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挑戰不是美國,而是它!
物流新聞 | 2020-06-04 16:43
◎作者 | 傅斯特01有一個題目,讓中國愈發感到困擾:有5000年曆史的農業,居然成了中國發展之路上最大的瓶頸。在中國一路追趕世界先進的征途上,最早顯現疲態的正是農業。而且,我們今天所麵臨的題目,已經不隻是為什麽中國2億多農民遠遠落後於美國200萬農民,而是中國農業競爭力正在被東南亞國家超過。固然從全球化的角度而言實屬自然規律,但放在中國超過5億人生活在農村的大背景之下,確實在沉重。此時此刻,我們不禁會想起那個中國近代化、現代化的著名論中斷——中國題目的關鍵,就是農民怎麽辦的題目。了解中國曆史可以輕鬆發現,農民題目作為教訓浸透了曆代王朝變更的書卷,作為經驗寫進當代革命的總結,作為攻堅重點記錄在近些年十多個中心一號文件裏,它濃縮了一個古老民族兩千年關於社會變遷的深刻反思。進進產業文明以後,所有追求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假如不能給農民一個好的回宿,基本無看實現文明躍遷。這是今天成為強國必須邁過的檻。成功邁過這道檻的發達國家,它們的經驗並不複雜,回納出來就兩個:1.“消滅”農民。簡單說就是減少農業的直接從業者,實現機械化、集約化。最典型的就是美國,二次產業革命開啟時人口1億多農民超過2200萬,今天3億多人口農民僅剩250萬。2.“補貼”農民。農民沒那麽輕易消失,農業產出又有天花板,那就用福利、財政,甚至不惜是貿易保護強行傾斜。最典型的是歐盟,有人做過測算,歐盟的各類補貼分攤到每個農民頭上,每年超過10萬人民幣。事實上,發達國家是兩手都用,兩手都很強悍。這兩手中國後來也學會了,的確有效。但中國的國情是:尚未實現富裕,農民依舊龐大,所以在實現小康之後,其邊際效應銳減。然而,沒有農業、農村的整體升級,中國就隻能是跛足巨人。怎麽辦?02講中國奇跡繞不開人口紅利,就是用低廉的勞動力實現“世界工廠”的過程。今天,由於人們不願生孩子,全社會憂心忡忡,但早在二三十年前,人口就已經是中國農業的負擔。中國畝產本錢超過美國,人口就不再是紅利。由於人工本錢高,隻要農民不大量減少,產業就隻能低水準。正是從那時起,“農民、農村、農業”成為中國強國大業“木桶”上最短的板。做個簡單比較就知道——2017年,美國長期在農村生活的人約400萬,其中直接靠“修地球”討生活的約250萬,中國的這兩項數據為5億和2.2億。中美農民之比超過90:1,但美國農業總產值卻與中國相當。中美占據世界糧食生產第一、第二的位置,美國事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糧食、肉類)。再加上中國主要農作物畝產本錢基本上都2-3倍於美國(水稻是1倍多),這意味著1個美國農民創造的價值大約相當於100個中國農民,人均收進自然是遠遠拉開。所以,不管中國在其它領域如何在飛快地趕超,隻要農業、農民之間的間隔不縮小,追趕美國就是一個遠遠的夢。那麽,不能進一步壓縮農民數目嗎?把農民從9.4億減到5億已經讓中國費盡心力——變身為“世界工廠”,超過2億農民變成了鄉鎮企業工人和農民工;通過大規模城鎮化,大量農民成為市民或城市第三產業雄師;通過屯墾和組建農業團體,很多傳統務農者變成農業工人……固然離別土地的大多數從二三產業的新角色中獲得了超高回報,但世界工廠和城鎮的收留量總是有限。至於離不開土地的,更加別指看“補貼”能致富。2016年,中國農業綜合補貼已經超過1.8萬億,總額盡不遜色。假設人均比照歐盟打個對折,也就是每年補貼5萬人民幣,2.2億農民就需要11萬億,當年一半財政收進就沒了。因此,傳統產業模式已經無法給中國農民一條奔向富裕的康莊大道了。在既有模式下,大多數中國農民無論是按階層還是按財富,都將長期處於金字塔低端。但是農民要富裕,中國要強大卻是肯定的,必須找到新的路徑。進進21世紀,新的路徑出現了。03在這裏必須要提到一個數據:2018年,阿裏巴巴平台上的縣域賣家交易額就突破一萬億元,而當年中國農業總產值不到12萬億。這一萬億元,盡大多數是由頂著“農民”的人創造的。