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海關:是傷害了主權 還是傳播了現代化?|界麵新聞
新聞 | 2020-05-21 16:48
“我們不僅要控製,還要指引中國政府。它現在還不能獨立行走,多年之後才行。”1862年,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李泰國(Horatio Lay)在給後來接替他出任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的信中這樣寫道。當時,李泰國正按照“直接在我控製之下”的原則,積極推進為彈壓太平軍而購置新式船炮的事宜。李泰國深信,中國海關隻有在購買艦船和雇用船員方麵擁有盡對、無條件的自主權,並應該讓艦隊成為“海關的一部分”時,清政府才會被迫開始進行其非常需要的現代化,而假如不強硬迫使清政府走上現代米兰体育全站化道路,唯一的後果就是英國得對中國進行殖民統治。但李泰國很快就發現,即使是在最落魄的時候,清廷也依然不願順應英國人。在反複協商未果後,恭親王奕?呈請上諭,李泰國被革職,而反對武力幹預的赫德獲得了總稅務司任命。赫德配合的態度和樂於效力於清政府的意願,使得恭親王和軍機大臣文祥把他稱為“我們的赫德”。赫德進駐北京以前,中國海關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南京條約》簽署之前,清政府已經發展了從前朝延續下來的榷關係統,對海外貿易進行調節、控製和征稅。《南京條約》開放通商口岸後,小刀會(清朝的一個民間秘密組織)於1853年占領了上海縣城,趕跑了清朝官員。為避免上海在缺少清廷官員的情況下成為自由港,陷進冒險家、軍火商、雇傭兵帶來的混亂,1854年,時任英國駐上海領事的阿禮國(Rutherford Alcock)主張在不取代清朝官員的條件下指派外國人作為稅務監視,幫助重建貿易秩序。在一筆可觀的關稅收進的誘惑下,長江下遊省份的總督們同意合作。就這樣,英方上海副領事威妥瑪(Thomas F. Wade)、法方領事館譯員史亞實(Arthur J.Smith)、美方領事館賈流意(Lewis Carr)成為外籍關稅治理委員會成員。一年後,貿易關稅及船鈔明顯增長,比起上一年幾乎翻了一番。一年之後威妥瑪重返領事館工作,職位由李泰國接任,江海關財政收進繼續飛速增長。辛酉政變以後,奕訢對上海模式進行規範,並且推廣到其他開放口岸,正式任命李泰國為總稅務司,治理各海關雇傭的外籍稅務司及其他外國職員。對於清政府來說,海關可以獲得稅收,可以讓清政府把握軍火貿易,還可以對外國事務實行更嚴密的控製,防止地方官員致使清廷卷進與西方國家的衝突。而對英國來說,海關可以幫助減輕英方責任,鞏固英方與清政府合作,並確保中國支付維護沿海安全的大筆用度。赫德成為總稅務司後,中國內亂導致的動蕩局麵、新貿易體製與航海技術創造的曆史機遇,讓海關在清王朝和歐洲帝國之間的縫隙中生長,成為外國和中國商人之間的現代集米兰体育全站權行政組織。
《潮來潮往:海關與中國現代性的全球起源》[英]方德萬 著 姚永超 / 蔡維屏 譯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07
劍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方德萬在新作《潮來潮往》中,梳理了從1854年到1949年之間的中國海關曆史,並把海關曆史放回中國近代史和近代全球化的曆史當中。方德萬筆下的中國海關,在太平天國的濁世中開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結束。最初,它的職責僅僅是對外國輪船運來的貨物估稅。不久之後,海關集多種功能於一體,超越了單純的稅收機構。1895年後,它又深涉中國外債事務,並幹預中國外交,在義和團運動期間讓中國免遭瓜分。辛亥革命以後,海關延攬了關稅的實際征收,還負責起中國的內債事務。在20世紀30年代,海關執行國民政府製定的高關稅政策……海關本來是外國人設置的機構,但卻逐漸變得“越來越像一個中國機構”,並在清朝和民國的統治秩序中獲得了一席之地。對這樣的官僚組織,人們不免抱有諸多好奇,其中無法回避的題目是:由外國人把握的海關,究竟是對國家主權的傷害,還是現代化的傳播者?清末海關是一個國際化的獨立王國,人事、行政權力都由外籍雇員掌控,英語是海關內部的工作語言,一切報表、公文都以英語起草。海關初期,工作職員是由李泰國等人從歐洲挑選來的,而赫德執掌海關以後,極力避免讓冒險家和追逐名利的投機分子成為海關主力,他招收“聰明、好看和精力充沛的年輕人”,要求他們必須受過良好的中等教育並通過一係列考核。近代海關洋員來自世界二十餘個國家,總人次達到8萬之多,成為了中國政府曆史上最大一次雇傭龐大的跨國工作群體,其中不乏翻譯者、語言學家和學者。英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佩裏·安德森兄弟,他們的父親詹姆斯·安德森就曾經在中國海關工作。這些人充當了曆史不自覺的工具,給中國帶來了現代化的浪潮。
李泰國1833-1898海關第一任總稅務司
清朝的舊海關實行包稅製度,隻要完成定額,之外的稅款自行處理,大量稅款流進了關員個人腰包,再加上沒有財務製度,永遠是一筆糊塗賬。赫德獲得海關治理權後,引進了英國的文官製度、現代財物治理製度和治理理念,逐步建立起近代海關治理製度。實現了效率和紀律,被公以為清廉,以至於魏爾特在《赫德與中國海關》中以為,“赫德任期內海關職員的違法行為沒有超過五起。”赫德把海關視為中國現代化集權官僚體製的核心。在1885年寫給英國外交大臣格蘭維爾伯爵的信件裏,他希看中國海關成為“革新政府中各個部分的核心”。他多次呼籲建立一個中心鑄幣廠,建議進行財政和金融改革,建立國家郵政局,組建現代海軍,成立鐵路以及礦業建設部分。海關呼籲政府對內政、外交、軍事進行改革,並為洋務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持。在海關的支持下,清政府開展了洋務運動。在19世紀70-80年代,海關深涉清政府的現代軍艦購置和外交事務之中。
京師同文館
