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鍾讀懂美國、華為及香港之間的愛恨糾葛前世今生
物流新聞 | 2020-06-04 16:52
對華貿易戰、疫情完全失控、全國性種族騷亂……全球霸主美國,自從特朗普上台之後的這兩年,走位不同平常。
蛇皮走位
我們這代人,從小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美國電影、美國互聯網巨頭、可樂和麥當勞、迪士尼、NBA、令人向往的大屋子……相信曾經在不少人心中,美國事富強的象征,我們學習的榜樣。
自由美利堅,槍戰每一天
特朗普上台之前,我們都以為全球化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了。我們相信,全球化可以讓各個民族發揮自己的上風,自由貿易讓生產效率最大化,終極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富裕。
經濟全球化,財富多元化
國內的很多企業,對美國所倡導的自由貿易精神100%的信任。聯想CEO楊元慶曾公然宣傳沒必要在美國已有的核心技術上投進精力往研發,從美國進口效率更高,全球化是必然趨勢。複興也完全放棄了自主研發,核心部件全部依靠進口,和聯想一樣安心的做自己擅長的組裝生意。
真·too young too simple
然而這一切美好,卻隨著特朗普一紙禁令戛然而止。曾經與華為比肩的複興,在美國的貿易禁令之下應聲而倒!聯想由於技術含量實在太低和投降的及時才躲過一劫。(沒想到吧,卡車輪胎碾不到螞蟻。)隨後,美國又將矛頭指向了華為。
為何偏偏選中華為
為什麽是華為?而不是BAT或者是聯想?由於華為有可以挑戰美國技術壟中斷地位的核心技術;而且華為不是上市公司,美國金融資本無法滲透和掌控。(此刻是不是有點明白,華為多年堅挺不上市到底是在下什麽大米兰体育全站棋。)華為的存在,一下子觸碰了美國兩大核心利益:高科技壟中斷、金融霸權。
爺秀於林,孫必淬之。
美國得以稱霸全球,依靠的主要是三大核心板塊:高科技、金融、軍事。在這三個方麵,美國事盡對不答應有任何其他國家來挑戰其地位的。在美國之外,假如有任何挑戰其科技地位的新技術出現,美國金融資本必然積極滲透,終極達到完全控製。國內的BAT和聯想等企業,無一不滲透著美國的金融資本。而華為,有技術卻不能買下,還是一家中國公司,自然成為美國重點圍堵的對象。
華為·大有可為
中國如今已經是名副實在的世界工廠。即:各行各業的核心技術都被美國和美國的親密盟友牢牢把控,而我們隻參與一些生產組裝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
比東亞病夫更辱人的名詞
比如作為現代科技大腦的“芯片”,我們沒有芯片設計的編譯軟件、除華為外沒有芯片設計能力、沒有製造高端芯片的光刻機,導致整個芯片產業鏈全線受製於人;再比如發動機,不論汽車發動機還是航空發動機,高性能產品我們都無法自主設計生產;製造業應用的精密機床、產業機器人,固然國內很多工廠流水線上都已經裝備,但這些設備本身卻基本依靠進口;還有一直讓我們在軍事上豪言慎行的軟肋——有源相控陣雷達……
搶人大戰,美國從幾十年前就開始了
美國壟中斷高科技的方式,是為科研職員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和非常優厚的待遇,讓全世界的技術人才都流向美國。當然,他們還有PLAN B。那就是假如人才不能流進美國本土,就發揮其金融上風,將技術甚至技術背後的企業買中斷。
俗話說,不要小覷美元的氣力
相比科技上風,美國的金融霸主地位更是突出。全世界的貨幣發行權把握在美國手中,全世界有一多半的資金在美國金融市場上交易,最新的金融玩法基本上都源自華爾街……依靠金融霸權,美國人可以很輕鬆的從全世界收割韭菜。把握全球高科技,擁有全球金融霸權,美國可謂把握了地球上大部分的財富。然而,真正參與到美國金融、高科技產業的從業者,卻隻是美國人口的極少數,直接從業者,還不足美國人口的2%。由於金融、科技回報率是極高的。所以那些賺小錢的生意,比如生產牛仔褲,紛紛流向勞動力本錢更低的國家,這樣才能成為賺到錢的生意。於是在過往的一百年裏,美國的產業不中斷外遷。時至本日,擁有3億人口的美國已經沒有什麽大規模雇傭勞動力的產業產業。很多人都聽說過,中美貿易當中1億條牛仔褲換1架波音飛機的故事。但題目在於,生產一架波音飛機,需要100個技術職員,生產1億條牛仔褲,需要3萬個工人。在中國,3萬個工人都有活幹有公道的收進渠道。而美國呢?1架波音飛機可能需要養活5000人,隻有100個人幹活,另外4900人怎麽賺取這架波音飛機獲得的收益?還有一個故事,美國一個農民依靠先進的農業技術可以種3000畝地,養活700人。那被養活的700人,是不是都有工作(創造財富的事)做呢?科技讓生產效率更高,也讓更多的人無事可做。
懶惰有理,賦閑無罪
最近10周,美國的新增申領救濟金的失業人口達到了4076.7萬(美國勞動力的1/4),這還沒有統計那些在美國流行的“自由職業者”。即便這種情況下,美國依然正常運轉,足見當代美國社會,有多少工作崗位是可有可無的!一少部分人創造了大部分的社會財富;大部分人的工作可有可無,無所事事,同時也收進低下。美國真正成了一個“有錢有閑”的國家!
