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十三陵是誰的墓地

 NEWS     |      2022-07-29 09:09

十三陵葬的都是誰?

北京明十三陵

自明成祖起,明代有十三個(ge) 皇帝的陵墓集中在北京昌平天壽山南麓,形成一個(ge) 占地約80餘(yu) 平方公裏的陵墓區。這十三座陵墓共用一個(ge) 神道,習(xi) 稱“十三陵”。

十三陵的主體(ti) 是明成祖朱棣於(yu) 永樂(le) 七年至十一年(1409~1413年)所建的長陵,其他十二陵是逐漸依附於(yu) 長陵而建的。陵墓的選址完成於(yu) 永樂(le) 七年,經“車駕臨(lin) 視”決(jue) 定,並欽定山名為(wei) “天壽山”。永樂(le) 二十一年(1423年)冬死於(yu) 北征韃靼途中的明成祖歸葬於(yu) 長陵。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長陵工程全部完工。以後又經過百餘(yu) 年的增建,形成了長達7公裏多的完整神道。其間有宣德十年(1435年)置的碑亭和石象生,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的石牌坊。

十三陵中以長陵規模為(wei) 最大。嘉靖帝的永陵和萬(wan) 曆帝的定陵是皇帝生前親(qin) 自經營三十多年的壽陵,所以規製恢宏豪華,其他九座陵墓——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穆宗昭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都是皇帝死後才動工興(xing) 建,修建時間不過半年,比之長陵、永陵、定陵的規模相差甚遠。即使如此,一陵之建也要役工數萬(wan) ,耗銀一二百萬(wan) 兩(liang) 。至於(yu) 崇禎帝,因是亡國之君,沒有正式建陵,而是利用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而成,所以規製卑隘,極為(wei) 簡率。

十三陵的形製基本上都是沿襲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為(wei) 祭享區,後為(wei) 墓塚(zhong) 區。祭享區前有正門“裬恩門”,或在其前再加一道陵門,中為(wei) 陵殿,稱“裬恩殿”,殿前左右分列東(dong) 西配殿和焚帛爐。裬恩門前左右分列神廚、神庫、宰牲亭等建築。墓塚(zhong) 區在內(nei) 紅門以內(nei) ,其布局為(wei) 圓形、長圓形或長方形的墳丘,周圍有城牆環繞,稱為(wei) “寶山城”或“寶城”,寶城前設方城明樓,有甬道可通前後。有些陵仿孝陵之製在寶山與(yu) 方城明樓之間設有小院,稱為(wei) “啞巴院”,或更設一座琉璃照壁作為(wei) 屏幕障(應是地下寢宮的屏障)。方城明樓之前多設有五供石桌及二柱門。二者都是南京孝陵之所未有,是從(cong) 明長陵開始設置的,目的在於(yu) 增加地下寢宮前的屏障層次,這是北京明陵布局上的新發展。

在每座陵墓的陵門前都有一座碑亭,亭內(nei) 立碑,碑文記載皇帝生前的業(ye) 績,應由嗣皇帝來撰寫(xie) 。但從(cong) 明仁宗為(wei) 其父朱棣寫(xie) 了一篇三千五百多字的紀功碑文後,再也沒有嗣皇帝續寫(xie) ,所以現在除了長陵碑外,其餘(yu) 各陵都成了無字碑。

在上述主體(ti) 建築之外,各陵都設有相應的附屬機構,包括祭陵時參祀人員用的朝房、守陵太監用的神宮監、貯存祭器樂(le) 器用的祠祭署、飼養(yang) 馬匹的神馬房、駐守軍(jun) 隊的衛所、陵戶所居的村落等。陵戶都由昌平遷來,承擔陵園林木、果樹管理及各項雜務。環繞這片廣闊的陵區外圍,還有長約40餘(yu) 公裏的外陵牆沿山勢蜿蜒展開。此牆的正門就是大紅門,沿牆另有關(guan) 口十處,設有敵樓,駐兵把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廣州 南非 26 22 16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