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城市: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湖州、杭州、紹興(xing) 、嘉興(xing) 、上海、寧波、揚州、南通、蕪湖、宣城、黃山、馬鞍山、池州、銅陵、安慶、九江、上饒、景德鎮等。
江南: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東(dong) 南部、江西東(dong) 北部等長江中下遊以南
55,我大金華遊離江南之外
地理上的江南是指長江三角洲,包括揚州、鎮江、南京、無錫、丹陽、上海、蘇州、杭州、湖州、紹興(xing) 等這一大塊地方。文化上的江南則範圍還要廣一些,包話安徽南部、蘇南、浙北等地
何處是江南
“江南”這個(ge) 地名,早在先秦就已問世,但其現代意義(yi) 起源於(yu) 唐朝。
唐太宗將天下分為(wei) 十個(ge) 道,其中就有江南道。唐玄宗又將江南道細分為(wei) 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東(dong) 道,其中江南東(dong) 道包括今閩、浙及蘇南、皖南。此後,隧道的江南的中心逐漸穩定在今蘇南、浙北一帶,直至今天從(cong) “江東(dong) ”、“江左”到“江南”
在古往今來如恒河沙數般的各式地名中,最為(wei) 奇妙的應該數“江南”了。
這個(ge) 地名早在先秦就已問世。但到隋代為(wei) 止,它所指的地域範圍與(yu) 後來大相徑庭,那時它主要指長江中遊的今湖南、江西一帶。
“江南”的現代意義(yi) 起源於(yu) 唐朝。這個(ge) 地方起先是被叫作“江東(dong) ”的。霸王別姬的故事中,英武多情的楚霸王項羽被流氓天子劉邦擊敗,覺得“無顏見江東(dong) 父老”,寧願選擇自刎也不願意逃回老家,那個(ge) “江東(dong) ”指的實在就是後代的“江南”。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yu) 中國傳(chuan) 統中有以左代東(dong) 、右代西的習(xi) 慣,這一地名又被雅稱為(wei) “江左”,在公私文書(shu) 及各類著作、文學作品中使用十分頻繁。
從(cong) “江東(dong) ”、“江左”而變為(wei) “江南”,起源於(yu) 唐代的貞觀十道。唐初政區實行州縣二級製,由於(yu) 州的數目太多,達300多個(ge) ,中心政府治理起來很麻煩———據說唐太宗苦於(yu) 記各州主座們(men) 的名字記不住,隻好將它們(men) 寫(xie) 在屏風上。
於(yu) 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便將天下分為(wei) 十個(ge) 監察區,稱“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至今貴州、東(dong) 至海的一大片地區。由於(yu) 這一次區劃的數目實在太少,南方各區大多過於(yu) 廣袤,到了風騷天子唐玄宗的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將道的數目增加到15個(ge) 。
江南道從(cong) 西到東(dong) 依次被分為(wei) 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東(dong) 道,其中江南東(dong) 道包括今閩、浙及蘇南、皖南地區。
唐朝的“地域歧視”
唐朝人對於(yu) 各區域的觀念是非常有意思的。當時的人非常誇大地域差異,動不動就把南北掛在嘴邊,可是被舉(ju) 出來進行對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如“江南花柳從(cong) 君詠,塞北煙塵我獨知”(王智興(xing) )之類。
“塞北”我們(men) 知道那是從(cong) 遼水之東(dong) 一直綿延到賀蘭(lan) 山、六盤山以西的一個(ge) 漫長而遼闊的地帶,那裏總是令人想起惡劣的自然環境,如嚴(yan) 冷、風沙、荒漠,以及殘酷的人文環境如戰爭(zheng) 、白骨。而江南呢,從(cong) 空間位置上它並不位於(yu) 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來是由於(yu) 它處於(yu) 環境質量的另一個(ge) 極端,此地從(cong) 南朝以來便是有名的“佳麗(li) 地”。
這種對比方式讓我們(men) 有一個(ge) 有趣的發現,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區之間大致是一個(ge) 平行的關(guan) 係,沒有哪一個(ge) 區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現。當時較為(wei) 突出的地域成見是“山東(dong) ”(太行山以東(dong) )與(yu) 關(guan) 中的對立,兩(liang) 個(ge) 地方的人經常相互取笑、鬥氣。史載唐太宗曾在宴席上談起山東(dong) 人如何如何、關(guan) 中人又如何如何,言辭間頗有“同異”,有個(ge) 大臣叫張行成的立即跪奏說:“臣聞天子以四海為(wei) 家,不當以東(dong) 西為(wei) 限。
