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杜甫簡介(杜甫簡介20字左右)

 NEWS     |      2022-05-10 17:14

杜甫的具體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yu) 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yan) 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yu) 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yan) 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yu) 河南鞏縣。由於(yu) 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wei) 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又稱他為(wei) 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chuan) 統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後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qin) 杜閑,曾任兗(yan) 州司馬、奉天縣令。他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men) 的重視。他的生活從(cong) 20歲後可分為(wei) 四個(ge) 時期。 漫遊時期 從(cong)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745) 。杜甫進行了兩(liang) 次長期的漫遊。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到過金陵、姑蘇,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遊,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遊》)他在這兩(liang) 次漫遊裏,看到祖國秀麗(li) 雄偉(wei) 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dong) 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feng) 富了見聞。開元二十九年,築居於(yu) 洛陽與(yu) 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可能在這時與(yu) 夫人楊氏結婚。天寶三載,在洛陽與(yu) 李白相遇,二人暢遊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遊江東(dong) ,他們(men) 在兗(yan) 州分手,此後沒有再會(hui) 麵,杜甫為(wei) 此寫(xie) 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他在這時期寫(xie) 的詩,其中雖有象《望嶽》那樣不同凡響的作品,但總的說來,還沒有超越杜審言那一時期名詩人的水平。 長安時期 從(cong) 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天寶六載,玄宗詔征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於(yu) 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shu) 令李林甫陰謀破壞,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天寶十載,玄宗舉(ju) 行三個(ge) 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xie) 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讚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他不斷寫(xie) 詩投贈權貴,希望得到他們(men) 的推薦,也都毫無結果。最後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jun) 的職務,這已經是杜甫在長安的末期,安祿山叛亂(luan) 的前夕。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you) 良政風,一任宰相貪汙驕橫,人民受到的租稅與(yu) 征役的殘酷剝削日益加劇。杜甫“嚐困於(yu) 衣食”,為(wei) 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也結交一些與(yu) 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天寶十一載以後,他寫(xie) 出《兵車行》、《麗(li) 人行》、《前出塞》、《後出塞》等不朽的名篇,開始給當時的詩歌增添新的內(nei) 容和新的表達方法。天寶十四載冬,杜甫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寫(xie) 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nei) 熱”的深情,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概括了社會(hui) 上尖銳的矛盾,這是他十載長安生活的總結,也標誌著唐朝盛世最後的總結。這時期流傳(chuan) 下來的詩約一百餘(yu) 首,其中優(you) 秀的詩篇大都是五七言古體(ti) 詩。 任職左拾遺與(yu) 流亡時期 從(cong) 肅宗至德元載(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祿山起兵後,杜甫聽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即位,便把家屬安置在城北的羌村,隻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被叛軍(jun) 截獲,送往長安。杜甫陷賊中將近半年,看著莊嚴(yan) 整飭的京城一片荒涼,生靈塗炭,聽著唐軍(jun) 兩(liang) 次反攻,先後在陳陶、青阪兩(liang) 處都全軍(jun) 覆沒的消息,滿腔悲憤,寫(xie) 出《悲陳陶》、《悲青阪》、《春望》、《哀江頭》等詩。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lin) 時駐地鳳翔,受任為(wei) 左拾遺。不久因為(wei) 觸怒肅宗,竟遭到審訊。八月,他探視妻子,完成與(yu)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先後媲美的長詩《北征》,描繪了旅途上淒涼的慘景和家境的貧窮,表達了對於(yu) 當前局勢的意見。這年九月,唐軍(jun) 收複長安,十月收複洛陽,肅宗於(yu) 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這時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內(nei) 肅宗新貴與(yu) 玄宗舊臣相鬥爭(zheng) 的影響,外調為(wei) 華州司功參軍(jun) ,從(cong) 此與(yu) 長安永別。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上親(qin) 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men) 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寫(xie) 出著名的《新安吏》、《潼關(guan) 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首,後人簡稱為(wei) “三吏”、“三別”。杜甫回到華州,已是初夏。這時關(guan) 輔大饑,朝廷內(nei) 李輔國專(zhuan) 權,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毅然棄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滿四月,又在初冬赴同穀;在同穀停留一月,走上艱難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 漂泊西南時期 從(cong) 肅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曆五年(770)。11年內(nei) ,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杜甫在夔州時說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後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築了草堂,結束了四年流離轉徙的生活,得到一個(ge) 棲身的處所。他離開了幹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一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都好象對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活,暫時得到休息,他也懷著無限的愛寫(xie) 出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曆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dong) 一帶,並兩(liang) 次會(hui) 見李白,兩(liang) 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yu) 奸臣李林甫從(cong) 中作梗,全體(ti) 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cong) 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jun) ”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cang) 庫。同年,安史之亂(luan) 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jun) 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qin) 眼目睹了叛軍(jun) 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lin) 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wei) 華州司功參軍(jun) 。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ju) 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yan) 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yan) 武薦為(wei) 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yan) 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liang) 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feng) 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li) ,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le) 府詩體(ti) 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wei) 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yan) 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xie) 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yu) 首。有《杜少陵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廣州 南非 26 22 16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