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十大空運公司-上海港逐漸恢複繁忙 陸路進港的出口集裝箱數量達到正常水平

 海運新聞     |      2020-03-16 22:02

上海港逐漸恢複繁忙 陸路進港的出口集裝箱數量達到正常水平

2020年03月16日 10時 解放日報

複工第五周,上海港逐漸恢複了往日的繁忙,陸路進港的出口集裝箱數量,從春節後最低的單日2000箱,回升至單日3.5萬箱,已達到正常時期的高峰水平。

資料圖,圖源:澎湃新聞

  但疫情帶來的壓力仍時刻懸掛在上港人的心頭。“預計一季度,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較去年同期下降10%左右。”東大名路上港集團總部辦公室裏,主管生產的上港集團副總裁王海建告訴記者。

  2019年,上海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330.3萬標準箱,連續十年保持全球第一。2020年,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建成之年,上港人本已鉚足了勁,準備大幹一場,可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本的計劃。

  “疫情已在全球範圍內擴散,外部形勢不容樂觀。有壓力是肯定的,但我們有信心把影響降到最低,保持全球第一的目標始終未變。”王海建說,這段時間,集團上下都很拚,大家想把失去的時間追回來。

  硬件提升,打開未來增長空間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進出港的船舶、集裝箱卡車明顯減少,往日繁忙的上海港似乎按下了“慢放鍵”,集裝箱因為無法流轉,在港區堆積。

  積壓的集裝箱中,有空箱,也有裝生鮮水果和凍肉的冷鏈集裝箱(即冷凍箱)。

  “空箱進港後,原是要裝上貨物再出口的,因為國內企業複工難,出口貨量急劇下降,港口空箱的箱量長時間處於高位。”生產業務部常務副總經理黃海東介紹,冷凍箱則主要是因為消費需求下降和物流不暢通,長三角地區冷庫無法出貨,客戶不再提箱,把冷凍箱當冷庫用。

  上海港空箱場地設計容量為39萬標準箱,正常每日堆存25萬標準箱,疫情暴發後,日堆存量達到45萬標準箱。一些客戶原計劃將空箱調運至上海港,方便日後出貨,因無處存放,隻好轉至周邊港口。

  冷凍箱方麵,最緊張的是接電插頭,原本上海港有1萬多個冷凍箱插頭,由於冷凍箱積壓,插頭全被占用,約7600多箱進口冷凍箱中轉至國外港口卸船。

  “這不僅是損失箱量的問題,更是能否滿足客戶需要的問題。”上港集團一位管理人員介紹,很快,解決方案出爐:空箱方麵,各碼頭內部整理安排場地,同時,集團各公司想方設法租賃、新建港外堆場。目前,上海港合計增加20萬標準箱的堆存能力;冷凍箱插頭方麵,港區新增插頭4000多個,並向社會堆場租賃了近600個插頭。

  新建的空箱堆場占地7.7萬平方米,於大年初五開工建設。“開始什麽都缺,工人找不到,磚頭也買不到。”王海建說,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周,新堆場建成並投入使用。

  目前,周邊港口的空箱已開始回流上海港,海外港口中轉的冷凍箱也有3000多個回流。更重要的是,新增的堆場和設施提高了上海港集裝箱的收容能力,打開了未來的增長空間。到8月底,港區內還將陸續建造1萬個冷凍箱插頭。首屆進博會舉辦以來,國外的生鮮、水果不斷地豐富上海市民的菜籃子,上海港冷凍箱吞吐量也以每年20%左右的增速增長,發展勢頭較好。

  軟件升級,以優質服務吸引客戶

  
臨港的特斯拉超級工廠,是上海第一批複工的外企工廠。快速複工的背後,物流保障功不可沒――當汽車零部件通過上海港入境時,進口放貨全流程無紙化,大幅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又一次讓特斯拉感歎上海速度。

