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殺戮仍在繼續”:黑奴製後遺症下的美國社會

 物流新聞     |      2020-06-04 16:31
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死亡,由此引發的抗議示威活動蔓延全美,如同導火索般點燃了美國民眾的憤怒之火,民憤席卷了至少75座城市。據《福布斯》報道,抗議活動還蔓延至其他國家:5月30日,倫敦抗議隊伍在非裔及移民聚居地佩克漢姆街區進行遊行示威;同日,數千名柏林公民集結於美國駐德大使館前;而多倫多的四千多人遊行,則指向了3月13日的另一場種族殺戮——肯塔基州一名女性非裔醫務工作者還因美國警方搜查了錯誤的地址而被開槍擊中身亡。早在2014年,紐約非裔男子加納同樣被警察勒死,引發“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反對警方暴力運動。57年過往了,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的呐喊,換來的卻是“I can't breathe”的悲劇。美國黑人政治評論員巴卡利塞勒斯在新聞節目《New Day》采訪中時說道,“艾拉·貝克曾說過,對於這個國家來說,當殺死黑人男子即黑人母親的兒子,和殺死白人母親的兒子所帶來的影響力同等重要時,我們這些相信自由的人才會安息。”在節目中,巴卡利塞勒斯聲淚俱下:“在這個國家做黑人太難了,由於你的生命不被重視”。因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示威,黑人與警察對峙。在《被掩蓋的原罪:奴隸製與美國資本主義的崛起》的後記中,美國康奈爾大學曆史學教授愛德華·巴普蒂斯特(Edward E.Baptist)寫道:“隻要那些被屠殺的人看上往像是美國黑人奴隸的後裔,美國法律製度就會視他們的生命如草芥。”他以為,當代美國的種族題目是美國黑奴製後遺症。在《被掩蓋的原罪》中,他借助美國當下著名黑人作家塔那西斯·科茨(TaNehisi Coates)的話寫道:“科茨的分析證據確鑿,在道義上盡不含糊地譴責了一套政策製定和公共話語體係。一直以來,白人都在對黑人進行大規模、長期的掠奪,並且自大約1970年以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奴隸製結束150年後,這套體係仍然不願麵對這一事實。”弗洛伊德之死,再度撕開了美國種族題目的傷疤。或許,正如愛德華·巴普蒂斯特所說的那樣,必須在曆史與現實之間,不中斷傳遞故事的種子,由於殺戮仍在繼續。在《被掩蓋的原罪》中,愛德華·巴普蒂斯特通過奴隸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奴隸製不為人知的另一半故事。他不僅講述了奴隸的生存欲看和反抗,還揭示了美國霸權深處的暴力,而正是這種生存欲看和反抗終結了奴隸製,並創造了支撐美國最深層次自由夢想的文化。然而,殺戮從未停止,殺戮仍在繼續。對於美國當下的抗議示威,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分析說,更令人不安的是,為了討好白人守舊派選民,特朗普的言論再度煽動了種族主義,情況將會變得更加糟糕……下文經出版方授權選摘自《被掩蓋的原罪:奴隸製與美國資本主義的崛起》一書。原文作者丨[美] 愛德華·巴普蒂斯特《被掩蓋的原罪:奴隸製與美國資本主義的崛起》,[美]愛德華·巴普蒂斯特著,陳誌傑譯,好看角書係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在奧巴馬兩次大選獲勝後,非洲裔美國人以及普通進步人士愈感沮喪。從曆史上看,2008年和2012年空前的大選動員似乎除了擴大階級差距之外,毫無益處。2008年的恐慌發生6年之後,非白人家庭的財富仍在流失,大學費用仍在上漲,高失業率仍在繼續。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在《21世紀資本論》中提到,美國和其他發達社會5%的最富有群體與95%的剩餘群體之間的財富差距仍在拉大。