他們實質上已經脫離了土地,官方文件給的新身份叫“農村電商”。或許正是從2008年開始,在農村電商的助力下,中國開啟了又一個讓農民成規模脫離土地的曆史進程。還記得安徽小崗村吧!1978年,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以聯產承包責任製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序幕。小崗就是中國農村發展的“活化石”,中國當年確立的三個發展階段——“溫飽”,小崗搞聯產承包的次年就實現了;“小康”,通過深耕農業,搞機械化、集約化,發展鄉鎮企業、服務業,小崗也是最米兰体育全站早的一批;但要說“富裕”,今天的小崗人過得不錯,但跟城裏人比,跟江浙農村比,差距依然不小。2013年前後,小崗村民40%務農,45%從事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鄉鎮產業,15%從事餐飲旅遊等服務業。通過二三產業轉型,小崗消滅了一多半的農民,這也許是中國農村在傳統路徑下能夠達到的理想狀態。2014年小崗村人均年純收進14500元,比全國農民均勻高5000,比城裏人差幾倍。和美國同行相比,人家人均年收進是2.2萬美元,差了十幾倍。2013年,嚴餘山,當年“18勇士”後人,俗稱“包二代”,屬於離別土地實現富裕的典型,第三次奉命回鄉創業,為小崗找一條實現富裕的路。前兩次他都失敗了。那年冬天很冷,他留意到村民們預備到三十多公裏外的縣城商場買電熱毯,這讓他很詫異:明星村已經和時代如此脫節。嚴餘山一鍵網購,輕鬆實現了鄉親們的保熱需求,而這次網購打開了他再創業的新思路。轉年,嚴餘山注冊了小崗村第一家淘寶店。“包二代”們組成“18新帶頭人”,試圖通過“互聯網+大包幹”重振往昔榮光。嚴餘山已屬於後知後覺。比他早5年,陝西人王小幫就已經開了山貨淘寶店。到2013年時,在阿裏巴巴網站上農產品的賣家已經達到39.4萬個。與此同時,小崗村往北200多公裏,江蘇睢寧沙集鎮,賣家具發家的“淘寶村”農民正在把“前店後廠”的小作坊搬進同一規劃的產業園區裏。到2016年,人口不足6萬的沙集鎮,網店達15000家。這甚至驚動了馬雲,這位此前素未謀麵卻深刻改變當地的“大人物”,專程冒雨往當地一探究竟。互聯網技術革命進進下半場的影響,中心顯然留意到了。從2014年開始,連續多年的一號文件都把發展農村電商作為根治三農的主要手段,農村電商上升為實現頂層新設計的重要手段。從全國第一批“淘寶村”(東風村),到全國第一個“所有村都是淘寶村”鄉鎮(沙集鎮),再到全國第一個“所有鄉鎮都有淘寶村”的縣(睢寧縣),這個過程僅僅9年。至今十年間,全國類似東風村的淘寶村,從3個增加到4310個;類似沙集的淘寶鎮,達到1118個。過往一年,全國淘寶村淘寶鎮直接帶動683萬人就業。互聯網的裂變效應,由此可見。改革開放四十年後,中國終於第一次看到“最短的板”被補齊的希看。04電商給停滯的社會進化重新注進了動力。電商進進農村的十年,也是農民加速轉型的十年。更重要的是,電商讓那些以農為生的人看到了富裕的希看。中國農民1949年曾有過兩個高光時刻:一是建國後消滅階級,誇大以糧為綱,農業全麵恢複時期;還有一個就是改革開放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前幾年。在1980年代中期的主旋律敘事中,農民最讓拿死工資的城裏人羨慕,由於他們掙得比城裏人還多。電商的下沉讓馬雲敢重溫舊夢。他說:“袁隆平先生把畝產做到一千斤,我們互聯網技術要爭取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這個目標,中國人“放衛星的年代”口炮實現過。再有就是像小崗那樣,整合土地,農場化打理,選擇葡萄、蘑菇等高價值經濟作物,實現均勻畝產一萬多人民幣,合1500美元。但小崗經驗於中國農村不具有典型意義。中國地少人多,以小農模式為主,土地分散,集中度差、交通不便、流通本錢巨大。對小農經濟來說,把好東西賣出應有的價格,減少中間環節損耗和本錢至關重要。而這一點,隻有互聯網革命才能做到。它一手接生產端,一手接消費端,融進這個體係,即是變向提升了市場化、集約化。