  實現全流程無紙化,關鍵在於換單環節被補全。智能化、信息化一直是全球港口的發展趨勢,用電子單證替換傳統單證已不稀奇,但不同係統之間的信息壁壘尚未完全突破。

  去年年底,通過借助區塊鏈可追溯、可信任的技術特點,上海港率先實現了內部和外部係統間,數據的互聯互通和流程的協作互信,開啟港口業務“全程無紙化時代”。原本,客戶需往返多次,分別完成船公司和港口的業務流程,現在,線上即可一站式辦理。

  “年前,無紙化換單已在國際幹線船舶試點,疫情暴發,零接觸成為必然選擇,集團全麵推行新的換單模式。”王海建介紹。

  這幾年,上海港陸續將所有單證電子化,壓縮通關時間和口岸成本,並多次大幅調降相關服務費用。優質、高效的服務讓上海港在跨境貿易的“後硬件時代”保持全球領先優勢。“服務上去了,自然能吸引更多客戶。”麵對疫情帶來的重重壓力,要想逆勢向上的上海港,更加重視對內改革流程,對外提升服務。

  抗疫期間,上海港推出了不少新服務,比如出口直裝和進口直提,是為了加速集裝箱流轉,通過事前提出申請,並提交相關信息,集裝箱到港後第一時間即可轉運離開;異地提箱,是為了解決省際公路不暢通的問題,通過公路轉水路,將集裝箱運至客戶當地碼頭,避免了跨省公路運輸,解決了企業的物資供應難題。

  海鐵聯運也是一項比較新的服務,2月10日至2月14日,上港集團將中糧集團海外進口的2000噸中央儲備冷凍肉,共計81個冷凍集裝箱,分5批次送至武漢吳家山集裝箱站。

  “這是一趟直達專列,全程隻要18小時,公路運輸不暢通,海鐵聯運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它的優勢。”集團生產調度主任周勇介紹,隨著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海鐵聯運成為國家戰略部署。

  2019年,上港集團與中遠海運集團、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上海港海鐵聯運有限公司,大力拓展海鐵聯運業務。今年,這塊業務帶來的箱量預計能較去年翻一番。

  抱團取暖,變局中抓住政策機遇

  
疫情在世界範圍內擴散後,上港集團最擔心的是國際貿易往來受到影響。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全球航運業收入或將下滑20%至30%。許多船公司和碼頭方將尋求兼並重組,避免破產清算。

  “行業在洗牌,大家都在求變,更願意抱團取暖。”周勇說,“變局之下其實蘊含著機遇。”

  在他看來,機遇有兩個方麵,一是行業內的合作加強,二是政策的加速推進和落實。

  近年來,上海港推動集裝箱吞吐量增長,主要依靠多式聯運,特別是水水中轉,包括長江中轉、沿海中轉,以及國際中轉。

  水水中轉箱量的增加,需要碼頭方和船公司合作,共同設計航線和物流方案。此外,政策上的突破,比如沿海捎帶業務的開放,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所謂沿海捎帶,是指在中國沿海港口之間從事外貿集裝箱的國內段運輸。國內有些中小港口沒有國際航線,集裝箱通過上海港進行中轉,就屬於沿海捎帶。

  我國曾經規定,未經批準,境外航運企業不得經營中國港口間的海上貨物運輸。目前這一政策已取得一定突破,但“吃螃蟹”的境外船公司不多。

  “這項政策如果真正推廣開,每年能為上海港增加至少10萬標準箱集裝箱的吞吐量。”周勇介紹,“疫情帶來的外部壓力或將推動更多有資質的船公司嚐試這一業務。此外,我們也希望與有關部門一起努力,擴大政策的適用範圍。”

  政策上的機遇還有很多,自貿區新片區不斷深化改革、長三角港口一體化發展、上海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抓住任何一個機遇,水水中轉的集裝箱數量都有可能大幅提高。

  “麵對疫情影響,各方都將更加積極主動,全力推動政策落地。”上港集團一位管理人員表示。2019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中,水水中轉的比例已達48%,今年,上海港將繼續尋求突破。

       原標題:《上海港:保持全球第一目標未變 複工第五周 上海港逐漸恢複繁忙 陸路進港的出口集裝箱數量達到正常水平》

  來源: 解放日報 記者:王力

返回首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廣州 南非 26 22 16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