成為(wei) 定局。
至於(yu) 上汽集團,截至目前尚未公布11月最新新能源產(chan) 銷數據。根據上半年數據顯示,上汽新能源銷售量為(wei) 8.2萬(wan) 輛,對比其為(wei) 自己定下的2020年突破60萬(wan) 輛的目標來看,仍有較大距離。
究其原因,不少車企將新能源車銷量下滑歸因於(yu) 補貼退坡、汽車市場整體(ti) 低迷等負麵因素的影響,淘寶網購物流程 ,但從(cong) 表格數據中可以看到,以吉利、廣汽為(wei) 代表的自主車企,本身獲得補貼數額並不突出,在政策波動下,新能源車的銷量表現反而更為(wei) 堅挺。
以吉利為(wei) 例,獲得新能源補助資金為(wei) 7.32億(yi) 元(包括浙江豪情汽車製造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但11月,麵對今年電動車的補貼退坡,吉利新能源車型11月銷量達1.41萬(wan) 輛,同比增長34%。其中,銷量占比最高的四款熱門車型分別為(wei) 帝豪EV、星越MHEV、嘉際MHEV和幾何A,而全新高端純電品牌幾何汽車推出的首款純電動轎車幾何A在11月銷量達2456輛,環比增長57%。
而獲得僅(jin) 4億(yi) 新能源補貼的廣汽也逐步成為(wei) 國內(nei) 新能源車企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11月,廣汽新能源在Aion S和Aion LX兩(liang) 款產(chan) 品帶動下,單月銷量為(wei) 6036輛,同比增長100.3%,環比增長33%。其中Aion S單月銷量首次突破5000輛,單月銷量達5538輛,占比達到88.5%。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消費升級趨勢,目前熱銷的國產(chan) 新能源車型也開始向高端製造轉型,正如上文提到的,星越MHEV、嘉際MHEV、幾何A以及廣汽新能源Aion S和Aion LX的單價(jia) 普遍都在10萬(wan) 元以上,甚至達到了15萬(wan) ,可見國內(nei) 消費者開始對新能源車品質和續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在不斷刺激國內(nei) 新能源車企加速高端化轉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