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騷亂背後:美國夢的黑與白
物流新聞 | 2020-06-04 16:37
死亡引發的盡看、憤怒、憐憫等等情緒都可以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它們聲勢駭人。但一切回於平靜之後呢?大家好,歡迎大家收聽《劍道》,我是環球時報的李劍。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明尼阿波利斯市 ,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用膝蓋頂住脖子,長達8分46秒,最後在盡看中死往。由此引發的騷亂波及全美,並且不中斷擴大。
02:25
黑人男子被白人警察“跪殺”後,美國發生了什麽(視頻來源:燃新聞)咱們假如就事論事地講,再加上一些對美國種族主義的深刻揭批,沒多大意思。我給大家開兩條線:一條是美國的三場戰爭,也就是:南北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戰;另一條線是4個人和他們的4場演講。他們分別是林肯、馬丁路德金、奧巴馬和喬治·弗洛伊德。通過這兩條線,咱們從大曆史的角度切進往,再從現實中穿出來。在我提到的這4個人中,死於警察之手的喬治·弗洛伊德是一名酒館保安,假如說他能讓別人產生什麽印象的話,那就是他與奧地利心理學大師、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同名。後者最著名的著作是《夢的解析》。我在想,假如二者合體的話,他們會如何解析“美國夢”呢?特別是這個夢想中的黑與白。大家都知道,美國夢簡單來說,就是:隻要經過不懈的努力與奮鬥,就能獲得更好的生活。200多年來,它激勵著很多人,盡大多數美國人對它深信不疑。在我看來,美國夢有它的魅力與價值,但它是有底色的,那就是黑與白 。1517年的幾件大事與黑奴境遇在1517年,發生了這麽 幾件大事。教皇利奧十世下令售賣特別有名的“贖罪券”。就是你隻要買了這個東西,不僅可以贖現在的罪,還可以提前贖以後的罪,就算你們家誰死了,也可以買這個,贖他的罪。隻要錢幣落進錢櫃發出叮當聲,有罪者的靈魂馬上從地域升進天堂。這套東西實在都是咱們玩剩下的,咱們將其概括為,有錢能使鬼推磨。“贖罪券"購買場景版畫那麽對此產生質疑的是誰呢?是一位神父,叫 馬丁·路德。他在教堂的大門上貼了一個大字報,對“贖罪券”的意義和效果發表看法。這件事可不得了,被視為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的裏程碑。而宗教改革就是要反對教會的極端統治、它的腐朽和對民眾的壓迫。這對於西方世界和美國的影響極為深刻。馬丁·路德作為改革者,在幾百年的曆史長河中,粉絲無數。其中就包括一位美國黑人牧師,他給自己的5歲的兒子邁克爾改名,改叫馬丁·路德·金。油畫《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1873,局部)鮑爾斯(F.Pauwels,1830-1904) 作同樣是在1517年,在咱們中國事明正德十二年。明武宗朱厚照從小酷愛騎射,寵信太監。跟他有關的重要的事有三件:一是建“豹房”,有史料說是養豹之所,有說是安置男寵或美女的地方,也有說是處理軍國大事的離宮。二是在1517年,武宗不顧群臣反對,以“大將軍朱壽”的名義親征蒙古,要知道,這間隔他太爺爺在土木堡被俘還不到70年。三是殺死大太監劉瑾。劉瑾據說是中國曆史上挨刀最多的人,他被淩遲正法時據說挨了3000多刀。明朝的事和咱們今天的主題無關,暫且不表。1517年發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西班牙為鼓勵大家向美洲移民,答應將非洲奴隸引進美洲。此後300多年的時間,一千多萬黑人進進美洲。到1860年,美國黑人奴隸已達到400萬。而這個時候,間隔美國1776年建國已經過往84年。美國的《獨立宣言》表達了天賦人權的思想,但美國政府卻在奴隸製和奴隸貿易的題目上閉口不談。美國《獨立宣言》指出:“人類生而同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圖片來源:秒懂百科)那麽,美國黑人奴隸的生活是什麽樣的呢?——根據法律,黑奴與他們的子女世代為奴,永無出頭之日。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可以被任意處置。即使奴隸主在處罰時致其死亡,也不算犯罪。此外,奴隸不準離開主人的莊園,不準識字,除了往特定的教堂,不準聚集,不準對白人有任何形勢的抗爭,甚至不準正常地結婚生子。最重要的一點是,奴隸主和販運者,在買賣奴隸的時候,
