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飄起小雨。小麥越冬期前,雨大了可不是好事。徐淙祥放心不下,冒雨到田間察看後,撥通了視頻電話。“假如持續下雨,可得防止田裏積水,排水要及時。”視頻那頭,安徽省農(nong) 科院作物研究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省農(nong) 業(ye) 科技特派員喬(qiao) 玉強說,“眼下最重要的是促根增蘖、培育壯苗,要時刻關(guan) 注苗情和天氣情況。”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2011年,他與(yu) 安徽省農(nong) 科院合作,承接國家糧食豐(feng) 產(chan) 科技工程。從(cong) 那時起,徐淙祥每年都會(hui) 試種10至20個(ge) 小麥新品種。
加快實現良種培育、繁殖、推廣一體(ti) 化
本報記者 徐 靖 呂曉勳
太和縣近年來深進推廣實施良種良法配套、農(nong) 機農(nong) 技融合,以農(nong) 業(ye) 科技提升糧食產(chan) 量,促進農(nong) 民增收,進一步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躲糧於(yu) 地、躲糧於(yu) 技”讓廣袤田野孕育了新的豐(feng) 收圖景。
郭廟鎮張淺村農(nong) 戶張存全,一共種了40畝(mu) 地。“以前小地塊耕作,機械不好找,收獲也受影響。即便好年份,一畝(mu) 小麥也隻掙500元左右。如今,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提供播種、植保、收割等一條龍服務,省時、省力又省心。”張存全今年也喜獲豐(feng) 收,僅(jin) 種植小麥的收益就達4萬(wan) 元。
徐淙祥是當地遠近著名的種糧大戶,今年夏糧喜獲豐(feng) 收。他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了一封信,匯報了10多年來從(cong) 事糧食生產(chan) 、幫助群眾(zhong) 脫貧的情況和體(ti) 會(hui) 。
通過優(you) 化種植和管護技術嚐到甜頭的,還有蔡廟鎮蔡廟村種糧大戶宋慶海。今年,宋慶海將自己試驗成功的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用在自家大豆田裏,10月,大豆收獲,畝(mu) 產(chan) 達到500多斤。自往年開始隨著宋慶海學習(xi) 大豆種植的同村村民李標,對改進種植技術帶來的變化讚歎不已,“以前種大豆,以為(wei) 種子撒得越多越好,如今科學播種,光是豆種每畝(mu) 就省下了30元錢。往年一畝(mu) 地收了360斤左右,今年用了新技術,足足收了480斤,每畝(mu) 增收350元。”
太和縣農(nong) 業(ye) 科技特派員隊伍目前已壯大到292人。通過開展“村頭科技會(hui) ”等活動,特派員劃片包幹,到村裏發放“科技明白紙”,現場講授新式種植技術等。冬日農(nong) 閑之際,太和縣正緊鑼密鼓推廣應用冬前化學除草、小麥冬灌、防禦低溫凍害、適當追施返青肥等多項農(nong) 業(ye) 技術。
天邊剛出現魚肚白,徐淙祥的孫子徐旭東(dong) 就下田了,繞著田壟轉,反複比對不同播種機播種下的小麥的長勢。
“今年全村種植小麥7240多畝(mu) ,均勻畝(mu) 產(chan) 比往年高出100公斤,畝(mu) 均增加收進超300元。”張槐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單光輝說,“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進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支撐’,這為(wei) 我們(men) 科技興(xing) 農(nong) 指明了方向。”
6月2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給徐淙祥的回信中指出,這些年,黨(dang) 中心出台了一係列支持糧食生產(chan) 的政策舉(ju) 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nong) 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希看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上風,積極應用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帶動廣大小農(nong) 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wei) 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氣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