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種地,播種、施肥、澆水都需要人力,工錢很高,關(guan) 鍵還找不到人幹。”羅發新說,聰明農(nong) 田不但解決(jue) 了人手短缺的題目,還降低了本錢,“關(guan) 鍵還增產(chan) ,畝(mu) 產(chan) 比以前增加了200斤。”
羅發新今年54歲,目前已在陶樓鎮流轉了近萬(wan) 畝(mu) 耕地,其中有1000多畝(mu) 是高標準的數字化聰明農(nong) 田。傳(chuan) 統的農(nong) 活由無人機、雲(yun) 聰明施肥機、太陽能滅蟲燈等智能設備代勞。“這麽(me) 大一塊田,國際貨運 空運價(jia) 格,隻需我一個(ge) 人通過一部手機就能完成治理,以前想都不敢想。”羅發新感歎。
“得益於(yu) 4台土壤墒情監測器,我能實時了解到不同深度的土壤濕度,假如有地方缺水了,我就通過手機軟件輸進需要補充的水量,機器能精確地把需要的水量從(cong) 池塘抽出,經砂石過濾器過濾後,噴灑到田裏。”羅發新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操縱起這些智能設備,他動作非常熟練。
看著綠油油的稻田,羅發新談到他近兩(liang) 年的目標:“以前種田受天氣影響很大,一畝(mu) 水稻利潤在300元上下,現在有了聰明農(nong) 業(ye) 的幫助,我希看利潤能達到800元。”
長豐(feng) 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耿言峰先容,長豐(feng) 縣地處丘陵地帶,國際貨運 空運價(jia) 格,原有的田塊小,“小田並大田”就是把“零碎田”變成了“大塊田”,既增加了麵積,也改善機械化耕作的基礎條件。長豐(feng) 縣通過整田、股改、訂單生產(chan) 、托管經營的“組合拳”,引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社會(hui) 化服務企業(ye) 。羅發新種的山芋會(hui) 悉數賣給加工廠,經加工後出口至國外。
新華社合肥電(記者陳尚營、徐欣濤)在安徽省合肥市長豐(feng) 縣陶樓鎮鑫斌家庭農(nong) 場,種糧大戶羅發新在控製室內(nei) ,通過田間高清攝像頭傳(chuan) 輸回來的實時畫麵,觀測農(nong) 田裏水稻的“一舉(ju) 一動”。
這一變化始於(yu) 3年前。2019年以來,合肥市累計投資11億(yi) 元,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45萬(wan) 畝(mu) ,耕地質量明顯提升,建後耕地質量均勻等級達4級;開展“小田並大田”示範建設,田塊數目降幅達60%,作物畝(mu) 均產(chan) 量增幅達15%,每畝(mu) 土地流轉租金由320元增加到480元。
當出現土壤墒情監測器提示某塊農(nong) 田缺水的警報,羅發新不慌不忙拿起手機,通過遠程操控,田間的噴頭開始了精準的噴灌作業(ye) 。“以水稻為(wei) 例,聰明農(nong) 田比一般農(nong) 田節水三分之一左右。”他說。
“原來的零碎小田不管種水稻還是小麥,效益都很低,一些田就沒人種了,或者隻種一季。高標準農(nong) 田增產(chan) 增效,還能解決(jue) 季節性拋荒題目。”合肥市農(nong) 業(ye) 綜合開發治理辦主任郭左翔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