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深圳貨運公司-中國大踏步邁向造船強國

 海運新聞     |      2019-11-28 10:54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6.8%、43.6%和43.6%,繼續保持國際領先。

 

  70年來,我國船舶工業(ye) 從(cong) 小到大,在極其薄弱的基礎上艱苦創業(ye)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劈波斬浪、不斷前行,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產(chan) 業(ye) 發展道路,我國成為(wei) 世界主要的造船國家。

 

  “從(cong) 產(chan) 業(ye) 規模、國際地位、產(chan) 品品種和造船效率等來看,70年來船舶工業(ye) 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工信部裝備工業(ye) 司副司長王瑞華說。

 

  從(cong) 基礎薄弱到造船大國

 

  今年10月18日,我國首艘國產(chan) 大型郵輪在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正式開工點火鋼板切割,全麵進入實質性建造階段。這是中國船舶工業(ye) 集團有限公司與(yu) 美國嘉年華集團、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簽訂的2+4艘13.5萬(wan) 總噸Vista級大型郵輪合同中的第一艘。

 

  大型郵輪被譽為(wei) 造船工業(ye) “皇冠上的明珠”,是我國目前尚未攻克的高技術船舶產(chan) 品。而該郵輪的開工建造,標誌著我國在大型郵輪設計建造方麵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王瑞華表示,總結70年來中國船舶業(ye) 的巨大變化,可以概括為(wei) “大、全、快”。

 

  “大”是從(cong) 產(chan) 業(ye) 規模來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僅(jin) 有5000噸級以上船塢6座、船台1座,年造船完工量僅(jin) 1萬(wan) 噸左右,全球份額不足千分之一。2018年,我國萬(wan) 噸級以上船塢、船台489座,造船完工量3503萬(wan) 載重噸,占全球的份額達到43.6%,位居世界首位。

 

  “全”是從(cong) 產(chan) 品品種來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僅(jin) 能建造千噸級船舶。目前,幾乎所有類型的船舶我國均能建造。

 

  “快”是從(cong) 造船效率來看,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采用整體(ti) 建造法,我國建造一艘萬(wan) 噸船舶需要4年時間。目前,造船模式已發展為(wei) 分段建造法,並正向智能製造模式轉型,建造一艘6萬(wan) 噸級散貨船的周期已縮短至8個(ge) 月。

 

  “船舶工業(ye) 是為(wei) 國民經濟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chan) 業(ye) ,是海洋強國和製造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王瑞華說。

 

  70年來,船舶工業(ye) 不僅(jin) 支撐著我國遠洋運輸事業(ye) 發展壯大,更為(wei) 鳥巢、首都機場航站樓、三峽升船機等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技術裝備支持,同時還為(wei) 我國海軍(jun) 建設提供了係列現代化裝備保障。船舶工業(ye) 的發展,為(wei) 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cong) 學習(xi) 仿製到國際領先

 

  回顧中國船舶工業(ye) 70年的發展曆程,大致可以分為(wei) 4個(ge) 階段。

 

  第一階段是艱苦創業(ye) ,奠定發展基礎的階段。1949年至1978年,通過實施“軍(jun) 民結合,以軍(jun) 為(wei) 主”的戰略方針,船舶工業(y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仿製到自主研發,初步建立了以軍(jun) 為(wei) 主、門類齊全的工業(ye) 體(ti) 係。通過重點改建、擴建江南廠、大連廠、滬東(dong) 廠等一批骨幹船廠,奠定了船舶工業(ye) 發展的基礎。

 

  那時,建造自己的萬(wan) 噸級貨船是幾代造船人的夢想。1965年,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艘萬(wan) 噸級遠洋船“東(dong) 風”號建成交付,這是中國人首次自行設計、建造,且全部采用國產(chan) 設備的萬(wan) 噸級遠洋船。在該船的建造過程中,全國18個(ge) 部委、16個(ge) 省市所屬的291家工廠參與(yu) 了協作配套,提供了2600多項器材和設備。例如,鞍鋼生產(chan) 的船用高強度低碳合金鋼材,上海滬東(dong) 造船廠試製的中國第一台8820匹馬力柴油機,上海航海儀(yi) 器廠試製的中國第一套電羅經等。

 

  “東(dong) 風”號的研製過程雖然充滿了艱辛,但它的身上,凝聚了一代造船人自強不息、自主創新的理想追求。其成功建造,開創了中國自行設計建造萬(wan) 噸級船舶的先河,為(wei) 我國後續大批量建造萬(wan) 噸級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階段。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業(ye) 在“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的指示指引下,率先開放,開啟了我國船舶工業(ye) 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新征程,實現了從(cong) 國內(nei) 市場到國際市場的重大戰略轉型。1981年,我國第一艘出口遠洋船“長城”號完工交付,2000年我國出口船舶占比超過60%。

 

  改革開放後,在黨(dang) 中央的關(guan) 心和支持下,大連造船廠與(yu) 香港聯成輪船有限公司於(yu) 1980年簽訂了2.7萬(wan) 噸“長城”號散貨船建造合同,1982年1月“長城”號完工交付,這是中國造船廠按照國際規範自主研發設計建造的第一艘出口遠洋船。

 

  當時,為(wei) 了成功打開國際市場,鄧小平同誌先後20多次接見當時的“世界船王”包玉剛,推動合作事宜,使我國船舶工業(ye) 成為(wei) 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產(chan) 業(ye) 。此後,我國船舶工業(ye) 大量承接國外訂單,成為(wei) 出口創匯的主要力量。

 