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都會把有某種相關聯係的奴隸打散,這樣一來,這些奴隸互相不熟悉,甚至語言都不通,原有的社會體係和血緣關係蕩然無存。對於奴隸主來說,便於治理。但對於奴隸來說,他們的文化之根、血緣之根、地域之根被一起斬中斷,成了無根之人。這種人間悲劇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如今的美國本土黑人,特別是底層本土黑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祖先來自哪裏,他們隻知道自己是黑奴的後代。這些人與近兩三代移民美國的黑人有很大不同,相比之下,他們缺少精神家園。與走上精英之路的本土黑人比,他們缺少改變命運的能力與環境。無論是麵對現實,還是回看曆史,他們心中的怨氣難以消除。被奴役的黑人(左) / 黑奴背上被鞭笞的疤痕(右)(圖片來源:知乎)南北戰爭、林肯與美國黑人咱們先說一下南北戰爭以及林肯給美國黑人帶來的改變。近年來,美國媒體每年都要搞一個最偉大總統排名。亞伯拉罕·林肯基本上都是排名第一。為什麽呢?由於他廢除了奴隸製、維護了國家同一,也正由於這一曆史性貢獻,他倒在了刺客的槍口之下。還有一點大家有時會忽視,那就是林肯是貧農出身,他以最低層的出身,完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事業。因此可以說,林肯是美國夢的塑造者。林肯最著名的演講是《葛底斯堡演講》。葛底斯堡當時剛打完一場決定性戰爭,這場戰爭是南北戰爭的轉折點。林肯是往參加戰死者墓地揭幕儀式的。他演講的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八十七年前,我們的先輩們在這個大陸上創立了一個新國家,它孕育於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來同等的原則。林肯發表演說(圖片來源:百度百科)似乎是對林肯的回應。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在任內接受采訪時說過一句話——“即使像林肯那種最偉大的總統也不得不在曆史的河流中行事,在曆史上,我們又花了150年的時間才讓非洲裔美國人接近形式上的同等,但這與事實上的同等還相距甚遠。”不管怎樣,林肯廢除了奴隸製,美國黑人進進了第二個曆史階段——種族隔離時期。南北戰爭打完以後出現了一個題目,就是固然黑人在南方自由了,但南方的經濟不行了。而北方的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又急需勞動力。所以大批黑人進進北方的大城市。在城市中,他們又受到白人的歧視,所以隻能聚居在一起,形成黑人社區。黑人與白人之間經常發生衝突,於是種族隔離製度產生。隔離到什麽程度呢?就是住宅、學校、餐廳、影院、旅館、交通工具甚至廁所全部隔離。你即使是黑人精英,也不能踏足白人的地盤。美國電影《綠皮書》描寫的就是這段曆史。固然它改編自真實的故事,但電影中表達的勇氣與愛,隻是那個大隔離時代的插曲。電影《綠皮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黑人社會地位的改變接下來改變黑人命運的又是一場戰爭,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初期,在美國軍隊裏仍然實行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黑人和亞裔是被歧視對象。