”唐太宗才猛然醒悟過來。
而在南方,各區域之間有一個(ge) 明顯的落差關(guan) 係。嶺南自不用說,由於(yu) 地多瘴癘,當時中原人覺得往那裏頂多隻能撿回來半條命。西南的巴蜀之地,也由於(yu) 僻處西南一隅,有“蜀道難”之稱,給人的印象也不太好。杜甫有聯著名的詩:“支離東(dong) 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由此可見一斑。
揚州算不算“江南”
真正能夠讓人想起南方的好來的是“江淮”。但是,這個(ge) 地名包含著這層涵義(yi) 已經是到了唐後期,今湖南、福建等地已經沒份。過往不少人想當然以為(wei) “江淮”指的是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那塊地域,實在不是,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兩(liang) 個(ge) 地域之和的簡稱。
“淮南”才是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那個(ge) 地域。
“淮南”是好地方,當時留下來一個(ge) 著名的口碑:“腰纏十萬(wan) 貫,騎鶴上揚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僅(jin) 此一處而已,四周的地區還是不行。“江南”在上文提到開元時(733年)已有“江南西”、“江南東(dong) ”之分,到了唐後期,“江南西”已經簡稱為(wei) “江西”,照此邏輯,國際貨運 空運價(jia) 格,“江南東(dong) ”該簡稱為(wei) “江東(dong) ”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它的上風地位由此可想而知。
唐後期的“江南”有廣狹兩(liang) 層含義(yi) ,廣義(yi) 地說,它指貞觀十道中的江南道。由於(yu) 安史之亂(luan) 以後道(方鎮)的數目增加到幾十個(ge) ,並且轉化為(wei) 事實上的高層政區,此時仍常用貞觀十道作為(wei) 一種提綱挈領的地域概念。唐後期定期編輯的一種類似於(yu) 現在行政區劃圖冊(ce) 、並附有具體(ti) 文字說明及統計資料的文獻便叫《十道錄》或《十道圖》。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狹義(yi) ,即唐中葉的“江南東(dong) 道”,此時它已分屬宣歙、浙東(dong) 、浙西三個(ge) 觀察使管轄。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對於(yu) 兩(liang) 浙處於(yu) 邊沿,張九齡曾有“故人宣城守,亦在江南偏”之句可以為(wei) 證。而浙東(dong) (今浙東(dong) 、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兩(liang) 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於(yu) 吳和越的區別,在當時人心目中,吳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固然江南的邊沿時伸時縮,例如有時人們(men) 把地處江北的揚州也視作江南的一部分,但隧道的江南一直穩定地以今蘇南、浙北為(wei) 中心。
。
一般來說是指長江以南地區如江蘇蘇南,浙江北部及今天的上海地區。古往今來對於(yu) 江南的界定一直都是有變化的。“江南”一詞在秦漢時期就已經被使用了。其現代意義(yi) 起源於(yu) 唐朝。唐太宗將天下分為(wei) 十這個(ge) 地方起先是被叫作“江東(dong) ”的。霸王別姬的故事中,英武多情的楚霸王項羽被流氓天子劉邦擊敗,覺得“無顏見江東(dong) 父老”,寧願選擇自刎也不願意逃回老家,那個(ge) “江東(dong) ”指的實在就是後代的“江南”。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yu) 中國傳(chuan) 統中有以左代東(dong) 、右代西的習(xi) 慣,這一地名又被雅稱為(wei) “江左”。唐後期的“江南”有廣狹兩(liang) 層含義(yi) ,廣義(yi) 地說,它指貞觀十道中的江南道。由於(yu) 安史之亂(luan) 以後道(方鎮)的數目增加到幾十個(ge) ,並且轉化為(wei) 事實上的高層政區,此時仍常用貞觀十道作為(wei) 一種提綱挈領的地域概念。唐後期定期編輯的一種類似於(yu) 現在行政區劃圖冊(ce) 、並附有具體(ti) 文字說明及統計資料的文獻便叫《十道錄》或《十道圖》。還有一種則是遷客騷人詩句中的江南。一般都是指揚州、南京等美人輩出,令才子記掛的地方。著名的有清代天子乾隆三下江南,指的就是這層意義(yi) 上的江南。今天我們(men) 一般的經濟意義(yi) 上的江南包括了江浙滬及周邊的一些經濟上比較有上風的地域,它已經有別於(yu) 曆史上對江南的界定了。總的來說是以長江為(wei) 中軸線加以延伸的區域。
之前叫南直隸,成立了兩(liang) 百多年,清代改成江南省,一個(ge) 地方不同名字而已,不能由於(yu) 改朝換代改了個(ge) 名字就以為(wei) 這個(ge) 省(地方)隻有十幾年曆史吧?
