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內(nei) 收留如下:念奴嬌·過洞庭朝代:宋代作者:張孝祥原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wan) 頃,著我扁船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hui) ,妙處難與(yu) 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wan) 象為(wei) 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創作背景:張孝祥是南宋豪放詞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這首《念奴嬌》就是廣泛傳(chuan) 誦的張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因受政敵讒害而被免職。他從(cong) 桂林北回,途經洞庭湖,即景生情,寫(xie) 下這首詞。賞析:這首中秋詞是作者泛船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開篇直說地點與(yu) 時間,然後寫(xie) 湖麵、小船、月亮、銀河。此時作者想起嶺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無所作為(wei) 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過由於(yu) 自己堅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鬥做酒勺,舀盡長江做酒漿痛飲。全詞格調昂奮,一波三折。“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與(yu) 之相連的春草湖,點出地點,題目是《過洞庭》,詞一開頭就緊扣題目。“近中秋”點出時間,秋天天高氣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對於(yu) 生活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與(yu) 大自然息息相關(guan) 的古代文人來說,當是別有意味。“風色”二字值得留意,風有風向、強弱,從(cong) 來沒有聽說過風有色彩,實在張孝祥用“風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廬山謠》“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往不還。黃雲(yun) 萬(wan) 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說的是黃雲(yun) 萬(wan) 裏改變了風的色彩;張孝祥的“更無一點風色”說的是洞庭青草湖上,萬(wan) 裏無雲(yun) ,水波不興(xing) ,不僅(jin) 沒有風,而且連風的影子都沒有,這種表達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詩意。“玉界瓊田”形收留的是秋月下浩浩湯湯、一碧萬(wan) 頃的湖水。“界”又作“鑒”,玉界也好,玉鑒也好,美玉般的瓊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萬(wan) 頃”則極言湖麵之廣,如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船遊其中,該是多麽(me) 舒服,這是一;點出了過洞庭的方式,進一層緊扣題目,這是二。緊承“更無一點風色”,從(cong) 秋月寫(xie) 到秋水。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輝分給了湖水。水裏的銀河是天上銀河的倒影,它們(men) 有著同輝的形象。“素月”、“明河”兩(liang) 個(ge) 意象點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輝”、“共影”則寫(xie) 出了秋水長天一色的美景,盡管隻有八個(ge) 字,卻具體(ti) 而生動的顯示了詩人的才華。“表裏俱澄澈”是這首詞主旨所在,它包含了兩(liang) 層意思,一層是寫(xie) 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裏,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裏裏外外,沒有一絲(si) 一毫渾濁,沒有一絲(si) 一毫汙染,這樣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間的琉璃世界;另一層是說三萬(wan) 頃湖上扁船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個(ge) 光明磊落,坦坦蕩蕩,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的男子漢、大丈夫。所以表裏俱澄澈不僅(jin) 是寫(xie) 景,而且也是寫(xie) 人,寫(xie) 自己品格之美。杜甫詩有“心跡喜雙清”,行跡是表、心靈是裏,“心跡喜雙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裏俱澄澈”則是張孝祥的夫子自道。中國文史館館長袁行霈以為(wei) ,“表裏俱澄澈”“心跡喜雙清”可以集成一副對聯,而且給人提供了一個(ge) 為(wei) 人處世的準則,此言良是。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nei) 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yu) 辟芷兮,紉秋蘭(lan) 以為(wei) 佩”寫(xie) 出了屈子自己內(nei) 美與(yu) 外美的同一。張孝祥則進一步寫(xie) 外在世界與(yu) 內(nei) 在世界澄澈的相會(hui) 與(yu) 相合。則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會(hui) 合,這一會(hui) 合的美妙隻可意會(hui) 不可言傳(chuan) ,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詩意的高峰體(ti) 驗,因此詩人用“怡然心會(hui) ,妙處難於(yu) 君說”作為(wei) 上片的結語、同時巧妙的引出了下闋。上闋寫(xie) 景,下闋則從(cong) 回顧嶺表一年寫(xie) 起,抒發感情。嶺表指五嶺之外,即今之廣西一帶。