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圍魏救趙的故事

 NEWS     |      2022-06-08 11:23

“圍魏救趙”的典故是什麽??

圍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jun) 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chuan) 》

示例:倘用~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chuan) 》第六十四回

近義(yi) 詞:聲東(dong) 擊西

反義(yi) 詞:圍城打援

歇後語:孫臏救邯鄲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yu) 軍(jun) 事

英文: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編輯本段]【注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句意為(wei)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編輯本段]【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 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luan) 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wei) 解耳。”

[編輯本段]【解析】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衝(chong) 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luan) 絲(si) 和結繩,隻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隻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製,圍困可以自解。”

因此,這種做法也體(ti) 現了政治哲學矛盾分析法中的“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論

[編輯本段]【探源】

事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chuan) 》,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yu) 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dong) 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sang) 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wei) 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ju) 雙得。魏王從(cong) 之,欣欣然似霸業(ye) 從(cong) 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wei) 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隻好求救於(yu) 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wei) 將,並起用從(cong) 魏國救得的孫臏為(wei) 軍(jun) 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yu) 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yu) 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liang) 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yu) 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guan) 於(yu) 龐涓與(yu) 孫臏的舊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廣州 南非 26 22 16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