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資源網2019年12月6日消息:12月6日,由雲(yun) 南機場集團和巴航工業(ye) 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民航支線航空論壇在昆明舉(ju) 行。本次論壇深入分析了中國支線航空市場發展現狀,共同探討了支線航空高質量發展的新方向。
中國支線航空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支線航空發展不盡人意。
據天津航空總經理助理丁平介紹,我國支線機場體(ti) 量小,近五年來呈現出放緩態勢。2018年支線機場169個(ge) ,占比71.91%,較2014下降4.32個(ge) 百分點;旅客吞吐量8684.36萬(wan) 人次,占比僅(jin) 為(wei) 6.87%、較2014年下降0.42個(ge) 百分點。
2014-2018年,支線機場數量複合增速為(wei) 2.35%,低於(yu) 全民航複合增速;旅客吞吐量複合增速9.42%,也低於(yu) 全民航平均水平。
我國支線機隊規模小,占比小。截止9月30日,中國內(nei) 地航空公司運營3583架客機,其中寬體(ti) 客機451架、窄體(ti) 客機2943架、支線客機189架,支線客機僅(jin) 占5.27%。其中巴航工業(ye) E係列飛機占比超過50%。
中國民用航空雲(yun) 南安全監督管理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沈鋒指出,在過去的30年我國民航幹線運輸從(cong) 1986年191架次到2018年的3615架次,年增長率9.7%左右,遠遠超過美國40年2.2%的增長率,但是支線飛機增長非常緩慢,30年來僅(jin) 增長了150架次。國內(nei) 每年引進的300多架飛機中,單通道飛機數量接近80%,而支線飛機占比非常少。
從(cong) 支線航空公司來看,國內(nei) 完全聚焦支線航空發展的航空公司並不多,很多公司逐步轉向幹線運營。
丁平表示,我國支線航空的運營麵臨(lin) 很多的問題。支線飛機購置成本高,進口支線飛機購置稅比大型飛機要高4.2個(ge) 百分點。支線航線保障的成本高,支線航空公司經營困難。而且受航權、時刻等因素影響,支線機場至樞紐機場間的航線不足,這對支線機場航線網絡拓展和支線航空公司經營水平提升均產(chan) 生了較大影響。
前景巨大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航空運輸業(ye) 的迅速增長,支線航空前景極其廣闊。
巴航工業(ye) 亞(ya) 太地市場情報總監費爾南多·高飛指出,至2035年,中國航空旅客量將從(cong) 2018年的6.1億(yi) 人次增長到15億(yi) 人次,人均乘機次數突破1次,航空潛力巨大。
中國城鎮化水平迅速提升,至2035年將達到71%。這將驅動二三線城市對航空運輸的巨大需求。
此外,十三五我國將建設50個(ge) 新機場,至2035年還將再新建超過140個(ge) 機場,其中絕大多數為(wei) 支線機場。
未來發展
沈鋒指出,隨著國家軍(jun) 民融合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兩(liang) 幹兩(liang) 支發展戰略持續推進,支線航空相關(guan) 發展政策的相繼出台和逐步落地,我國支線航空發展的窗口期已經來臨(lin) 。
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社科係副教授李桂進表示,通程航班發展是一個(ge) 方向。政府要大力推廣國內(nei) 通程航班模式,確定相關(guan) 標準。同時政府要配套相關(guan) 補貼政策。
丁平也指出,政府方麵可以參考國外的支線航空補貼政策,調整現有標準,依據適者經營和航線定額原則,讓補貼更合理。
此外,丁平建議,可以降低支線飛機購置成本,宏觀調控幹支機型引進比例,推動幹支航空協調發展。
李教授稱,支線航空公司要不忘初心,聚焦支線航空業(ye) 發展,積極探索合作模式。而大型網絡型航空公司應放下身段,借鑒同行發展經驗,或自營,或外包,發展支線航空。以北美五大網絡型航空公司為(wei) 例,均有自己的支線品牌,然後通過運力購買(mai) 模式,交由支線航空公司來運營。
美國航空業(ye) 的運力購買(mai) 模式與(yu) 我國華夏航空的商業(ye) 模式有所不同,對於(yu) 我國航空公司具有借鑒意義(yi) 。該模式可以幫助我國大型航空公司突破最優(you) 規模上限,促進我國支線航空內(nei) 涵式發展,幫助我國航空公司更經濟更高效的運營國產(chan) 民機。
李教授在論壇上提出一個(ge) 問題,展望2035年,我國的支線飛機機隊規模將會(hui) 達到一個(ge) 什麽(me) 水平?支線航空業(ye) 又將發展到什麽(me) 高度?
用沈鋒書(shu) 記的話來說,發展支線航空我們(men) 要堅信“一定能、一定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