此書出人意料地受到熱捧,由於這就是很多人的現實經曆。自1997年以來,財富不中斷向上再分配,與此相伴隨的則是實際收進的下降,高等教育進學率的降低,甚至美國一些地區人們的預期壽命也有所下降,這對非洲裔美國人造成的影響尤其嚴重。這並非偶然。長期以來,奴役、製度性歧視和政府製定的政策,將非洲裔美國人的財富轉移到金融機構和白人中產階級身上。除此之外,很多白人選民和政客對黑人心懷惡意,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建立起一個大規模的監禁/治安綜合體。一般活動,如出行(違規沿道路行駛或步行),按照監管、裁定、罰款、判決和定罪的規則和措施將判為輕罪,進店行竊、吸食大麻則定為重罪(違犯三次則終身監禁)。警察的行為愈發具有攻擊性和軍事化,就地處決對警察稍有抵抗的嫌疑人,官方將這種行為正當化,甚至給予讚譽。而名義上賦予所有美國公民的權利,似乎無法保護這些遭受不公的受害者。第一位黑人總統似乎同樣無力。事實上,他的勝選似乎激怒了數目龐大的美國白人少數派,他們不僅果中斷阻撓總統的所有倡議,而且還試圖改變美國選舉的規則,以確保非白人多數派永遠不會把握權力或改變製度。奴隸製後遺症:殺戮仍在繼續哪裏有盡看,哪裏就有抵抗。數百年來,美國的警察和自衛隊一直在大量地謀殺黑人和棕色人種。一直以來,黑人對這種屠殺事件的抗議尤為強烈。到2014年,包括雷吉亞·博伊德、特雷沃恩·馬丁、艾瑞克·加納、邁克·布朗、塔米爾·馬丁、娜塔莎·麥肯納在內的很多其他人遭到殺害,而且氣氛越發緊張。於是,“黑人推特用戶”(Black Twitter)是一種文化身份,由來自世界各地的Twitter社交網絡上的“黑人”Twitter用戶組成,專注於黑人群體,尤其是美國的黑人題目。將數百萬智能手機變成了一個麵向全世界的網絡,揭露了這樣一個事實:為了緩解白人的恐懼和欲看,非洲裔美國女性、男性和兒童成了犧牲品。但凡意識清楚、視覺正常的人,都能看到。所有這些都提醒那些麵臨危險的人(以及那些可能不那麽直接麵臨風險,但有眼睛可以看到危險的人),黑人的性命在任何時候都處於白人控製州或民間暴力的掌控中。一次再平常不過的相遇就可能有致命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現實與曆史之間不經意間交錯了,過往與現在之間、奴隸製和21世紀新自由主義之間的間隔確實感覺變短了。因此,當密蘇裏州的弗格森警方企圖壓製和欺辱青年和老人時,後者毅然走上街頭進行反抗。之後,在2014年秋季,一個城市接連一個城市,“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守夢者”(Dream Defenders)、“俄亥俄州學生協會”以及其他抗議運動的參與者用他們的身體封閉了公路。他們在商場以死示威,衝進了上流人士的早午餐場所,讓安樂閑適的老主顧們感受到了美國一直忽略的給黑人帶來的死亡威脅。“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標語。還有一個令人震動的案例,2014年11月28日,一些年輕的非洲裔美國女性用鏈子將自己和灣區捷運係統(BART)的通勤列車拴在一起,使得這一天舊金山灣區一半地區的列車無法運行。手無寸鐵的黑人男性將這些女性與警察隔離開來,用他們的身體盡可能長時間地保護這些女性,使她們免受警察的襲擊。反過來,女性又用身體來保護男性,保護自己,保護兒女,保護每次離開家時都有可能因警察而遭遇致命危險的人。麵對所有這些風行的抗議,司法製度試圖自我保護,一再拒盡起訴殺害黑人的警察。很多美國人(其中不都是白人,也不都是有權有勢的人)似乎以為這是正確的,法外殺害非洲裔美國人是正常和必要的。殺戮仍在繼續,到2015年,抗議活動演變成了巴爾的摩的街頭起義。與此同時,仍在繼續的還有:全國範圍內,公眾對奴隸製後遺症及其後果的公然討論,在更深層麵、更廣範圍與更高的頻率中被提及。美國曆史上任何時候都無法與之相比。這次公然討論思想深刻、批評尖銳,這首先應該回功於一個團隊——由一群記者、非虛構作家和激進主義者組成的群體。他們中大多數人是比較年輕的非洲裔美國人,大多數不在學術圈或半學術狀態。