溫飽不愁,當個流浪漢也未嚐不可
所以,特朗普上台後,美國開始著手將更多的就業拉回到本國,不為別的,就是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經濟循環中來,找一些正當的理由把錢發下往,讓財富活動起來。美國可以聚集全球的科技精英,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可以在全球收割韭菜,背後依靠的是強大的軍事實力。假如沒有強大的軍事氣力,這麽有錢的一個美國恐怕早被全世界圍搶了。所以美國必須保持軍事氣力的盡對領先!
美國的軍事氣力到底有多強大?
前段時間有我們國內的專家做了預估,假如台海爆發衝突,美國想參與,打贏中國至少需要2-3支航母編隊,但現在由於疫情,美國隻有1支航母編隊可以出動……但是要知道,美國現在有11支航母編隊,由此看來打贏世界第三軍事強國,隻需要拿出2/11的航母氣力。
想到是弱,可沒想到這麽弱
不是滅自己威風長他人誌氣,單從武器裝備上講,事實差距可能會更大。我們的專家是把孫子兵法也給自己用上了,才做出這樣的預估。固然中國已經不是100年前的中國,但美國更不是100年前的美國了。
中國在進步,美國也沒歇著啊
建國70年,中國一直和平發展,美國一直在實戰中曆練,作戰能力到底是什麽樣差別,想想也知道。為了保持軍事氣力領先,美國的軍事裝備都由私營軍工企業競標提供,這些企業一方麵不中斷開發新技術競得政府招標,一方麵鼓勵政府發動戰爭,消耗武器裝備以獲得更多訂單。一架F-35戰鬥機,足夠買一百萬套windows10專業版;首艘福特級航母的研發和建造經費高達137億美元,可以買40萬輛特斯拉電動車。一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售價100萬美元,海灣戰爭中單單是戰斧式巡航導彈就給通用公司帶來3億美元的收進,
海運費,而當年中國人均gdp隻有333美元,一個武器訂單抵得過中國一個縣城的財富。
沒想到吧,這玩意實際比看起來還值錢
在美國,軍工企業創造的GDP不比科技、金融少。因此,軍火商們積極推動讓美國政府購買更多的武器,並挾持美國政府幫他們在全世界傾銷更多的武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二戰以後,美國在軍事上也一直沒閑著:1947-1991,美蘇冷戰1951-1953,朝鮮戰爭1955-1975,越南戰爭1990-1991,海灣戰爭2003-2011,伊拉克戰爭2001-2014,阿富汗戰爭
由此看來戰鬥民族的帽子可以換人戴了
除了這些大規模地麵戰爭之外,在前南斯拉夫地區、中南美洲、利比亞、敘利亞,從來都不缺少美國軍事氣力的身影。此外,美國政府還不中斷挑動海外戰爭,以對第三方售賣武器。美國支持伊拉克發動兩伊戰爭賣武器,支持塔利班反抗蘇聯進侵阿富汗賣武器,接下來又親手摧毀薩達姆和塔利班……這套路是不是有點兒熟悉?iphoness手機每次升級都會讓手機變慢,終極通過升級摧毀自己生產的手機,讓你再買新的。隻有不中斷的發動戰爭,美國的軍火商才能賺到更多的錢,才有資金研發更先進的武器,才能更好的保持美國的軍事上風!如今,阿富汗戰爭已經結束5年了,敘利亞戰場始終上不往規模。波音公司不中斷碰到危機,客機銷量大幅下滑,他們希看多賣一些戰機和武器補回損失;通用、雷神、洛克希德馬丁也都需要資金研米兰体育全站發下一代武器了,美國政府也擔心士兵和將領們久疏戰陣……
香港的暴動從何而來,由此便可估算
所以他們在尋找目標,找來找往,最後的結論是,既然不能賣武器給中國,就和他們打一架吧!因此,香港、台灣、印度都躁動起來。然而在美國內部,仍然有至少4000萬就業人口無事可做,他們在尋找一切可能的理由,證實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價值!
美國=正義?嗬嗬
而當下開奔馳車的失業黑人弗羅伊德之死,在一個盡佳的契機下,成為了一個很好的發泄點。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