有人說那為(wei) 啥非要說江南省,說南直隸也可以啊,那你問問現在90後,有幾個(ge) 人知道黃山市以前叫徽州?(地方可能不完全一樣)大家一談就是黃山市啊....這改名的時間也沒多久吧?
這例子特別多吧,現在通訊這麽(me) 發達人都這麽(me) 忘記,古人十幾年一過沒人記得南直隸這個(ge) 名字了吧?
後來一分家,江南省變成曆史....結論就是江南省不是成立了十幾年,是一個(ge) 成立二百年的省改名叫江南省十幾年後分家了!
就比如說一個(ge) 牛人叫張三活了60歲後改名叫李四,65歲後過世了,你問別人為(wei) 啥李四就活了五歲,還那麽(me) 牛?還經常有人談起他?
377年
江南省,原為(wei) 明朝直屬應天府南京的南直隸,清朝進關(guan) 後,於(yu) 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製設江南承公布政使司,即廢除南京為(wei) 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設於(yu) 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清康熙初年,改承公布政使司為(wei) 行省,江南承公布政使司即改為(wei) 江南省。
廣義(yi) 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一市長江以南地區。如今的江南具體(ti) 指: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東(dong) 南部長江中下遊以南部分地區。江南,是指地理區域,顧名思義(yi) ,意為(wei) 長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裏特指長江中下遊以南。先秦時期,江南屬漢地九州,被中原稱為(wei) "吳越"。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鄉(xiang) 、繁榮發達等著稱。“江南”一直是個(ge) 不中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狹義(yi) 的地理江南多指長江以南太湖流域四周的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湖州、嘉興(xing) 、紹興(xing) 、寧波、上海等地。廣義(yi) 江南範圍還包括江蘇南通(通州)、揚州、泰州;浙江金華、麗(li) 水、船山、台州、衢州、溫州;安徽南部黃山、蕪湖、宣城、馬鞍山、池州、銅陵;江西東(dong) 北部婺源等。擴展資料江南地貌
江南地區的地形地貌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勢,其北部地勢平坦,以平原、丘陵為(wei) 主,南部則分布有一些山地;另外除了降水豐(feng) 富以外,江南地區還擁有長江和錢塘江兩(liang) 大水係,兩(liang) 者通過運河相互連通。江南地區河道棋布、湖泊眾(zhong) 多,有中國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江西的鄱陽湖和湖南的洞庭湖、江浙兩(liang) 省的太湖。在長期的開發過程中,又興(xing) 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連,如伍子胥開胥溪、夫差開鑿邗溝與(yu) 江南運河等等,所以曆來就享有“水鄉(xiang) 澤國”的美譽。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江南(地理區域概念)
就地域上講,江南無疑是晚世以來中國經濟最為(wei) 繁榮的地區。但是,關(guan) 於(yu) 江南一詞的定義(yi) 及其運用,自古及今,就從(cong) 未同一過。
一曆史上江南的地域範圍
在曆史上,江南一直是個(ge) 不中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
作為(wei) 一個(ge) 典型的曆史地理概念,“江南”的含義(yi) 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往往是一個(ge) 與(yu) “江北”、“中原”、“塞北”等區域概念相並立的詞語,而且模糊不清。從(cong) 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ge) 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ge) 社會(hui) 政治區域。當然,民間所稱的江南與(yu) 行政區劃意義(yi) 上的江南,差別就更大了。