一些曆史學家希看公眾思考和討論奴隸製、資本主義以及當下危機之間的關係,但假如沒有在《大西洋》《石板》《紐約客》和網站上進行公然討論,那些曆史學家的文章就不可能被學術界以外的大部分人們讀到。像傑米爾·布伊、特雷西·麥克米倫·科特姆、傑拉尼·科布、布列特尼·庫珀、凱莉·妮可·格羅斯、莎拉·肯迪、斯泰西·巴頓、理査德·羅斯斯坦以及基安加·雅瑪塔·泰勒這樣的作家,他們孜孜不倦地記錄了美國種族曆史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他們通過新媒體,使自己的觀點更快、更廣泛地傳播到大眾當中。這些作家綜合了學術研究的成果,並將其轉化為新奇易讀的散文甚至推文,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對過往和現在進行了分析。曆史上,美國一家飯店的標識:禁止狗、黑鬼和墨西哥人進內。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紛紛啟發更多的美國人往思考種族曆史如何不中斷地塑造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不管是對他們的生活有利的,還是不利的,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科茨所寫的一篇題為《賠償案》的文章,此文於2014年5月發表在《大西洋》月刊上,揭露了聯邦、州和地方政府自奴隸製以來如何助紂為虐,使非洲裔美國人的財富流失的事實。這就像一顆炸彈一樣震動了公眾,使人們無法再對此保持沉默。科茨的分析證據確鑿,在道義上盡不含糊地譴責了一套政策製定和公共話語體係。一直以來,白人都在對黑人進行大規模、長期的掠奪,並且自大約1970年以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奴隸製結束150年後,這套體係仍然不願麵對這一事實。對很多人來說,這篇文章使人更加明確幾個世紀以來什麽是科茨所說的“掠奪”。悲劇中的悲劇是,在手無寸鐵的年輕人被野蠻地殺戮後,才讓一些人開始思考一些他們長期回避的關鍵題目:對非洲裔美國人的盜竊、掠奪和奴役如何養肥了並且仍然在養肥很多人,美國和世界各國何時會思考一下這個題目?那些無償勞動所積累的財富使有些人從中獲利,有些人卻無利可圖,兩者之間必然勢不兩立,從而導致持續的暴力行為。他們什麽時候會考慮這個題目?從2014年這些具體事件中,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隻要那些被屠殺的人看上往像是美國黑人奴隸的後裔,美國法律製度就會視他們的生命如草芥。事實上,這些悲劇揭露了很多美國人赤裸裸的觀念,即警察、法院和監獄的主要職能是關注那些有勇氣從奴隸製中存活下來的人的後裔——恐嚇他們,遏製他們,殺害他們,並剝奪他們的財富供他人消費。另一半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談論從18世紀90年代起,美國奴隸製擴張的曆史,確實是一部對美國黑人身心剝削和奴役愈益殘酷的曆史。這些黑人有多重身份,他們是工人,是創造者,是父母,是監護人,同時還是性暴力和受剝削的對象,他們甚至淪為金融借貸的抵押品,黑人創造出的利潤在全世界人的手中流轉。然而,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麵。這些故事通常是在黑暗中發生的:有時兩個人相互擁抱在一起,寂靜無聲;有時環境嘈雜,人們圍坐在火堆旁,一起交談、唱歌、布道、祈禱或辯論。這另一半的故事,描述了黑人的生存、勞動和反抗的偉大壯舉,故事講述了美國黑人如何在恐怖的熔爐中鑄造出工具,而這些工具終極將會用於消除奴役。在這一進程中,奴隸主試圖使奴隸身心相悖,讓黑人之間相互出賣。不論奴隸們的身份是母親、父親、姐妹兄弟、逃奴、辛勞的勞力,還是在鞭刑來臨前掙紮的人,事實上都隻是普通人。但是,他們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1787年美國憲法:“We the people”。我們也不能忘記這一半故事中遺漏的部分。很久以前,傳教士約舒亞·本西拉克曾說:“這世上的人,有些人留不下任何痕跡,他們死往,似乎從來沒有過一樣,似乎從來沒有出生過,他們的孩子也是如此。”