《宋史》本傳(chuan) 載張孝祥於(yu)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靜江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次年因讒落職,由桂林北回,途徑嶽陽,故有《過洞庭》之作。“應”,因也,杜甫詩“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是說名難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此處的“應”語氣相當肯定。詩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嶺表一年因被讒而免職的經曆,感慨係之矣。蘇軾《西江月》:“中秋誰與(yu) 共孤光,把盞淒然北看”,張孝祥用了“孤光”這一典故源於(yu) 此。“孤光自照”,一方麵指月亮在天宇中,隻能自我孤獨地照耀著;另一方麵想起自己的嶺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時詩人也無需別人理解,隻能與(yu) 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點是雪白晶瑩,南朝詩人江總有“淨心抱冰雪”之句,所以“肝膽皆冰雪”之句,唐王昌齡有“一片冰心在玉壺”之句,所以“肝膽皆冰雪”,實際上是說,盡管自己被免職,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純潔、肝膽照人的;另一層意思是說,我問心無愧,話語中有憤慨、有失看、有自我安慰,但主要還夾雜著自豪、感情真摯而又複雜。“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這是從(cong) 嶺表經年回複到當下,“襟袖”則是以部分代全體(ti) ,月夜清冷,衣服單薄,涼意頓生,更重要的是官場人情冷熱,不免有蕭條冷落之感。盡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如今我正泛船於(yu) 橫無際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證實凡此種種,體(ti) 現了詩人的鮮明個(ge) 性。“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wan) 象為(wei) 賓客。”這是全詞的高潮所在,也是詩人感情的高潮所在。《景德傳(chuan) 燈錄》卷八記馬祖語曰:“侍女一口挹盡西江水”,此處界禪宗話語,表明自己的心胸開闊。北鬥星是由七顆星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長把勺,《詩經·小雅·大東(dong) 》:“維北有鬥,不可挹酒漿”,而屈原《九歌·東(dong) 君》則反其意而用之,“援北鬥兮酌桂漿”。詩人作主人,請萬(wan) 象(天地萬(wan) 物)作客人,舀盡西往長江的水,用北鬥七星作酒器,低斟淺酌的招待天地萬(wan) 物,這是何等氣勢,一個(ge) 被讒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當年“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兩(liang) 不厭,唯有敬亭山”大無畏的浪漫主義(yi) 精神。“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蘇軾《前赤壁賦》有“扣舷而歌之”之語,張孝祥則是敲擊船沿、仰天長嘯,抒發出自己的滿腔豪情。受蘇軾《念奴嬌·中秋》:“我醉拍手狂歌,舉(ju) 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影像,張孝祥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結,從(cong) 秋月秋水回回自我,扣舷是動作,獨嘯是聲音,從(cong) 空間上說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從(cong) 時間上說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穩泛;從(cong) 心理上說是由知到不知,通過對照,說明詩人已忘情這月白無風之夜,忘情於(yu) 與(yu) 大自然交融之中。此詞意象鮮明,意境深邃,結構嚴(yan) 謹,想象瑰麗(li) ,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往留無意,漫觀天外雲(yun) 舒雲(yun) 卷”,是首表現浩然正氣的盡妙好詞。作者簡介: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別名於(yu) 湖居士,本蜀之簡州(今四川簡陽市)人,先世移居曆陽烏(wu) 江(今安徽省和縣),生於(yu) 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shu) 法家。父親(qin) 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xing) 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親(qin) 擢為(wei) 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shu) 鎮東(dong) 軍(jun) 節度判官。由於(yu) 上書(shu) 為(wei) 嶽飛辯冤,為(wei) 當時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shu) 省正字。曆任秘書(shu) 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shu) 舍人等職。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wei) 建康留守。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國際貨運 空運價(jia) 格,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主座。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於(yu) 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於(yu) 湖居士文集》、《於(yu) 湖詞》傳(chuan) 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