在秦漢時期,“江南”主要指的是今長江中遊以南的地區,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史記·秦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wei) 黔中郡。”黔中郡在今天湖南西部,於(yu) 此可見當時“江南”的範圍之大;而據《史記·五帝本紀》所雲(yun) 舜“南巡狩,崩於(yu) 蒼梧之野,葬於(yu) 江南九疑,是為(wei) 零陵”,可知其南界則一直達到南嶺一線。由於(yu) 江南涵指了湖南、北之地,所以王莽時曾改夷道縣(今湖北宜都縣)為(wei) 江南縣。在漢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地域已經十分寬廣,包括了豫章郡、丹陽郡及會(hui) 稽郡北部,相當於(yu) 今天的江西、安徽及江蘇南部地區。以會(hui) 稽郡北部為(wei) “江南”的概念由此產(chan) 生。當然,在兩(liang) 漢時期,洞庭湖南北地區應是江南的主體(ti) ,而這一地區又屬荊州的範圍,所以東(dong) 漢人常以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北距長江很遠的襄陽,概指“江南”。《後漢書(shu) ·劉表傳(chuan) 》載“時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莊、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yu) 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中的“江南”,說的就是這一地區。據《水經注》卷三五“江水又東(dong) 逕公安縣北”條所載:“劉備之奔江陵,使築而鎮之。……杜預克定江南,置華收留置之,謂之江安縣南郡治矣。”這裏的“江南”當指處長江中下遊的東(dong) 吳政權。又,《魏書(shu) 》卷三五《崔浩傳(chuan) 》雲(yun) :“今國家亦未能一舉(ju) 而江南,宜遣人吊祭,……若此,則化被荊揚。”這裏的“江南”似與(yu) “荊揚”等義(yi) 。至隋代,“江南”也被用於(yu) 《禹貢》中“揚州”的同義(yi) 詞,但實際上“江南”還有江漢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
因此,《史記·貨殖列傳(chuan) 》中關(guan) 於(yu) “江南豫章、長沙”與(yu) “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的描述,在清代人看來,都屬湖廣江西地區;而《項羽本紀》雲(yun) “江東(dong) 雖小,縱江東(dong) 父老憐而王我”中的“江東(dong) ”,事實上就是清人心目中的“江南”。
較為(wei) 明確的江南概念應當是從(cong) 唐代開始的。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wei) 十道,江南道的範圍完全處於(yu) 長江以南,自湖南西部以東(dong) 直至海濱,是秦漢以來最為(wei) 名副實在的江南地區。顯然,這個(ge) 江南道的範圍實在太過寬廣,在開元二十一年(733),中心政府即將江南道細分為(wei) 東(dong) 、西兩(liang) 道和黔中道三個(ge) 部分。唐代對於(yu) “江南”一語的用法,經常超出長江以南的範圍。韓愈所謂“賦出江南而江南居十之八九”的“江南”,實在是指江淮以南、南嶺以北的整個(ge) 東(dong) 南地區。江南東(dong) 道(簡稱江東(dong) 道),包括了浙江、福建二省以及江蘇、安徽二省的南部地區。唐代中期,中心政府又將江南東(dong) 道細分為(wei) 浙西、浙東(dong) 、宣歙、福建四個(ge) 觀察使轄區。其中的浙西地區完全吻合了以後人們(men) 對於(yu) 江南的印象,包括蘇州(含明清時的鬆江、嘉興(xing) 二府地區)、湖州、常州的全部及潤州、杭州的各一部分。所以明清時江南的核心地區,在唐代還是用江東(dong) 來表示的。當然,江南最正確的含義(yi) 是指長江以南地區。該地區的繁盛富庶,在唐代就已出現了。北宋政府為(wei) 了財政治理的方便,曾設置了轉運使“路”。至道三年(997),天下就被分為(wei) 十五路。唐代的江南東(dong) 道在此時派分為(wei) 兩(liang) 浙路、福建路、江南東(dong) 路。這裏的江南東(dong) 路,已與(yu) 後代所雲(yun) 的江南地區基本無涉;兩(liang) 浙路則包收留了以後江南的核心地域,相當於(yu) 今天鎮江以東(dong) 的江蘇南部及浙江全境。