比如引導農民培育高附加值的優品,從源頭種植到終端消費全程跟進,促進農產品從粗放低端走向標準化、品質化和品牌化,實現農產品升級。再比如,針對中國市場分散,農戶分散、盲陌生產經常導致供需失衡的情況,小農戶與大市場很輕易通過互聯網對接起來,減少流通環節,實現需求的錯峰調節。以阿裏巴巴脫貧樣板縣為例,電商的參與可以讓一棵奉節臍橙樹的收益從三五百元上漲到千元,長汀百香果售價從每斤5元進步到10元,元陽紅米的保底收購價從每公斤3.6元提到6.8元。事實上,成立20周年的阿裏巴巴不再隻是一家電商企業,而是一個業態豐富的數字經濟體。例如,超級獨角獸螞蟻金服,全球排名第三的阿裏雲,聯合中國幾大物流巨頭打造的菜鳥網絡。而馬雲提出的“畝產一千美金”計劃,也已遠遠突破農村電商的範疇,從農產品銷售延伸至農業產業全鏈路。起決定性作用的,正是物流、支付、金融、阿裏雲科技等基礎能力。就在10月10日,阿裏數字農業事業部首次亮相。這個全新的機構,通過建立產、供、銷三大中台,在全國落地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預計到2022年,阿裏平台涉農產品年網絡銷售額將突破4000億元。“農業科技+數字技術”,
海運費,預先展示了農業自我升級的路徑,這一示範意義價值尤其大。據了解,“畝產一千美金”計劃啟動以來,已覆蓋全國25個省份近1億人口,孵化超過2500個農業品牌。作為 “畝產一千美金”計劃升級後的核心,“基地模式”指向兩個目標:一是聰明農業,農田變身“農工廠”,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與製造業同步智能化;二是訂單農業,以銷定產,讓農民不再靠天吃飯。2018年天貓雙11,產自四川的平武蜂蜜,在售罄後預售到了2019年9月,1萬名消費者情願為一罐土蜂蜜等上一年。國家最高領導人曾叮囑地方官員:“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進是關鍵。”052019年,中國經濟挑戰陡增。2018年12月,GDP增長僅5.9%,創近十年新低。2017年,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2.35%,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約16個百分點,這表明有2.3億人雖已進城但尚未落戶城鎮。這意味著進城務工職員返鄉,二三產業返農或許會成為社會現象。城鎮化仍在持續推進,但返鄉潮已經啟幕。人口數據顯示,中國人的活動正在快速下降,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各類返鄉下鄉創業職員已達780萬人。舊題目未了,新題目又生?四十年前,中國農民撬動了土地改革,種出了希看。之後,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和外出打工,形成了農民就業的“第二空間”。進進互聯網時代,新一代農村青年紮堆電商平台開店,聚集形成的“淘寶村”,讓凋敝的鄉村又煥發了生機。“生在農村卻不姓農”,“淘寶村”成為鄉村工貿易複興的縮影。農村電商帶動的新興產業,提供了返村或就近就業的“第三空間”。而且這個空間,自然就具有兩麵:一麵提振農業自身,一麵打造新產業、新業態,自然促成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2017年,中國農產品加產業產值達到22萬億元,休閑農業、鄉村旅遊營業收進達到7400億元,這些都是“互聯網+”從傳統農業挖掘出來的多種功能。它們給整個農村創造的價值,近四十年來唯有改革開放、進世……等幾個詞可以相提並論。1949年後,靠人多氣力大,中美農業差距先是迅速縮小,然後由於科技和高度市場化,再度被飛速拉開。傳統產業化、城鎮化解決不了體量巨大的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的題目,而農村電商迄今的探索,有可能為世界解決鄉村題目貢獻中國方案。06但更應該看到,這條路並不輕易。