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宣布成立“智能船舶創新實驗室”和“船舶數字化營運支持中心”,進一步加強對智能船舶的研發。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船舶逐漸走上我國航運業(ye) 的曆史舞台,它在引領船舶行業(ye) 未來發展方向的同時,也給傳(chuan) 統的船員行業(ye) 帶來了全新定義(yi) 。
智能船舶時代的船員職業(ye) 將有怎樣的新內(nei) 涵?船員技能將如何升級?我國船員培養(yang) 又會(hui) 有哪些新的著力點?為(wei) 此,記者采訪了業(ye) 內(nei) 相關(guan) 專(zhuan) 家,嚐試對這些問題給出解決(jue) 建議。
大變革、船員行業(ye) 麵臨(lin) 全新定義(yi)
世間萬(wan) 物,唯有變化永恒。當航運企業(ye) 還在為(wei) 招募不到足額船員而苦惱時,智能船舶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一場有關(guan) 船員行業(ye) 的變革已悄然拉開帷幕。
“未來船員職業(ye) 最直觀的變化將體(ti) 現在工作地點和工作方式上。”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與(yu) 海洋工程學科首席教授吳衛國表示,以往船員直接操控船舶,而在智能船舶時代,船員將主要麵對各類數字化的遠程操控平台,不少船員的工作地點將從(cong) 水上向岸上轉移。
IMO按自動化程度將智能船舶劃分為(wei) 4個(ge) 等級,即具有自動化流程和自動化決(jue) 策支持的船舶、有船員的遠程控製船舶、沒有船員的遠程控製船舶、以及完全無人的自主航行船舶。“按照我國智能船舶發展‘三步走’的目標,目前我國已成功交付兩(liang) 型(四艘)智能示範船,正式邁入智能船舶1.0時代,並已開始第二階段(2019—2022)智能船舶的研發,即‘到2022年,建成實現部分自主操作和遠程控製、減少船員配額的智能船舶’,屆時我國智能船可對應IMO第二等級的智能船舶。”吳衛國介紹。
“隨著智能船舶發展的不斷深入,行業(ye) 對於(yu) 船員的技能和知識結構要求也將隨之提高。”吳衛國介紹,在船舶具備自動化流程和輔助決(jue) 策支持的階段,船員需掌握航海技術、輪機、電子電氣和自動化係統等知識;在船舶實現遠程控製,僅(jin) 需少量船員隨船實施監控和應急處置的階段,船員還需加強對船舶駕駛和自主航行係統的學習(xi) ;而在船舶完全實現遠程操控,進入無人船的發展階段,船員則需掌握遠程操控係統的運維、智能船舶構造原理、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以及控製理論等多方麵的新知識。
“雖然未來的船員工作不再與(yu) 船舶直接接觸,但如航海技術、輪機工程等基本的航海知識仍必不可少。”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教授、高級船長何慶華表示,在完全自主航行船舶全麵問世之前,我國將在較長時間內(nei) 處於(yu) 智能船舶和傳(chuan) 統船舶並存的過渡期,有關(guan) 船舶航行中的海況判斷、航線調整、船舶靠離泊和進出港等知識,以及對一係列國際海事公約的掌握是船員實施遠程監控和正確調整船舶航行狀態的前提。
“智能船時代的船員工作將以腦力勞動取代高強度的體(ti) 力勞動。”何慶華表示,未來船員或許將分為(wei) “信息”“操縱”和“業(ye) 務”等部門,而不再以“甲板”和“輪機”等部門來劃分。信息部的船員主要負責收集外部信息和維護船舶通訊網絡安全,操縱部主要負責管理和操縱船舶智能係統,而業(ye) 務部則負責理貨或服務乘客。由於(yu) 船員體(ti) 力消耗減少,以及陸地工作的穩定性,未來船員職業(ye) 將擺脫艱苦、漂泊、高風險的社會(hui) 形像,並吸引更多青年人和女性群體(ti) 加入其中,船員行業(ye) 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將得到明顯改善,遠洋船員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將得到緩解,但高素質船員的短缺也將成為(wei) 常態。
育人才、共襄新時代船員培養(yang) 盛舉(ju)
人才是行業(ye) 發展的根本推動力,要使船員行業(ye) 無縫對接智能船舶時代的需求,需要行業(ye) 各方勠力同心,加快培養(yang) 新一代複合型高端航海人才。作為(wei) 未來航運人才“搖籃”的各大航海類高校,自然成為(wei) 這場船員行業(ye) 變革舉(ju) 足輕重的推動力量。
“智能船舶的出現不是要讓傳(chuan) 統航海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的船員失業(ye) ,而是將改變其工作性質,進一步豐(feng) 富船員的技能和知識結構。”何慶華提出,航海類院校需努力與(yu) 智能船舶的發展進程同頻共振,在充分掌握智能船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人才培養(yang) 目標、師資配備、課程設置等作出調整。
學者必有師。培養(yang) 未來的新型船員需要一批兼備理論與(yu) 實踐經驗、具有紮實的多學科背景的學者(如同時精通航海學科與(yu) 智能船舶相關(guan) 學科)。何慶華表示,應加強從(cong) 本科到研究生各階段的師資考核與(yu) 培養(yang) ,選拔出智能船舶相關(guan) 科研水平較高、教學能力出色的教師進入專(zhuan) 項師資隊伍。此外,要鼓勵教師將其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教學資源,及時以智能船舶的最新發展成果充實教學內(nei) 容,拓寬學生知識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