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防疫與(yu) 生產(chan) ,考驗我國船企管理能力與(yu) 管理智慧
2020年02月28日 11時 中國船舶報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生,讓我國船舶企業(ye) 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對船企而言,目前,不論是勞動力的到崗、物資的采購運輸,還是產(chan) 品的按時交付、市場上的訂單搶奪,難度均大大增加。在這個(ge) 特殊的疫情防控時期,我國船舶企業(ye) 必須進一步強化和創新管理,盡可能消除疫情帶來的負麵影響。通過進一步提升管理能力盡可能規避風險、降本增效,這才是我國船舶企業(ye) 化危為(wei) 安的自救良方。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際上,多個(ge) 國家出台對我國停航停運政策,國際貿易遇阻,船海市場需求驟降;在國內(nei) ,因防止疫情擴散導致的物流不暢、複工緩慢等,對我國船舶企業(ye) 的衝(chong) 擊已經顯現。在這種情況下,除向國家尋求幫扶、通過行業(ye) 協會(hui) 等組織“抱團取暖”外,自救恐怕才是我國船舶企業(ye) 最重要的抗衝(chong) 擊途徑,而強化和創新管理就是自救的最主要手段。當前,船舶企業(ye) 麵對的工作千頭萬(wan) 緒、紛繁複雜,人員管控、風險規避、成本預算、供應鏈協調、財務規劃等工作的難度大增,如果不強化管理,一旦某個(ge) 環節出現紕漏,將令企業(ye) 發展遭遇巨大風險。因此,在非常時期,我國船舶企業(ye) 必須有效強化和創新管理,這關(guan) 係著企業(ye) 的生死存亡。其中,以人員管理、成本管理、風險管理的強化與(yu) 創新最為(wei) 關(guan) 鍵。
疫情管控時期的人員管理向我國船舶企業(ye) 發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要在疫情防控嚴(yan) 格到位的前提下,盡可能吸引、安排勞動力投入生產(chan) ,其中防疫與(yu) 生產(chan) 之間的平衡考驗著我國船舶企業(ye) 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智慧。既要保證人員身體(ti) 健康,又要保證有足夠數量的勞動力維持正常生產(chan) 和企業(ye) 運作,這就要求船舶企業(ye) 一方麵要建立無死角、無漏洞的人員健康管控體(ti) 係,並有條不紊地實施;另一方麵要在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實現部分人員遠程辦公的同時,加強對現場生產(chan) 人員疫情防控期出入核準、隱患排查等方麵的管理,其中的工作繁雜瑣碎,容不得絲(si) 毫懈怠。
加強成本管理是應對疫情影響的有效措施。在疫情管控時期,勞動力到崗、人員健康管理、配套設備運輸、經營風險應對等都將增加我國船舶企業(ye) 的成本支出,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強化成本管理減輕企業(ye) 的財務壓力至關(guan) 重要。我國船舶企業(ye) 在經營層麵上,應盡可能地增加營收,降低應收,保持合理的投資節奏;在供應鏈層麵,應爭(zheng) 取其他利益相關(guan) 者的理解,多方共同分擔成本;在企業(ye) 運營方麵,可應用數字平台等提升遠程作業(ye) 的技術和性能,減少出差、麵對麵會(hui) 議等安排,削減非必要開支,做好費用結構優(you) 化;在尋求外部降本方麵,應認真研究政府出台的減免稅費、貼息、貸款展期和續貸等政策,向相關(guan) 部門積極申請幫扶,減輕財務壓力。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還給我國船舶企業(ye) 帶來了更多的風險,包括經營風險、履約風險、安全防控風險、勞務糾紛風險等,這些新增的風險對我國船舶企業(ye) 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隻有有效應對相關(guan) 風險,我國船舶企業(ye) 才能順利度過這一非常時期。為(wei) 此,船舶企業(ye) 應千方百計采取措施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或把可能的損失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nei) 。首先,預判和厘清疫情可能帶來的諸多風險,而不是坐等風險出現;其次,提前評估風險可能帶來的危害,並製定預案,分步實施。在這一過程中,我國船舶企業(ye) 應注意積極推動風險控製體(ti) 係的建設、風險控製能力的提升,力爭(zheng) 把“駕馭”風險的能力變為(wei) 企業(ye) 的競爭(zheng) 力。
“那些打不敗我的,必將使我更強大。”麵對疫情發生帶來的嚴(yan) 峻挑戰和重重困難,我國船舶企業(ye) 隻有積極強化、創新管理,才能有效規避風險,從(cong) 內(nei) 部挖掘潛力,變革自我、提升自我,在逆境中找尋光亮,在困境中實現涅槃,將疫情的影響降至最低,將企業(ye) 的“舵”掌得更穩,在非常時期的曆練中鍛造出更強健的“體(ti) 魄”、更強大的能力,成為(wei) 更堅韌、更抗壓的強者。
來源:中國船舶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