  第三階段是搶抓機遇、高速發展的階段。2000年至2012年,在黨(dang) 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世界造船大國和造船強國重要指示指引下,船舶工業(ye) 抓住國際市場高度興(xing) 旺的有利機遇,產(chan) 業(ye) 規模迅速壯大,國際市場地位顯著提升。2010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全麵躍升至世界首位,成為(wei) 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國。

 

  第四階段是砥礪創新、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jue) 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這為(wei) 我國船舶工業(ye) 應對全球船舶市場深度調整的嚴(yan) 峻挑戰,向海圖強,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王瑞華說。

 

  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70年來,我國船舶業(ye)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麵掌握了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自主研發設計技術,以節能、安全、環保為(wei) 重點,形成了一批標準化、係列化品牌船型,交付了全球首艘智能型散貨船;大型液化天然氣船、超大型汽車運輸船等高技術船舶實現批量承接建造;全麵具備了500米以內(nei) 淺海油氣開發裝備的自主設計建造能力,成功研製交付了世界首座圓筒型深水鑽井儲(chu) 油平台、“海洋石油981”、深水鋪管船等深海裝備,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平台“藍鯨1號”在中國南海試采可燃冰成功,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首次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溝成功下潛;極地船舶等前瞻性船型開發取得重要進展,雪龍2號破冰科考船成功交付。

 

  70年來,我國船舶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持續優(you) 化。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初步形成,湧現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優(you) 強企業(ye) 。新世紀以來,地方民營造船企業(ye) 異軍(jun) 突起,成為(wei) 我國船舶工業(ye) 的重要力量,地方民營企業(ye) 造船完工量占全國40%。產(chan) 業(ye) 集中度不斷提高。

 

  2018年,前10家造船企業(ye) 完工量占比從(cong) 2011年的47%提高到69.8%。訂單向優(you) 勢企業(ye) 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前10家新接訂單量占全國總量的76.8%,比2011年提高了28個(ge) 百分點。

 

  70年來,我國船舶業(ye) 配套“短板”明顯改善,掌握了船用低速機設計關(guan) 鍵技術,自主品牌小缸徑低速柴油機、雙燃料發動機、大功率高速機等實現接單。自主品牌甲板機械實現批量裝船,船用壓載水處理係統等新型裝備研發與(yu) 世界同步,動力定位係統、單點係泊係統、升降係統等重點海洋工程裝備配套係統取得突破。

 

  目前,我國已具備滿足三大主流船型80%以上配套設備裝船需求的能力。

 

  70年來,我國船舶業(ye) 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通過全麵開展國內(nei) 外船舶標準對標,研究提出國際標準和國際海事提案,近5年來共向國際海事組織提出造船相關(guan) 提案66份。截至今年6月,我國共主導修訂船舶行業(ye) 國際標準89項,其中57項已批準發布,占國際同類標準15%。

 

  大踏步邁向造船強國

 

  “我國雖然已成為(wei) 世界主要的造船大國,但還不是造船強國。”王瑞華介紹說,我國船舶工業(ye) 創新發展質量還不高,創新引領和創新驅動不足,創新模式仍以追隨型為(wei) 主。尤其是高技術船舶概念設計對外依存度較高,海洋工程裝備前端工程設計能力薄弱,核心係統和設備仍受製於(yu) 人。

 

  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ye) 深度融合為(wei) 重要特征的產(chan) 業(ye) 變革正在孕育興(xing) 起,製造業(ye)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成為(wei) 未來全球製造業(ye) 發展的重要方向,這為(wei) 船舶工業(ye) 高質量發展創造了難得機遇。

 

  2018年,工信部出台了《推進船舶總裝建造智能化轉型行動計劃(2019-2021年)》和《智能船舶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1年)》,加快推進船舶工業(ye) 智能化轉型。目前,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大智”號、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礦砂船“明遠”號、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油船“凱征”號均已交付,船體(ti) 、裝焊和管舾等智能化車間正在建設擴展,為(wei) 船舶工業(ye) 智能化轉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要推動我國船舶工業(ye) 高質量發展,王瑞華表示,要強化創新驅動,提高科技創新引領力。圍繞綠色環保主流船舶、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等重點領域,加強基礎共性技術、核心關(guan) 鍵技術、先導性技術研發,加大對智能船舶、深遠海裝備等領域前瞻性研究。

 

  要主攻智能製造,發展先進高效製造模式。重點實施船舶中間產(chan) 品智能製造,加快建設船體(ti) 分段、塗裝、管子加工等智能製造示範車間,大力推廣船舶配套設備智能製造新模式。

 

  要推動質量變革,打造中國船舶製造知名品牌。加快攻克一批製約產(chan) 品質量提升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推進中國船舶製造“品質升級”,打造一批技術先進、建造高效、質量優(you) 良、有較高信譽度的國際知名品牌。

 

  要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提升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和產(chan) 業(ye) 鏈水平。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jue) 定性作用,引導社會(hui) 資源向優(you) 質企業(ye) 傾(qing) 斜,著力優(you) 化產(chan) 能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製造,積極推動產(chan) 品設計生態化、生產(chan) 過程清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

 

  要深化對外開放合作,提高船舶工業(ye) 國際化水平。積極參與(yu) 國際造船新公約規範標準事務工作,加快構建政府、行業(ye) 組織、企業(ye) 之間多層次的國際交流渠道,大力推進船舶工業(ye) 國際產(chan) 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鼓勵企業(ye) 、科研院所和高校與(yu) 國外相關(guan) 機構,開展聯合設計、技術合作和人才培養(yang)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廣州 南非 26 22 16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