從(cong) 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誌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yu) 行政區劃的。如清代所謂的“江南”,主要指的是今天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兩(liang) 省地區。但經濟意義(yi) 上的“江南”越來越明確地轉指傳(chuan) 統的浙西、吳或三吳地區。明代已經將蘇、鬆、常、嘉、湖五府列進了“江南”經常性的表述對象,由於(yu) 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已在全國獲得了唯一無二的地位,且備受國家依重。嘉靖年間的嘉興(xing) 府海鹽縣人鄭曉,就是以這些地區來論述江南的。所以後來有人就建議在最為(wei) 富庶的蘇南浙西地區設立專(zhuan) 門的行政區,並置督撫專(zhuan) 治,稱作“江南腹心”。在明清筆記小說中的江南,一般就是指這一地區。有的甚至明確地表示杭、嘉、湖、蘇、鬆、常、鎮七府就是所謂的“江南”。
當然,明清人對“江南”一詞的運用還是相當隨便的。在他們(men) 的意識中,隻要與(yu) 這些地方有關(guan) 聯的,就可指為(wei) “江南”,絲(si) 盡不會(hui) 留意有什麽(me) 界域存在。
二中外學者關(guan) 於(yu) 江南的定義(yi)
有關(guan) 江南地區的研究,現有的成果十分宏富。洪煥椿先生曾對曆史上通稱的“江南”作了一個(ge) 總結性評價(jia) ,以為(wei) “江南”主要是指長江三角洲地區,即明清時代的蘇、鬆、常、鎮、杭、嘉、湖七府所屬的,以太湖流域為(wei) 中心的三角地帶。然而直到目前為(wei) 止,學術界對於(yu) 江南的界定一直存在歧異。
從(cong) 傅衣淩等學界前輩研究江南開始,一大批關(guan) 於(yu) 江南的論著從(cong) 經濟、文化、政治、社會(hui) 、環境甚至地質構造等方麵展開了具體(ti) 的討論。如傅衣淩的《明清時代商人及貿易資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明清農(nong) 村社會(hui) 經濟》(三聯出版社(北京)1961年版)、《明代江南市民經濟摸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明清社會(hui) 經濟變遷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樊樹誌的《明清江南市鎮探微》(複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包偉(wei) 民主編的《江南市鎮及其近代命運(1840-1949)》(知識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蔣兆武的《明清杭嘉湖社會(hui) 經濟史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範金民的《明清江南貿易的發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陳學文《明清時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經濟與(yu) 市場網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嚴(yan) 耀中的《江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李伯重的《江南的早期產(chan) 業(ye) 化(1550-1850)》(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盡管所論各異,但都涉及到了江南的核心地區,即蘇(清代析出了太倉(cang) 州)、鬆、常、鎮、嘉、湖、杭七府地區。
在外國學者(主要是日本學者)中,對江南的定義(yi) 普遍傾(qing) 向於(yu) “江南三角洲地區”一詞。從(cong) 行政區劃看,它涉及到了今天的蘇州、上海、常州、嘉興(xing) 、湖州地區。如黃宗智關(guan) 於(yu) 長江三角洲的研究,除了將長江北岸的通州地區納進這一區域外,沒有再作突破。森正夫早期關(guan) 於(yu) 荒政與(yu) 地主佃戶關(guan) 係的著名研究,其論述的地域範圍完全限於(yu) 江南的東(dong) 部地區,即蘇州、鬆江、太倉(cang) 與(yu) 嘉興(xing) 。在他後來的研究中,範圍有所擴展,以蘇州、鬆江、常州、嘉興(xing) 、湖州五府作為(wei) 探討江南的主題;在江南市鎮的研究方麵,也未出這五府範圍,不過冠之以“江南三角洲”之名。濱島敦俊關(guan) 於(yu) 江南農(nong) 村社會(hui) 的研究相當著名,對江南的定義(yi) 十分明確。他以為(wei) ,所謂“江南”,是指南直隸的蘇州、鬆江、常州三府與(yu) 浙江的嘉興(xing) 、湖州二府,也就是太湖周邊五府的領域。其後,北田英人則是完全將江南稱作“江南三角州”,範圍與(yu) 濱島敦俊的定義(yi) 相仿。海津正倫(lun) 的觀點與(yu) 此接近,也具有濃厚的地理學味道,在地域範圍上有所擴大,加進了鎮江府。近來川勝守關(guan) 於(yu) 江南的研究,較為(wei) 引人注目。他的新著《明清江南市鎮社會(hui) 史研究——空間と社會(hui) 形成の歴史學》(汲古書(shu) 院,1999年),所述“江南”包括了蘇州、鬆江、嘉興(xing) 、湖州、杭州、鎮江六府,在範圍上也有所拓展。