原文:念奴嬌·過洞庭張孝祥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鑒瓊田三萬(wan) 頃②,著我扁船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
悠然心會(hui) ,妙處難與(yu) 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③,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發蕭騷襟袖冷④,穩泛滄浪空闊。
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wan) 象為(wei) 賓客⑤。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注釋:①洞庭青草:洞庭湖在嶽陽市西南,青草湖在洞庭之南,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
②玉界瓊田:形收留月下湖水晶瑩如玉。界:一作“鑒”。
③嶺海:指兩(liang) 廣之地,北有五嶺,南有南海,故稱“嶺海”。
④短發蕭騷:頭發稀少。襟袖冷:謂兩(liang) 袖清風,廉潔清貧。
⑤“盡挹西江”三句:舀盡長江水當酒漿,以北鬥做酒器盛酒,大地萬(wan) 物當做賓客。西江:指長江。翻譯:洞庭青草,鄰近中秋。三萬(wan) 頃的湖麵寬廣,就像美玉田野營造成雪白的玉的世界。上麵隻有我坐一條小船,如一飄樹葉。
明月的光輝散在湖麵,一片銀光,銀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軟地輕漾。
水麵與(yu) 天氣,那麽(me) 清幽,整個(ge) 天水都清瑩澄澈。
我心中悠然難言出那種美妙細微的感受。想起在嶺南這幾年,皎潔的月光照見了我,隻有月光可以見證我的忠肝義(yi) 膽,高潔品質。
如今我年歲已老,秋風滿襟,有嚴(yan) 冷的感覺,但我盡不在意,我心堅定穩坐著小船,泛船在這滄浪曠海之間。
我要以西江的江水當作美酒,用北鬥當勺為(wei) 自己幹杯,請世間一切來做賓客。
我要盡興(xing) 狂飲,拍打著船邊引吭高歌。
歡樂(le) 得忘記了今夕是何年!賞析:這首中秋詞是作者泛船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開篇直說地點與(yu) 時間,然後寫(xie) 湖麵、小船、月亮、銀河。此時作者想起嶺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無所作為(wei) 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過由於(yu) 自己堅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他要用北鬥做酒勺,舀盡長江做酒漿痛飲。
全詞格調昂奮,一波三折。
夜半更深,一個(ge) 人劃小船泛於(yu) 廣闊的洞庭湖上,天地間唯有自己,“表裏俱澄澈”,“妙處難與(yu) 君說”。
但這寂寥仍讓他想起往事,“應念嶺表經年,肝膽皆冰雪”。
當職期間,自問心中無愧,也就把這往昔打點。
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wan) 象為(wei) 賓客”----西江水作酒,北鬥星作盅,天下萬(wan) 物邀作賓客,舉(ju) 杯暢飲。
扣舷而嘯,將心中鬱悶盡散進虛無之中,其氣勢之恢宏,讓人心胸登時為(wei) 之開朗。張孝祥的詞上承蘇軾,下啟辛棄疾,是南宋詞壇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首詞,上闋主要是寫(xie) 景,景中寓情;下闋著重抒懷,意轉激昂。
通篇景中見情,筆勢雄奇,境界空闊,表現了作者胸襟灑落、氣宇軒昂,顯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質。因此南宋學者魏了翁以為(wei) :“張於(yu) 湖有英姿奇氣……洞庭所賦,在集中最為(wei) 傑特。”這首詞曆來為(wei) 人稱頌,還由於(yu) 他在詞中所創造的獨特地境,體(ti) 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後人的重視。在寫(xie) 作此詞的同時,作者還寫(xie) 了一篇小品《觀月記》,記載了這次夜遊的經過,可以並讀。此詞別本題作“過洞庭”,此詞為(wei) 月夜泛船洞庭,寫(xie) 景抒懷之作。上片描寫(xie) 廣闊清靜、上下澄明的湖光水色,表現作者光明磊落,胸無點塵的高尚人格。下片抒發豪爽坦蕩的誌士胸懷,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肝膽皆冰雪”可謂是一切誌士仁人的共同品性,是人類最可寶貴的品格。結尾幾句以西江北鬥、賓客萬(wan) 象的奇思妙想和偉(wei) 大氣勢,表現他淋漓的興(xing) 致和淩雲(yun) 的心胸。表現出對宇宙奧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領悟,達到一種超越時空的極高的精神境界。有人說本詞相當於(yu) 蘇軾的《前赤壁賦》,可謂真知灼見。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後,尚能泰然自若,遊於(yu) 物外的處世態度,表現出對宇宙奧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領悟,達到一種超越時空的極高的精神境界。王闓運極力推崇此詞說:“飄飄有淩雲(yun) 之氣,覺東(dong) 坡《水調》猶有塵心”(《湘綺樓詞選》)。全詞將清奇壯美的景色,與(yu) 詞人的主體(ti) 人格相一致,達到一種寵辱皆忘,物我渾然不分的境界,布滿了浪漫主義(yi) 色彩。
念奴嬌·過洞庭 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wan) 頃,著我扁船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hui) ,妙處難與(yu) 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wan) 象為(wei) 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全詩內(nei) 收留如下:
念奴嬌·過洞庭
朝代:宋代
作者:張孝祥
原文: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wan) 頃,著我扁船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hui) ,妙處難與(yu) 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wan) 象為(wei) 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創作背景:
張孝祥是南宋豪放詞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這首《念奴嬌》就是廣泛傳(chuan) 誦的張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因受政敵讒害而被免職。他從(cong) 桂林北回,途經洞庭湖,即景生情,寫(xie) 下這首詞。
賞析:
這首中秋詞是作者泛船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開篇直說地點與(yu) 時間,然後寫(xie) 湖麵、小船、月亮、銀河。此時作者想起嶺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無所作為(wei) 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過由於(yu) 自己堅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鬥做酒勺,舀盡長江做酒漿痛飲。全詞格調昂奮,一波三折。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與(yu) 之相連的春草湖,點出地點,題目是《過洞庭》,詞一開頭就緊扣題目。“近中秋”點出時間,秋天天高氣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對於(yu) 生活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與(yu) 大自然息息相關(guan) 的古代文人來說,當是別有意味。“風色”二字值得留意,風有風向、強弱,從(cong) 來沒有聽說過風有色彩,實在張孝祥用“風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廬山謠》“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往不還。黃雲(yun) 萬(wan) 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說的是黃雲(yun) 萬(wan) 裏改變了風的色彩;張孝祥的“更無一點風色”說的是洞庭青草湖上,萬(wan) 裏無雲(yun) ,水波不興(xing) ,不僅(jin) 沒有風,而且連風的影子都沒有,這種表達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詩意。“玉界瓊田”形收留的是秋月下浩浩湯湯、一碧萬(wan) 頃的湖水。“界”又作“鑒”,玉界也好,玉鑒也好,美玉般的瓊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萬(wan) 頃”則極言湖麵之廣,如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船遊其中,該是多麽(me) 舒服,這是一;點出了過洞庭的方式,進一層緊扣題目,這是二。
緊承“更無一點風色”,從(cong) 秋月寫(xie) 到秋水。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輝分給了湖水。水裏的銀河是天上銀河的倒影,它們(men) 有著同輝的形象。“素月”、“明河”兩(liang) 個(ge) 意象點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輝”、“共影”則寫(xie) 出了秋水長天一色的美景,盡管隻有八個(ge) 字,卻具體(ti) 而生動的顯示了詩人的才華。“表裏俱澄澈”是這首詞主旨所在,它包含了兩(liang) 層意思,一層是寫(xie) 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裏,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裏裏外外,沒有一絲(si) 一毫渾濁,沒有一絲(si) 一毫汙染,這樣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間的琉璃世界;另一層是說三萬(wan) 頃湖上扁船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個(ge) 光明磊落,坦坦蕩蕩,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的男子漢、大丈夫。所以表裏俱澄澈不僅(jin) 是寫(xie) 景,而且也是寫(xie) 人,寫(xie) 自己品格之美。杜甫詩有“心跡喜雙清”,行跡是表、心靈是裏,“心跡喜雙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裏俱澄澈”則是張孝祥的夫子自道。中國文史館館長袁行霈以為(wei) ,“表裏俱澄澈”“心跡喜雙清”可以集成一副對聯,而且給人提供了一個(ge) 為(wei) 人處世的準則,此言良是。
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nei) 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yu) 辟芷兮,紉秋蘭(lan) 以為(wei) 佩”寫(xie) 出了屈子自己內(nei) 美與(yu) 外美的同一。張孝祥則進一步寫(xie) 外在世界與(yu) 內(nei) 在世界澄澈的相會(hui) 與(yu) 相合。則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會(hui) 合,這一會(hui) 合的美妙隻可意會(hui) 不可言傳(chuan) ,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詩意的高峰體(ti) 驗,因此詩人用“怡然心會(hui) ,妙處難於(yu) 君說”作為(wei) 上片的結語、同時巧妙的引出了下闋。上闋寫(xie) 景,下闋則從(cong) 回顧嶺表一年寫(xie) 起,抒發感情。