在奴隸製的邊疆地區就是如此。奴隸們淒涼孤寂,終極又回於塵土,幾乎沒有人哀悼他們。一些人從來沒有生養過孩子,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有的孩子胎死腹中,他們這一支血脈就此終結。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生從何來,死回何處。而那些統治他們的世界、恐嚇他們的人並不關心他們的生存,由於奴隸主和投資者可以在金融方麵下賭注,避免奴隸移民死亡所帶來的風險。然而,有些奴隸卻敢於在監工的威脅下繼續生存。一些人成功地躲過了工頭懸在他們頭頂上的鞭子,就如在棉花袋子裏做手腳來撐起秤杆一樣。他們不光生存了下來,還用他們的行為改變了世界。幸存者們拒盡接受他們聽到的故事,這些故事旨在為“對奴隸的壓榨是公道的”進行辯護。被奴役的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創造了他們被掠奪的曆史,他們深陷其中,並把這些情況互相傳達。他們在經曆了死亡、盡看和混亂之後,又建立了新的關係。他們根據流傳下來的故事,在新建立的關係中找到了新的交流方式,形成了新的敬拜方式,確立了新的身份。他們創造出了一致認同的政治和文化倫理,這種倫理影響深遠,跨越了時間和空間,並一直延續至今。因此,他們敢於自愛並且彼此關愛。而有些人則敢於逃跑。即使隻有一個人逃出來講述這個故事,這也是一種壯舉。曾幾何時,當他們的祖父母們被鐵鏈鎖在販奴船的甲板上時,他們的內心深處還保存著上帝、頌歌和有關他們的記憶。而現在,經過兩代人之後,這些逃奴的思想指引著他們獨安閑黑夜中穿過叢林,向著北方進發,由於那裏可能存在著自由。南方種植園:黑人奴隸與白人監工。他們書寫了一段傳奇故事,這些故事對長期在自由州和蓄奴州與奴隸製保衛者進行的鬥爭運動中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對奴隸製度的大肆批判如同楔子,日複一日地鑿掉了保奴者自以為正義和代表了他們利益的大廈。終極,這一楔子將美國政治置於嚴重的分裂狀態,分歧大到奴隸主們開始訴諸武力,與曾經長期保護他們的聯邦政府開戰,這是所有人不曾希看也不敢想象的。當聯邦軍隊的鐵騎踏遍蓄奴州的土地時,奴隸們找到了所需的杠杆來打破奴役自己的枷鎖。“普通人”就這樣改變了世界。為了自己的生命,正義者們勇於與這個世界的勢力抗爭,假如能記住他們的行為和方式,總不失為一件好事,尤其當這些氣力試圖將正義者們埋葬在黑夜四下無人的宅兆裏,沒有任何標記,隻有昏暗的夜燈做伴。記住這些本身就有益處,而其行為和方式對我們的今天和明天也同樣有益。無論我們是不是他們的後代血親,但作為他們的繼續人,這些記憶就是留給我們的珍貴禮物。或許還沒有看到鬥爭的結束,那些鬥爭是為了自由,為了同等,為了生存權,為了不被警察、自衛隊或是種族主義的瘋子謀殺。2014年這些抗爭再一次複蘇,致使很多讀者開始更多地思考有關奴隸製與當今社會不同等之間的關係,並閱讀相關的書籍。這些抗爭發端於幾個世紀前,遠早於洛倫佐·艾維越過地平線,首次看到帶鎖鏈的奴隸隊伍的行進,甚至還要早於鮑爾的祖父在西非落進奴隸販子的手中,並且這些抗爭還將繼續。抗爭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當然,其形式紛繁複雜,並不總是相同的。曆史不會重演,隻會孕育新的惡魔。然而,新的救世主也終將如期而至,由於人民忍受多難難,艱難生存,盡管有極大的困難,盡管所有的不利條件都指向他們,盡管他們遭受奴役,但他們仍會努力改變曆史的進程。實際上,那些被拖拽到棉花產地的人大多是青少年,他們內心惶恐、孤獨,被迫用越來越快的速度采摘棉花,供給世界市場。而就是這麽一群人,極大地改變了美國曆史的進程,他們絲盡不亞於任何一個族群所產生的影響。抖掉肩上的塵土,一路向北對於他們來說,前途看起來似乎一定是黑暗,而世界的強大氣力卻又看起來那麽不可戰勝。19世紀50年代,白人小商販穿越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森林深處一塊熾熱的棉花地,當時路易斯·休斯還年輕,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男人、米兰体育全站女人們都在與他肩並肩地采摘著棉花,遠道而來的旅行者們則與他們談論自由的可能。