海關還推動了教育的現代化,它向各地同文館提供經費,並從海外選拔優秀的人才到學校任教,赫德本人則長期擔任同文館監察官。同文館設置的目的是為外交機構培養人才,但是赫德卻對它有更高的期看,希看它成為中國卓越的高等學府。同文館提供自由教育,翻譯西方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和法律著作,其設置的學科衝擊了科舉製度和封建思想,客觀上符合中國自強與啟蒙的需要,它的畢業生逐漸成為中國近代外交、文化、實業等各領域的中堅氣力。清政府於1866年向歐洲派出的第一個非正式的國外考察團——斌椿使團裏,就有鳳儀、張德彝、彥慧等三名同文館的學生。他們跟隨赫德遊曆了法國、英國、荷蘭、丹麥、普魯士、俄國等歐洲國家,曆時三個多月,充分見識了歐洲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於開闊國人的眼界大有裨益。其中最直接的影響是,張德彝在這次考察之後,將標點符號引進了國內。有不少對近代海關的批評,都以為赫德權勢太大,把握著太多重要的發展部分。近代如郵政、鐵路、教育都和他有很大的關係,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處理中國戰爭賠款。人們以為,這樣重大的國家財政題目都由外國人來把握,是對主權的傷害。可是實際上,多年來的研究已經證實,海關高級職員中始終存在著職業精神,並沒有利用職務之便給母國謀求特別利益。赫德就曾勸說列強在賠款題目上“接受中國所願承擔的賠償”、“維護中國的行政治理完整和維護其領土完整”,並在中英談判中主張等中國整頓和完善了法律體係後“英國即允棄其治外法權”。在賠款借款上,赫德從符合中國利益的角度出發,往盤算中國怎麽借款更合算,並以海關稅收作為擔保幫助中國在各家銀行進行了借貸。“這是職業經理人的專業主義。”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馬勇這樣評論赫德在中英之間的位置。
羅伯特·赫德1835-1911清朝海關總稅務司
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則指出,固然很多人把海關等同於帝國主義侵略,但是中國學界一向對海關和海關外國雇員的評價一直很高。“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大家公認赫德主持的海關是清末唯逐一個廉潔、有效率的部分。”秦暉以為,在批評洋人掌控海關之前,應當弄清楚任用外國人和主權完整是否有矛盾。他指出,外籍人士相當於國家的雇員,他們並不是外國政府派來的,而是國家自己請來的,雇用和辭退都是國家的權力,並不涉及主權題目。不僅如此,秦暉還以為,“近代中國基本上處於全方位的需要引進新知識的階段,在這個時期雇傭外籍專家,必不可少。”而且實際上,跨國的雇傭關係在中外都有悠久的曆史,當代美國就是廣羅人才的典範。在盟軍攻克柏林時,前蘇聯忙於將大批德國設備運回國內,美國卻派了科技專家到德國物色人才,將大量科學家運往美國。而在中國戰國時期,在其他國家則陷於內鬥、互相傾軋資源和人才的內耗之時,
國際物流,秦國采取了客卿製度,歡迎來自四麵八方的有才之人,有誌之士為國家效力。馬勇指出,客卿製度的傳統,在近代特別是在明朝狹隘的漢族中心主義中丟失了。清朝本身是滿洲人統治下的大清帝國,不得不學習利用、使用來自西方人的經驗。固然雇傭外國人並不涉及主權題目,但近代中國的確在簽署的一係列不同等條約中喪失了關稅自主,比如《南京條約》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與英國約定”,表明當時的中國無法自主決定應該對英國的進出口貨物征收多少關稅。秦暉以為,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包括關稅稅率在內的海關規則應當由本國決定,外國雇員也應該是在中國規定的框架下工作。不過,“中國的事情固然應該由中國定,但也不能亂定規則,否則對外國有壞處,對中國本身也有壞處。”一方麵,關稅自主和取消治外法權一樣,是我們民族自立過程中需要追求的目標,另一方麵,假如說海關自主就是守舊老傳統,不願意接受現代化的規矩,首先是對本國不利的。“主權要保衛,但是普世的進步原則也要追求。”代表了進步原則的海關證實了自己的價值,由於它度過了1912年的獨裁王朝崩潰、民國初期的內戰和國民黨的崛起,甚至也在中日戰爭中存活了下來,盡管最後幾乎奄奄一息。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並保存了原來的海關職員。時任總稅務司的美國人李度(Lester Knox Little)曾非常興奮地說,“新的政權顯然看到了海關的非政治性和服務民眾的性質”。不過,在海關得以在新中國延續以後不久,1952年,“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開始了,所有海關職員都被要求寫作“反省檢討書”,其中一位檢討書的作者寫道,“三反運動”讓他意識到,自己沒有克服“個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習慣,他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幫助英美帝國主義分子。接下來,他還列舉了他在海關部分中犯下的腐敗行為,並提供了同寅的相關信息。不論這樣的檢討是真心還是例行公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清末開始的海關價值和傳統不再被接受,它的曆史也被否定。近代海關就此逐漸謝幕。……………………………………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裏。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麵文化”【ID:BooksAndFun】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