嶺表指五嶺之外,即今之廣西一帶。《宋史》本傳(chuan) 載張孝祥於(yu)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靜江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次年因讒落職,由桂林北回,途徑嶽陽,故有《過洞庭》之作。“應”,因也,杜甫詩“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是說名難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此處的“應”語氣相當肯定。詩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嶺表一年因被讒而免職的經曆,感慨係之矣。蘇軾《西江月》:“中秋誰與(yu) 共孤光,把盞淒然北看”,張孝祥用了“孤光”這一典故源於(yu) 此。“孤光自照”,一方麵指月亮在天宇中,隻能自我孤獨地照耀著;另一方麵想起自己的嶺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時詩人也無需別人理解,隻能與(yu) 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點是雪白晶瑩,南朝詩人江總有“淨心抱冰雪”之句,所以“肝膽皆冰雪”之句,唐王昌齡有“一片冰心在玉壺”之句,所以“肝膽皆冰雪”,實際上是說,盡管自己被免職,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純潔、肝膽照人的;另一層意思是說,我問心無愧,話語中有憤慨、有失看、有自我安慰,但主要還夾雜著自豪、感情真摯而又複雜。
“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這是從(cong) 嶺表經年回複到當下,“襟袖”則是以部分代全體(ti) ,月夜清冷,衣服單薄,涼意頓生,更重要的是官場人情冷熱,不免有蕭條冷落之感。盡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如今我正泛船於(yu) 橫無際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證實凡此種種,體(ti) 現了詩人的鮮明個(ge) 性。
“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wan) 象為(wei) 賓客。”這是全詞的高潮所在,也是詩人感情的高潮所在。《景德傳(chuan) 燈錄》卷八記馬祖語曰:“侍女一口挹盡西江水”,此處界禪宗話語,表明自己的心胸開闊。北鬥星是由七顆星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長把勺,《詩經·小雅·大東(dong) 》:“維北有鬥,不可挹酒漿”,而屈原《九歌·東(dong) 君》則反其意而用之,“援北鬥兮酌桂漿”。詩人作主人,請萬(wan) 象(天地萬(wan) 物)作客人,舀盡西往長江的水,空運報價(jia) 海運價(jia) 格,用北鬥七星作酒器,低斟淺酌的招待天地萬(wan) 物,這是何等氣勢,一個(ge) 被讒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當年“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兩(liang) 不厭,唯有敬亭山”大無畏的浪漫主義(yi) 精神。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蘇軾《前赤壁賦》有“扣舷而歌之”之語,張孝祥則是敲擊船沿、仰天長嘯,抒發出自己的滿腔豪情。受蘇軾《念奴嬌·中秋》:“我醉拍手狂歌,舉(ju) 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影像,張孝祥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結,從(cong) 秋月秋水回回自我,扣舷是動作,獨嘯是聲音,從(cong) 空間上說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從(cong) 時間上說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穩泛;從(cong) 心理上說是由知到不知,通過對照,說明詩人已忘情這月白無風之夜,忘情於(yu) 與(yu) 大自然交融之中。
此詞意象鮮明,意境深邃,結構嚴(yan) 謹,想象瑰麗(li) ,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往留無意,漫觀天外雲(yun) 舒雲(yun) 卷”,是首表現浩然正氣的盡妙好詞。
作者簡介:
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別名於(yu) 湖居士,本蜀之簡州(今四川簡陽市)人,先世移居曆陽烏(wu) 江(今安徽省和縣),生於(yu) 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shu) 法家。父親(qin) 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xing) 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親(qin) 擢為(wei) 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shu) 鎮東(dong) 軍(jun) 節度判官。由於(yu) 上書(shu) 為(wei) 嶽飛辯冤,為(wei) 當時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shu) 省正字。曆任秘書(shu) 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shu) 舍人等職。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wei) 建康留守。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主座。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於(yu) 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於(yu) 湖居士文集》、《於(yu) 湖詞》傳(chuan) 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
念奴嬌·過洞庭張孝祥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②三萬(wan) 頃,著我扁船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hui) ,妙處難與(yu) 君說。應念嶺表③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④,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wan) 象為(wei) 賓客⑤。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麻煩采納,謝謝!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