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wan) 億(yi) 市場規模以及高增速背景下,一部分冷鏈物流企業(ye) 仍在賠本賺吆喝,也有的企業(ye) 不惜主動放棄既有業(ye) 務斷臂求生。
“我們(men) 花了25年的努力,現在仍在過程中,交了很多學費,今天之所以站在這裏還活著,山東(dong) 物流 ,不知交了多少學費,隻有同行知道這些。”在日前的舉(ju) 辦的中國冷鏈產(chan) 業(ye) 年會(hui) 上,鮮易科技產(chan) 業(ye) 集團董事長朱鮮福情緒似乎有些激動,會(hui) 場一片寂靜。
當著台下近千同行的麵,這位冷鏈“老將”在隨後的演講中,分享了他對中國冷鏈市場發展方向的思考。不過最讓人產(chan) 生共鳴的,可能還是行業(ye) 研判前的這些關(guan) 於(yu) “學費”的感慨——據說朱鮮福說到此處時,台下有同行眼淚都掉了。
根據中物聯冷鏈委發布的《2017中國冷鏈物流企業(ye) 百強》,鮮易供應鏈位居全國第三,並且在此之前,他們(men) 已連續四年蟬聯全國前三甲,行業(ye) 地位有目共睹。雖說“商業(ye) 競爭(zheng) 不相信眼淚”,但朱鮮福此番演講仍不禁讓人感慨,國內(nei) 的冷鏈物流行業(ye) ,真的就那麽(me) 不好做嗎?
冷鏈市場的“冰與(yu) 火”
消費升級浪潮下,中國冷鏈物流市場正處於(yu) 快速發展的曆史時期。根據中物聯冷鏈委預測,2018年中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將達到1.8億(yi) 噸,比上年增長3300萬(wan) 噸,同比增長22.1%。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為(wei) 3035億(yi) 元,比上年增長485億(yi) 元,同比增幅19%,與(yu) 需求保持同步。
這顯然是一個(ge) 高速增長的市場,並且在市場繁榮同時,冷鏈基礎設施也進一步完善。2018年中國冷庫市場預計新增庫容488萬(wan) 噸,同比增長10.3%。並且從(cong) 新增區域來看,武漢、杭州、福州、濟南、重慶、大連等二三線城市增幅明顯。
盡管市場給了參與(yu) 者最夠大的想象空間,但冷鏈行業(ye) 的錢,似乎並沒有那麽(me) 好賺,否則,也不會(hui) 出現類似朱鮮福所表達出的那般感慨。
中國冷鏈物流市場發展正處於(yu) 起步階段。以前述提到的百強榜單為(wei) 例,在2017年,中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ye) 總收入為(wei) 259.83億(yi) 元,僅(jin) 約占全國冷鏈物流的27.52%,市場“水大魚小”,尚無超級巨頭出現。
百強企業(ye) 極低的市場占有量,也體(ti) 現在了行業(ye) 利潤率上。中國物流與(yu) 采購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崔忠付引述的一份調研統計顯示,當前冷鏈物流行業(ye) 的平均淨利潤僅(jin) 在3%左右,且仍在不斷壓縮。這讓企業(ye) 舉(ju) 步維艱。
“一部分冷鏈物流企業(ye) 賠本賺吆喝,也有的企業(ye) 不惜主動放棄既有業(ye) 務斷臂求生。”崔忠付表示,在各項成本逐年上升的客觀因素下,從(cong) 業(ye) 者們(men) 要思考如何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但在萬(wan) 億(yi) 市場規模背景下,中國冷鏈物流流通率仍難掩與(yu) 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
根據商務部之前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果蔬、肉類、水產(chan) 品的冷鏈流通率,即在物流過程中采用冷鏈物流的比重,分別為(wei) 22%、34%、41%,冷藏運輸率分別為(wei) 35%、57%、69%,大部分生鮮產(chan) 品仍在常溫下流通。而在類似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易腐食品冷藏運輸率已超過90%,冷鏈流通率更是高達95%~98%。
冷鏈物流第三方服務商小碼大眾(zhong) 在過往的物流作業(ye) 中也發現,冷鏈物流70%的客戶需求並沒有人提供服務,這些人隻能買(mai) 麵包車自己解決(jue) 。而相比之下,國內(nei) 物流企業(ye) 更多是為(wei) 爭(zheng) 奪30%的合同客戶,打造服務標準。
冷鏈流通率的提升,並非一朝一夕便可發生本質改變。這種差距是全方麵的,既有像基礎設施落後、區域資源不均衡、用人成本高等來自行業(ye) 共性的原因,也有鏈路效率低以及管理理念落後等企業(ye) 自身頑疾。
冷鏈困境當下:效率提升點究竟在哪裏?
冷鏈物流從(cong) 上下遊簡單看的話,可大致分為(wei) 倉(cang) 儲(chu) 、運輸和配送三個(ge) 環節,按類型來劃分,又可以分為(wei) 倉(cang) 儲(chu) 型、運輸型、城市配送型、供應鏈型、電商型、平台型以及綜合型等七種模式。
中國冷鏈需求端的複雜特點決(jue) 定了,冷鏈行業(ye) 顯然需要“因地製宜”地走出一條適合本土化環境的道路,運作效率提升以及信息化建設,是行業(ye) 普遍的共識,但知道終點在哪跟自身能否到達,仍要分開看待。這條路究竟該如何走,眼下似乎沒有一個(ge) 確切的答案。
這裏有兩(liang) 個(ge) 突出問題,一個(ge) 是如何化長鏈為(wei) 短鏈,實現全流程可視化、數據可控;另一個(ge) 是如何將供應鏈能力充分釋放出來,進行規模化複製。
從(cong) 長遠角度來看,鏈路逐漸優(you) 化是行業(ye) 發展必經之路。但長鏈變成短鏈,並非一刀切掉那麽(me) 簡單。核心的一點在於(yu) 成本問題,冷鏈做的是一門“溫度”的生意,維持全鏈路溫度平衡,即便是在行業(ye) 發展不均衡的當下,也可以輕鬆實現。但如何在履約同時將成本降到最低,並不是投點錢就可以實現。換句話說,這個(ge) 行業(ye) 並不是隻缺數據,人才引入以及上下遊的協作,也是關(guan) 鍵布局之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