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她也承認,“中國龐大的勞動力體(ti) 量比幾乎所有東(dong) 南亞(ya) 主要經濟體(ti) 的總勞動力大兩(liang) 倍半。這個(ge) 現實可能在有限的未來裏都不會(hui) 改變。”
即便如此,她重申了這種供給鏈轉移的主要絆腳石在於(yu) 進步運力,不僅(jin) 是在新設施方麵,還要使現有碼頭達到標準,以滿足現代班輪運輸的要求,尤其是超大型集裝箱船的處理要求。
Drewry表示東(dong) 南亞(ya) 地區港口至少需要130億(yi) 美元來搶占中國的市場份額
2020年06月22日 15時 航運界
但是,根據Drewry的測算,假如考慮到港口收留量、運力等因素,按比例分配計算,勞動力差距並不大。盡管中國2.67億(yi) 標準箱的港口吞吐量另東(dong) 南亞(ya) 總量1.59億(yi) 標準箱顯得相形見絀,但是平攤到每一千名勞動力的港口運力,中國與(yu) 越南、泰國及菲律賓相當,甚至馬來西亞(ya) 和新加坡的每千人勞動力運力要遠高於(yu) 中國。
Drewry猜測,到2023年底,國際物流,東(dong) 南亞(ya) 將有1650萬(wan) 標準箱的額外運力投進,盡管它預計一些較先進的項目將受到現在疫情的影響或將麵臨(lin) 延誤。“越南和印度尼西亞(ya) 西部的一些著名項目將提供該地區迫切需要的一些深水港運營能力,以便與(yu) 中國競爭(zheng) 。”
Drewry估計,這種供給鏈多樣化(在冠狀疫情之後有看加速發展)將需要在整個(ge) 地區增加3000萬(wan) 標準箱的產(chan) 能。此外,假如要想向中國地區靠攏,現有的2400萬(wan) 標準箱的港口收留量也需要升級。 Hadland甚至補充到“在馬來西亞(ya) ,即便不包括最大的轉運中心Tanjung Pelepas,每千人的勞動運力仍然是中國的五倍以上。” 此次健康危機的影響再次凸顯了中國在全球供給鏈中的重要作用,促使世界各地的公司尋求替換性采購來滿足製造業(ye) 需求並減少對中國的依靠。 在一次網絡研討會(hui) 上,她表示東(dong) 南亞(ya) 可以節省20-80%的勞動力本錢,而這對於(yu) 行業(ye) 來說是一個(ge) “巨大的吸引力”。盡管近年來外國投資者對東(dong) 南亞(ya) 港口設施的投資顯著增加,特別是在新加坡、越南和印度尼西亞(ya) ,但Hadland誇大,多樣化的機會(hui) 仍然受到現有勞動力本錢的限製。 Drewry的港口和碼頭高級分析師Eleanor Hadland表示,由於(yu) 本錢的上升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不中斷升級,原先以中國為(wei) 核心的采購模式已經不受歡迎。 “在中國,有18個(ge) 不同港口的40個(ge) 碼頭能夠處理收留量超過14,000標準箱的船隻。但是在東(dong) 南亞(ya) ,隻有13個(ge) 碼頭,而且還集中在6個(ge) 港口才有這種能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