從(cong) 總體(ti) 上看,日本學者對於(yu) 江南的熟悉,基本上集中於(yu) 蘇、鬆、常、嘉、湖、太五府一州之地。在他們(men) 看來,這才是江南的核心,或者說,是真正意義(yi) 上的江南。
中外學者對於(yu) 江南的探討,時段大多集中於(yu) 明清時期,這不但體(ti) 現了中外學者個(ge) 人的學術愛好,更體(ti) 現了明清江南地區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義(yi) 。在他們(men) 的論著中,江南的地域概念是不同一的,涉及到江南地區時,或語焉不詳,或論述各異,自然也不會(hui) 有概念意義(yi) 上的共叫。
為(wei) 此,李伯重對“江南”概念曾作過一個(ge) 比較科學的界定。他指出,對江南的地域範圍作界定,在標準上不但要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而且在人們(men) 的心目中應是一個(ge) 特定的概念。據此,江南的公道範圍應當包括今天的蘇南浙北,即明清時期的蘇州、鬆江、常州、鎮江、江寧、杭州、嘉興(xing) 、湖州八府及後來由蘇州府劃出的太倉(cang) 直隸州;這八府一州之地不但在內(nei) 部生態條件上具有同一性,同屬於(yu) 太湖水係,經濟方麵的相互聯係也十分緊密,而且其外圍有自然屏障與(yu) 鄰近地區形成了明顯的分隔。這與(yu) 劉石吉在《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一書(shu) 中的界定,基本一致。但在另外一篇文章《“選精”、“集粹”與(yu) “宋代江南農(nong) 業(ye) 革命”》(載《中國社會(hui) 科學》2000年第一期)中,李伯重又回到了地理學中的江南概念,即江南平原或太湖平原地區,範圍大致涵蓋了宋代浙西路的蘇州(平江府)、常州、嘉興(xing) 府(秀州)、湖州與(yu) 江陰軍(jun) 。在後來學者們(men) 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市場的探討中,涉及江南的大多受到李伯重的影響,采用了他的觀點,即將江南定義(yi) 為(wei) 上述八府一州之地。
李伯重對江南概念的界定,鐵路運輸 上海空運,同樣也為(wei) 本文的界定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三“江南”的核心
實際上,從(cong) 曆史地理的角度出發,“江南”的核心就是一個(ge) 完整的太湖流域地區。
晚至明初,太湖流域的政區有了較大的調整。明洪武元年(1368),長春府被回改作常州府。江淮府在後來被改作鎮江府,也直隸於(yu) 京師。洪武十五年,又分江南行省的嘉興(xing) 、湖州二府隸於(yu) 浙江行省。正統二年(1437),江南行省改為(wei) 南京,蘇州、常州、鬆江、鎮江仍隸之。至此,太湖流域的蘇、鬆、常與(yu) 嘉、湖五府,十分清楚地分轄於(yu) 兩(liang) 個(ge) 的獨立行政實體(ti) 。但明人所言“江南”,都是概指這些地區,盡管行政設置上的江南與(yu) 此頗為(wei) 不同。
在清順治二年(1645),南京被改為(wei) 江南省。雍正二年(1724),以蘇州府所屬太倉(cang) 州直隸於(yu) 江南省;八年又分江寧府所屬溧陽縣隸於(yu) 鎮江府。由此,江南包收留了江南省的蘇州、常州、太倉(cang) 的全部與(yu) 鎮江的大部分,以及浙江省的嘉興(xing) 、湖州二府的全部與(yu) 杭州府的一部分。在乾隆二十五年(1769)江南省分作江蘇、安徽二省後,江南地區即分屬於(yu) 江蘇與(yu) 浙江。
從(cong) 區域的共同性上來講,該地區的自然環境、風俗文化、社會(hui) 經濟等方麵都存在著很強的一致性。所以,依照今天地理學界、自然科學界對太湖水係流域的界定,江南的核心地區覆蓋了長江下遊南岸的太湖及其周邊地區,包括明清時期的蘇州、鬆江、常州、嘉興(xing) 、湖州五府與(yu) 太倉(cang) 直隸州的全部,以及鎮江府的大部和杭州府的餘(yu) 杭、海寧二縣。這是傳(chuan) 統所稱的“狹義(yi) 的江南”,亦即“江南的重心”。從(cong) 一個(ge) 水係所涉的完整地域來界定江南地區,也是應該考慮的一個(ge) 重要方麵。顯然,這樣的界定,完全限於(yu) 太湖流域,一方麵顧及了中國古代關(guan) 於(yu) 江南的異說,考慮學術界的總體(ti) 傾(qing) 向,另一方麵則可進一步考察真正的江南核心所在。
地理意義(yi) 上的江南:
長江中下遊以南、南嶺以北範圍內(nei) 的諸省【湖南、江西、浙江、上海、蘇南地區等等】
文化意義(yi) 上的江南,主要指江浙一代
江浙一帶和長江進海口一帶吧
江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