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手寫(xie) “口卡”到手工一代證 從(cong) 機製二代證到手機版APP
底卡標準、樣本、宣傳(chuan) 資料等見證了身份證的發展和變化(資料圖片)
從(cong) 最早一人一張、統一在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備案的“身份”證明——“人口卡片”,到手工製作的一代身份證,再到如今可以電子識別、功能多樣的二代身份證,居民身份證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數十年來的發展與(yu) 變化。
手工“口卡”
每天需要替換幾百張
1953 年4月,中國居民開始使用公安部統一製發的戶口簿、戶口登記表、遷移證和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登記表。1955年6月,開始實施《關(guan) 於(yu) 建立經常戶口登記製度》。1956年2月,所有戶籍信息改由公安機關(guan) 統一登記和管理,民警們(men) 將其簡稱為(wei) “口卡”。
現任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基層工作總隊證件大隊民警的張凱,1983年被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管理“口卡”。
在當時,“口卡”科的民警平均每人負責12組櫃子,基本上每組櫃子裝有6萬(wan) 張“口卡”,每個(ge) 民警要管理70多萬(wan) 張“口卡”。
“那時,我們(men) 一個(ge) 人每天要替換差不多800張‘口卡’,少的時候也有500張左右。”張凱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因“口卡”信息都是手寫(xie) ,如果有公民姓名寫(xie) 錯了,或者更換了家庭住址,“口卡”都要及時替換。
此外,為(wei) 方便查找,所有“口卡”都將姓氏依據拚音排序,“當時北京市‘口卡’排列的第一個(ge) 姓氏就是巴,第二個(ge) 是白,往下是班、邦,以此類推”。雖然“口卡”數量龐大,但民警“手一抬,再一翻”,不出十幾秒,就能準確找到所需的那張“口卡”。
在這裏工作的民警,晚上還要值班,幫一線辦案民警查找人員。“小到逢年過節,找不到親(qin) 戚家住址;大到公安機關(guan) 破獲重案要案,都需要‘口卡’科提供支持。”張凱回憶道。
一代身份證
十六道工序全靠手工
1984年,北京市進行一代身份證頒發試點工作。
現任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基層工作總隊辦公室副主任的陳一心,1985年被分到了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身份證管理科工作。
當時辦公室“跟車間一樣”,每個(ge) 人都穿著“藍大褂”。一代身份證的製作要經曆製作底卡、翻拍、洗照片、擴印、裁接、塑封等16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民警手工完成。
1984年至1985年,為(wei) 了把底卡上的信息抄寫(xie) 得盡量美觀,各派出所、轄區單位、街道等單位寫(xie) 字好的人被抽調出來,供應鏈物流管理 ,專(zhuan) 門幫忙抄寫(xie) 身份證卡片。
1986年,身份證開始鉛字打印,1988年開始計算機打印。
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身份證的使用場所非常少,僅(jin) 限於(yu) 買(mai) 火車票、飛機票或是住宿登記。“那時身份證辦理,幾乎是公安機關(guan) 安排社區民警或是居委會(hui) 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宣傳(chuan) ,收集照片和信息。”陳一心回憶道。
1984年8月30日,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舉(ju) 行中國首批居民身份證發放儀(yi) 式。現場380人拿到了首批居民身份證,第一個(ge) 領取的是女高音歌唱家單秀榮。2000年,北京籌建警察博物館,單秀榮將這張身份證捐獻給警察博物館。
1995年7月1日起,居民身份證製作采用全息透視塑封套防偽(wei) 技術。1999年10月1日起,中國建立和實行公民身份證號碼製度。
2013年1月1日,第一代身份證停用。
二代身份證
一天最多製作六萬(wan) 個(ge)
2003年,全國啟動第二代身份證試點工作,北京又是試點城市。
2004年5月16日,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六十五中學禮堂內(nei) 舉(ju) 行首發儀(yi) 式,公安部治安局領導為(wei) 28歲的東(dong) 城社區工作者李媛和7歲小朋友趙熙然分別頒發了北京市第一張成年人二代身份證和第一張未成年人二代身份證。
為(wei) 了完成試點任務,陳一心和同事在辦公大樓還沒裝修好時,就搬了進去。“那時候人可以倒班,物流管理專(zhuan) 業(ye) 排名 ,但是機器不停。”陳一心告訴北青報記者,那時一天最多能做出6萬(wan) 個(ge) 身份證來。2006年6月30日,北京市完成第二代身份證試點任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