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谘詢公司Greenmantle的能源研究主管Nicholas Kumleben表示:全球液化天然氣 (LNG) 市場的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
-韓國ICN空運
海運新聞 | 2022-09-22 12:00
這是不是對戰爭中的俄羅斯的變相支持?Anna Mikulska給予了否定的回答,她說:“通過這種方式,是中國而不是俄羅斯從轉售自然氣中獲得潛伏的額外利潤。”
另據俄新社報道稱,新的中俄“西伯利亞(ya) 氣力-2”管道的設計於(yu) 2020年9月開始,它將經過蒙古國展設,總長約6700公裏。蒙古國總理奧雲(yun) 額爾登預計管道的建設將於(yu) 2024年開始,2029年竣工。目前,管道的終極路線仍在討論中。
歐盟的專(zhuan) 家以為(wei) ,隨著中國經濟活動的複蘇,情況也將發生變化。中國出口的自然氣價(jia) 格會(hui) 變高,歐盟進口的本錢也會(hui) 更高。Albrecht Rothacher以為(wei) ,除了中國外,國際貨運
空運價(jia) 格,歐盟還需要從(cong) 挪威、阿爾及利亞(ya) 、卡塔爾、阿聯酋、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阿曼、以色列、美國甚至是伊朗補充自然氣供給。
今年到目前為(wei) 止,中國企業(ye) 已在國際市場上銷售了400萬(wan) 噸液化自然氣。這約占歐洲今年上半年自然氣消費量的 7%。這方麵的證據來自中國的液化自然氣供給商九豐(feng) 團體(ti) ,該公司表示已向一家歐洲買(mai) 家出售了價(jia) 值高達1億(yi) 美元(約合1.03億(yi) 歐元)的液化自然氣。

但至少在今年冬天之前,歐盟仍將無緣解決自己的能源替換供給題目,這並不輕易。而俄羅斯在失往歐盟這一能源出口的大市場後,可能也會越來越依靠中國。
米庫爾斯卡解釋道:“俄羅斯向中國出售自然氣是按合同價格出售的,據我了解,中國和俄羅斯為東線自然氣管道達成的交易對中國更有利,在價格方麵也是如此。”
據彭博社報道,與2021年相比,今年前六個月,俄羅斯對中國的管道自然氣銷售額增長了近65%。自俄烏戰爭以來,鐵路運輸
上海空運,中國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的支出已從一年前的200億美元躍升至350億美元。
中俄東(dong) 線自然氣管道北段黑河首站場區(圖源:新華網)
據《日經新聞》(Nikkei)報道,在冬季來臨之前,歐洲的自然氣儲存現在幾乎已滿80%,部分回功於中國的液化自然氣出口。自烏克蘭戰爭打響以來,俄羅斯大幅減少了對歐洲的自然氣供給。
俄羅斯自然氣產業股份公司(Gazprom)和中國石油自然氣團體公司 (CNPC) 於2014年簽署了一項價值4000億美元、為期30年的協議,以建設中俄東線自然氣管道。該管道於2019年底啟動,預計在2025年達到滿負荷後,每年可為中國供給多達380億立方米的自然氣。
美國萊斯大學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能源研究中心Anna Mikulska表示:“假如不從中國購買液化自然氣,歐盟別無他法,在冬季就會讓自己麵臨嚴重的自然氣短缺。”
歐盟的東亞事務外交官Albrecht Rothacher表示:“在轉售俄羅斯液化自然氣時,中國將打破俄羅斯自然氣產業股份公司(Gazprom)的出口壟中斷。”他還以為,放在往常,莫斯科肯定會大為光火,但在當前戰爭仍在持續的形勢下,莫斯科需要中國。
而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此前表示,俄羅斯和中國將很快就通過“西伯利亞氣力-2”管道每年輸送500億立方米自然氣簽署協議。他還曾表示,中俄兩國在新的“西伯利亞氣力-2”管道上的合作,未來可取代未獲歐盟審批的“北溪2號”管道,兩者輸氣量相當。
來源:探索新絲路
中國液化自然氣公司增加了對海外市場的供給,以應對不中斷增長的需求。
歐盟試圖擺脫對俄羅斯自然氣的依靠,然而他們(men) 開始發現,全球自然氣市場一體(ti) 化程度之高,讓他們(men) 無法輕易擺脫俄羅斯依靠的同時,可能還在產(chan) 生對中國自然氣的依靠。而來自中國的自然氣中,也有部分正來自俄羅斯。
德媒:中國事否將俄羅斯自然氣再出口到歐盟?
2022年09月21日 10時 探索新絲(si) 路
宏觀經濟谘詢公司Greenmantle的能源研究主管Nicholas Kumleben表示:“全球液化自然氣 (LNG) 市場的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而區域需求的變化實在有助於平衡原本緊張的市場。這種活動的重新定向實在是符合各方利益的。”
對於歐盟來說,這種做法似乎在繞過製裁。實際上,歐盟目前並未有對俄羅斯自然氣的製裁。隻是俄羅斯先一步削減了對歐盟的自然氣供給。
中國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產品供給商中石化團體也表示,它一直在將過剩的液化自然氣引進國際市場。據悉中石化已售出45船液化自然氣,約合315萬噸。
另外,對歐盟來說,來自中國的液化自然氣供給依舊不足以覆蓋自己的全部需求。中國可以向歐盟出口的總量有限,比起一直以來俄羅斯的供給,中國的供給量隻是一部分。能源短缺還是題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