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出口空運價格-光華在線 |徐憲平教授: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互聯網時代的危機管理
新聞 | 2020-03-08 10:38

文|徐憲平
視頻來源:光華思想力係列公開課第八講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始於武漢,席卷全國,已成為繼2003年非典後又一個特別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目前,累計確診病例已達8萬多例,死亡3000多人,湖北成為重災區,其他30個省份加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包括台灣地區無一幸免。1月30日晚,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30多個國家或地區對中國公民實施入境管製。這場危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際影響,不可小覷。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機,一次大考。談到危機,《辭海》中的表述是“潛伏的禍害或危險,亦指嚴重困難的關頭。”而危機管理是指政府、企業、個人或社會組織為預測危機、防範危機、處置危機以及危機善後所采取的一係列管理行為的總稱。曾有研究機構對《財富》雜誌排名500強企業的CEO進行專項調查,80%的人認為,現代組織麵對危機,就如同人們麵對死亡一樣,是難以避免的事情。
與傳統危機管理相比,互聯網時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技術所具有的新特性,使危機表現形式、演變過程變得更加複雜多樣,危機發生的風險更高,影響的範圍更廣,處置的難度更大。從這次疫情防控來看,很有必要對互聯網時代的危機管理進行深入研究思考。基於以往的實踐和近年的研究與教學,我談幾點看法、思考和建議。
1
互聯網時代危機管理的五個主要挑戰
以信息化、網絡化為核心特征的互聯網時代,世界已變成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人們也不再“老死不相往來”。互聯網開辟和形成了政治參與的新渠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社會生活的新空間、文化傳播的新途徑、公共服務的新平台和國家治理的新領域。在這樣一個新的曆史背景下,危機管理麵臨諸多的挑戰,從傳播、演變、主體、形態等多個維度呈現出鮮明的特征。
(一)信息的擴散性。擴散性是指互聯網時代危機事件擴散的速度、廣度、深度,與以相互隔離、相互封閉的通信網絡為手段的年代相比,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可以概括為四句話:一是“光子級”傳播,信息傳播插上了翅膀,像光子那樣具有最快速度,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地方的突發事件,一張圖片、一段視頻,便可通過網絡瞬間傳遍全國乃至世界。二是“誇克級”連接,如同誇克這一極其微小的粒子一樣,互聯網能夠實現人與人之間即最小信息源的連接,“人人有群、群外有群”,從而形成最大信息場,這是一個信息泛在、連接一切的時代。三是“扁平化”分布,信息傳播呈現典型的二元結構,多層次的金字塔架構被顛覆,通過微信、微博、抖音、自媒體等新型傳播方式,既有“點對點”連接,又有“點對麵”連接,既有視頻、語音連接,又有樹形、星形連接。四是“永久性”存儲,人們可以用很小的成本獲取、存儲海量的信息,實現隨用隨取隨存,信息數據“曬在網上、存在雲端”,好的與壞的都永久保留,成為“抹不去的痕跡”。
在這次疫情防控中,被民間稱之為“吹哨人”的武漢市醫生李文亮,2月6日21點30分,微信傳出他因新冠肺炎感染去世的消息,當晚23點25分,世界衛生組織就發推特悼念;根據百度排名和微信搜索指數,2月7日其搜索熱度與影響人群日環比超過542%,金昌物流 ,相關信息達到670萬條,負麵情緒占比高達66.9%。同時,網上也傳出“哈佛大學降半旗致哀”的虛假信息。當天,經中央批準,國家監察委員會決定就群眾反映的李文亮醫生有關問題作全麵調查,輿情才得以平息。
(二)網絡的開放性。開放性是互聯網的天然屬性,它使得互聯網時代危機的發生、發展沒有多少秘密可言。互聯網超越時空、種族、國別界限,打破血緣、地緣、人緣封閉狀態,在信息傳播上,沒有空間的距離,沒有時間的差異,沒有物理的阻隔。過去,人與人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麵臨“信息鴻溝”,存在巨大的不對稱,信息主要掌握在官方,掌握在上麵,民間、基層難以知曉。現在,隻要有一部手機或電腦,人們就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發布各種信息。互聯網分散式的體係結構,包交換的連接方式,導致任何技術手段都難以完全控製信息的傳播,甲路不通乙路通,一條條信息通過不同傳輸路徑得到公開傳播、公開關注、公開評價。
開放性帶來極大的透明度,使危機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充分暴露在社會麵前。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從2019年12月30日武漢民間在微信群裏發出疫情警示信息,到2020年1月23日武漢宣布封城,這25天關於疫情發展的動向,被媒體和網民收集整理,掛在網上,分析評點,使前期事態一覽無餘。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