農村電商是一個係統性工程,涉及互聯網基礎、交通物流、人才培養、產業基礎、市場運營等方方麵麵。多年來,政府和企業持續加大投進,建設農村電商基礎設施。截至2017年底,全國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6%,全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從2013年的50%增長到2017年的87%。但整個係統基礎依然薄弱,2014年響應中心號召一窩蜂下鄉搞電商的,能堅持到今天、還在持續投進的也就那麽幾家了。就交易規模來說,目前阿裏巴巴最大。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發布的《2019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 2018年,天貓、淘寶共占據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75%的市場份額;此外,國家級貧困縣的電商脫貧任務,阿裏巴巴經濟體分擔了72.6%。而相對於全社會網絡銷售,農產品上行占比依然極低,需要持續投進,形成規模,塑造良品,引發口碑。比如,被稱作“最大痛點”的物流到鄉不到村,農民買條電熱毯都不方便,更甭提對保鮮保質有更高要求的農產品上行。題目正在得到解決。在數字農業事業部對外亮相的同時,阿裏巴巴還公布,將進一步聚合13個業務生態氣力,為中國農村搭建全新的農業基礎設施。僅菜鳥鄉村物流一項,未來三年將聯合快遞合作夥伴在全國鄉村投進10億元。截至2018年底,菜鳥鄉村物流已進駐全國29個省的900個縣,建立3萬多個村級物流站點。菜鳥最近還發布“百靈鳥”計劃:未來一年,開通1000條以上農產品上行“高速公路”。金融基礎設施,則由螞蟻金服擔綱,給予農戶普惠金融貸款支持。網商銀行目前已累計服務超800萬“三農”用戶,並且已和中國超過300個縣簽約。螞蟻金服的科技實力也不收留小覷,其區塊鏈溯源技術已用於農業領域,讓每一袋大米都有專屬的“身份證”。要接進互聯網經濟,不是有網就行,關鍵是人才和理念。這同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扶貧領域有句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馬雲說,興農扶貧,不僅要授人以漁,還要造“魚塘”。在這個“魚塘”中,網店店主不是唯一的主角。快遞小哥、打包工、平麵設計師、網絡主播,甚至地方官員,共同組成了活躍的生態圈。2019年阿裏豐收節,淘寶主播薇婭示範了“一個主播一場直播抵過一個小電商”:她在2秒內賣掉1.3噸雲南咖啡,3分鍾售完110萬枚鮮花,4小時銷售雲南特產超3000萬元。而在阿裏“村播”項目助推下,更有一大批農民網紅主播正在田間地頭湧現。“我的觀點很清楚,終極讓善於做市場的人做市場,善於做種植的做種植,善於搞運輸的做運輸,善於做網紅的做網紅、搞直播。隻有完成這樣的大分工、大協作,才能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各展所長,走向市場。”阿裏巴巴團體董事局主席張勇說。剛卸任的馬雲,在創立阿裏巴巴20年間,因逐一實現“當年吹過的牛”而成為傳奇。1994年,完全不懂互聯網技術的杭州英語教師馬雲,在美國邂逅互聯網後,不顧反對和嘲笑開始了創業。同樣在1994年,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進國際互聯網,開啟互聯網時代。中國經濟實現了“彎道超車”,社會、文化、製度全麵進步。二十多年後,擁抱互聯網的青年與電商一同下鄉,不僅解決了農村空心化題目,還將帶來更多的資金、技術,先進的文化、思想和治理理念。不同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將是更為艱難且漫長的過程,需要紮實的付出,需要“足夠的曆史耐心”。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