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際國際快遞-借助自貿區“新高地”,促進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
海運新聞 | 2019-12-21 09:33
借助自貿區“新高地”,促進船舶工業(ye) 高質量發展
2019年12月13日 10時 中國船舶報 伯弓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充分發揮自貿區示範引領作用,以製度創新為核心,推動自貿區先行先試,開展首創性、差別化改革探索,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和公平開放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業界人士表示,《指導意見》的出台將進一步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進一步加快各自貿區的探索步伐,進一步提升我國造船業對外開放的水平,船廠、院所及配套企業應借助自貿區的“新高地”,通過加大對外合資合作力度、增強船舶全壽期服務能力、探索跨境金融資源配置與風險防範,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自貿區政策的持續複製與推廣,將放寬各類市場主體在注冊資本、投資方式、股權比例、經營範圍等方麵的限製,促進船海業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競爭,這將為我國船舶工業加強國際化合資合作帶來重要機遇。目前,在我國已設立的18個自貿區,“實施公平競爭的投資經營便利”是一項“標配”政策,取消門檻、簡化注冊、加快“證照分離”等舉措已使得自貿區內或毗鄰地區的我國船廠、院所、配套等企業與國外企業處於“完全競爭”狀態。尤其是在船舶科技研發、關鍵配套、係統集成、售後服務等“短板”領域,國外企業已經“理論上”具備了繼續“蠶食”的條件。麵對與日俱增的競爭壓力,船舶企業必須搶先利用自貿區“區內境外”的優勢及各類優惠政策,根據主業需要,通過獨資、合資合作、兼並重組等方式,在自貿區及周邊合理布局科研、配套、服務、物流、租賃及單船公司等市場主體,提高利用自貿區窗口開展國際化經營的能力,逐步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形成在全球配置要素資源、布局市場網絡的能力。
自貿區政策的不斷優化與完善,將加快我國建設國際航運補給綜合服務體係的步伐,特別是在稅收、通關等方麵為我國造船業相關企業提升全壽期服務能力帶來重要機遇。以進口船用設備維修為例,配件出倉時性質為貨物,換裝上船後,其性質變為了船舶物料。不同性質的同一貨物,因監管方式不同,會造成核銷、通關等棘手問題。因此,在沒有自貿區相關政策之時,船配企業不得不通過一般貿易的方式完成維修配件征稅進口,繳納增值稅及關稅,再將維修配件運送上船。這既耗費通關時間,又增加成本,嚴重影響船配企業參與競爭。而推進保稅監管、提升通關效率是自貿區的重要特色之一,目前在上海、山東、大連等自貿區,我國已開始探索“分送集報”監管模式,簡化通關流程;試點船舶保稅維修,並籌劃搭建“保稅船供公共服務平台”。這些舉措的實施與完善,以及更多造船和配套企業參與其中,不僅將顯著提升我國船舶用品供應、維修、備件等效率,也將促進相關企業從過去主要依靠價格開展競爭真正轉變為依靠服務水平參與市場競爭。
自貿區政策的繼續探索與實踐,將推動我國金融改革,特別是在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方麵的嚐試,將為我國船企加強跨境金融資源配置,防範跨境金融風險帶來重要機遇。實施跨境資金便利收付、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是我國賦予自貿區的一項重大責任。盡管近年來因為資本外流壓力巨大,我國放慢了這一改革的步伐,但從長期來看,探索自貿區內企業資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兌換仍將是我國金融領域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作為高度外向型企業和依賴美元融資及結算的企業,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裝備修造企業需要利用這一政策獲得更多的跨境發債、跨境投資、跨境並購和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的自主權,從而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跨境金融風險防控能力的顯著提升,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拓展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增強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品牌影響力。
自貿區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更是船舶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相信,隨著自貿區“遍地開花”,以及越來越多的新政策“落地生根”,通過在國際化合資合作、全壽期服務、跨境金融管理等領域的不斷探索,我國船舶工業必將迎來又一波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的新浪潮。
來源:中國船舶報 伯弓
返回首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