他們甚至都沒辦法走上戰鬥崗位。比如美國前駐中國大使駱家輝,他父親就是美軍中的廚師,據說當年背著鍋參加過諾曼底登陸。還有一件事,就是今年1月,美國以一名黑人士兵的名字命名了一艘航空母艦。這是前所未有的。美國航母屬於戰略資產,很多都是以美國總統的名字來命名。而這位黑人士兵叫 多裏斯·米勒,他1939年參軍的時候,被安排在海軍裏學廚藝。1941年12月7日清晨,米勒為戰友預備好早餐,並且剛打掃完衛生。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第一波魚雷機就衝上來了。米勒當時舍生忘死地搶救指揮官,並且衝到雙聯M2高射機槍那裏預備對空射擊。但作為廚師,他不太會用這種武器,經人指導才對空開火,還真打下一架日軍飛機。後來,美國總統羅斯福親身批準,海軍上將尼米茲親手為他帶上海軍十字勳章。多裏斯·米勒(圖片來源網絡,侵刪)後來美軍發現,在戰爭中搞種族歧視似乎有點缺心眼兒,由於在一線拚命的基本都是美國白人,假如一直這樣搞下往,等仗打完,美國可能就回有色人種了。於是美軍中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有所放鬆。戰爭結束後,不少參戰的美國黑人由於有功,得以進進大學深造。這樣一來,美國黑人中產階級開始出現。這些黑人社會地位改變的同時,對種族隔離製度極為不滿。馬丁·路德·金:美國夢的詮釋者接下來,咱們要說的第二位人物出場了,他就是美國最著名的民權運動領袖 馬丁·路德·金。他曾在影響美國的百位人物中排名第八。這位牧師之所以名垂清史,甚至被稱為20世紀的摩西,就是由於他一方麵掀起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為黑人爭取權利;另外一方麵又主張非暴力,要求黑人啞忍,並且以身作責,麵對恐嚇、監禁和刺殺,仍堅持自己的理念,百折不回。為此,馬丁·路德·金贏得了彌合社會分歧、用愛化解仇恨的巨大聲看。1963年,他在林肯紀念館的台階上,麵對20多萬美國人發表了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演講中有這樣一段話:現在有人問熱心民權運動的人,“你們什麽時候才能滿足?”——隻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難以形收留的野蠻迫害,我們就盡不會滿足。——隻要我們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軀,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車旅館和城裏的旅館找到住宿之所,我們就盡不會滿足。——隻要黑人的基本活動範圍,隻是從少數民族聚居的小貧民區轉移到大貧民區,我們就盡不會滿足。——隻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個黑人不能參加選舉,隻要紐約有一個黑人以為他投票無濟於事,我們就盡不會滿足。——不!我們現在並不滿足,我們將來也不滿足,除非正義和公正如同江海波濤,洶湧澎湃,滾滾而來。馬丁·路德·金可以說,這場演講將美國民權運動推向巔峰,馬丁·路德·金是美國夢的詮釋者。 就在這場演講的第二年,也就是1964年,美國通過民權法案,規定美國境內不得進行種族隔離,對黑人、少數民族與婦女的歧視性作法是非法的。越南戰爭與黑人地位形式上的同等可以說,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因深陷越南戰爭而引發的反戰浪潮,在某種程度上助推了黑人民權運動。反戰的白人青年崇拜革命者,對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的遭遇表示同情,並且用實際行動進行支援。在各種社會氣力的共同推動下,黑人開始獲得形式上的同等。為什麽說是形式上的同等呢?大家可以看看美國那些有名看的黑人,特別是政界。他們基本上都來自黑人精英家庭或者是新移民。比如美國第一位黑人參聯會主席、第一位黑人國務卿鮑威爾,他是牙買加移民之子,從小與愛爾蘭人、波蘭人、意大利人生活在一個街區,而不是生長在黑人社區。