但在一排排棉花之間勞作的男人、女人們則回應說:“我們不相信那些,祖父說過我們會自由的,但我們現在仍然還沒有獲得自由。”當然,年長的奴隸隻關心在一天結束時能采夠定量的棉花,也有一些人擔心休斯,由於他的媽媽遠在弗吉尼亞州的斯科茨維爾。他們傳授給休斯更快采摘棉花的經驗,讓他采的棉花數目達標,以免遭受鞭打。在炎炎烈日下,這些導師也在教導他不要向那些希奇又不明身份的白人男子袒露自己的全部心思,更不要談自己的希看。但是,在舒適的夜晚,他們圍坐在篝火邊泛論,休斯從他們口中得知,“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談論”的自由,人們仍然樂此不疲地在談論著。每一次被強製分離、每一次受欺侮、每一次的拘禁以及偷竊,都使自由顯得彌足珍貴,盼看將來某一天人們可以不受任何約束,自由地選擇,盡情地感受愛與自豪、身體和精神的自由安閑。那些飽受奴役的人曾彼此傳授經驗和教訓,也曾把記憶傳給下一代,這些教訓和記憶似乎不過是文字而已。強迫壓製之下,奴隸們的生存本身似乎也像是在為維持奴隸製度做貢獻。但是,生存也使得反抗成為可能。此外,那些經驗和教訓也不僅僅是文字,更是反抗的策略。假使沒有它們,奴隸製度就不會終結。所以,這些從幸存者身上收集而來的文字和策略,它們還有很多東西要教給每一代人,教他們如何往應對寸步不讓的勢力。那些長者曾教會路易斯·休斯如何生存,又是這麽一群人,再次向他伸出援手,幫助他成長、結婚,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不過,美國內戰開始後,他曾多次試圖逃走,卻都無功而返。當聯邦士兵到達密西西比北部時,他與黑人朋友喬治·華盛頓(時為麥基家族的一名奴隸)一起逃往了孟菲斯。在那裏,他們朝北一直走了好幾個月,找到了一個城市。那裏聚集著的大多為聯邦士兵以及像他們一樣的逃亡奴隸,他們終極解放了自己,不再受人奴役。從馬裏蘭海岸逃往特拉華州“地下鐵路”的逃亡奴隸。1865年,聯邦軍隊就快要贏得軍事勝利了,奴隸製度終極瓦解了。這部分要回功於黑人和白人廢奴主義者引發的這場戰爭,他們不中斷地使用被強迫遷徙的難民和幸存者的證詞,如休斯被賣到密西西比地區後幫助他度過那段黑暗時期的長者們。但是,戰爭並沒有導致奴隸製度的覆滅。最重要的是,一旦戰爭爆發,像休斯和華盛頓這樣的奴隸便會從奴隸製度內部瓦解其堅固的堡壘,然後活著脫身,這才導致了奴隸製度的消亡。逃跑之後,華盛頓和休斯再一次展現出勇氣和愛心,返回仍處於戰亂的三角洲地區往接他們的家人。他們與兩名聯邦士兵同行,士兵趕著為軍馬征用糧草。他們一行4人到麥基家族的奴工營時,其他的很多奴隸早已逃跑,華盛頓和休斯則告訴奴隸主,他們是來接家人的。有個年紀很小的白人小男孩,年齡不足充當邦聯戰士,卻因黑人獲得自由而憤憤不平。他跑回屋子往取槍,大聲喊道:“是華盛頓和休斯,我今天晚上非殺了他倆中的一個。”但他媽媽製止了他,華盛頓和休斯因此得以與家人團圓。華盛頓的弟妹跑出奴工營,加進逃亡的隊伍,她回過頭,對其中一個奴隸主法林頓太太說:“祝你好運。”盛怒之下,那個白人婦女喊道:“我祝你們都倒大黴。”幸存者們沒有任何暴力行為,隻是轉過身往,快步趕向孟菲斯城,一勞永逸地抖掉肩上奴工營的塵土。幾天之後,他們一行終於到達了孟菲斯,此時他們全身又濕又髒,光頭赤腳。他們用棕櫚葉為自己扇風,沒有人歡呼迎接他們,數千名曾被奴役的人群湧進這個被休斯稱為“避難之城”的地方,他們忙著生存,忙著找尋家人,卻沒有時間為新逃出奴役的人再鼓一次掌。隻有一位曆經七八十年的奴役活下來的老人留意到了這批新來的人,他跑到街上大喊:“喂,他們來啦,上帝保佑,可憐的孩子們,他們扇著扇子過來啦。”經過那麽多年的囚禁,他為之歡呼的人群竟然能夠改變曆史的進程,這對他來說是多麽不可思議啊。但是,他們和他終究都做到了。原文作者 | 愛德華·巴普蒂斯特導讀 | 秦無憲編輯 | 徐偉校對 | 陳荻雁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廣州 南非 26 22 16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