美國第一位黑人女國務卿康多莉紮·賴斯,她的父親曾任丹佛大學副校長,即使如此,她的父母告誡她,黑人隻有做得比白人優秀兩倍,他們才能達到同等,優秀三倍才會超過對方。奧巴馬:美國夢的實現者美國黑人的巔峰之作,就是奧巴馬。他當選美國總統時隻有47歲。在2004年美國民主黨代表大會上,奧巴馬曾有這樣一段演講:“我是一名來自肯尼亞的黑人和來自堪薩斯的白人的兒子,我被我的白人外祖父撫養大,他們度過了大蕭條時期,我的白人外祖母在一家轟炸機機場當過裝配工,我在美國最好的學校上學,也在最貧窮的國家生活過,我與一位黑人女士結婚,她有奴隸的血統也有奴隸主的血統,我的兄弟姐妹和遠方親戚來自三大洲———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世上除了美國,再沒有什麽地方能讓我的故事成為可能。”通過這些內收留,大家可以發現,奧巴馬極為精明的把他的劣勢轉化為上風。他曾在自傳中說,奧巴馬在自傳中說:“我的父親像瀝青一樣黑,我的母親像牛奶一樣白,我對這一點印象深刻。”當他向別人先容自己時,隻說美國的小名“巴裏”,而不說“巴拉克”這個非洲式的名字。長大後,他在飯店也經常被人當作是代客停車的服務生。在回憶錄中,奧巴馬承認,由於受到種族身份的困擾,他曾經以吸食大麻、遊蕩街頭甚至拈花惹草來麻醉自己,拚命要把“我是誰”的題目擠出腦袋。 但就在2004年的那場演講中,奧巴馬還說:“這裏不存在一個自由主義的美國和一個守舊主義的美國,而隻有一個美利堅合眾國;這裏不存在黑人的美國、白人的美國、拉美裔的美國或亞裔的美國,而隻有一個美利堅合眾國。”發表演講後3個月,奧巴馬當選美國參議員,成為國會中唯逐一位黑人參議員,也是150年中第三位黑人參議員。奧巴馬2004年演講《無畏的希看》奧巴馬勝選後,很多世界媒體紛紛說,這標誌著美國超越了曆史偏見和種族歧視;以為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40多年條件出的無膚色差別的美國夢實現了。我以為,奧巴馬是美國夢的實現者。但不是黑人美國夢的實現者。在美國媒體看來,奧巴馬接受了精英教育、衣著考究、住在高檔社區、有很多高層次的白人朋友。他也很少主動提及自己的黑人身份,而是更愛誇大白人母親和外婆對自己的教誨和關愛。種族騷亂的背後——脫節的社會奧巴馬、鮑威爾和賴斯的成功都反映了一個題目,那就是黑人精英確實不中斷湧現,但他們努力融進美國主流社會,有意無意地往淡化自己的黑人色彩。這些人與美國底層黑人,特別是那些生活在黑人社區中的底層本土黑人基本上是脫節的。在那些黑人社區中,犯罪率高、離婚率高、收進低、教育水平低,而且幫派橫行。在實行種族隔離的年代,黑人精英與底層黑人是要住在同一個社區的。而黑人精英重視教育、重視權利、重視家庭,而且以身作責,這些都對四周的黑人產生了積極影響。但種族隔離取消後,黑人成為精英的標誌就是離開黑人社區。這樣一來,黑人社區不中斷上演著惡性循環。這樣的社區文化與美國的主流文化格格不進。精英白人和黑人對底層黑人敬而遠之,而底層白人又對底層黑人布滿不滿。由於黑人犯罪率高,所以美國警察從效率和安全的角度考慮,有針對性的壓製黑人在他們看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現在的美國年輕白人,都沒有經曆過種族隔離時代,他們以為現在的美國政策是一種逆向歧視,也就是過度照顧黑人,而歧視白人。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美國黑人遭白人警察虐殺的事件層出不窮。最後,咱們再來說一下慘死的 喬治·弗洛伊德。他帶給我們的演講很短,隻有幾個詞——“求求你米兰体育全站、求求你、求求你,我喘不上氣來了……媽媽!媽媽!”(圖為當時路人拍攝的現場情況)講了這麽多,我想說的是,死亡引發的盡看、憤怒、憐憫等等情緒都可以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它們聲勢駭人。但一切回於平靜之後呢?我真心希看美國有更多的有識之士真正的關心黑人的疾苦,關心美國夢的黑與白,而不是隻顧著往渲染這個夢境的華彩。來源:劍道2049,作者李劍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