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1140-1207年),山東(dong) 濟南人,生於(yu) 金國。少年時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由於(yu) 與(yu) 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著有詞《青玉案·元夕》、《破陣子》、《醜(chou) 奴兒(er) 》等。詞風“激昂豪邁,風流豪放”,是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
辛棄疾生平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dong) 東(dong) 路濟南府曆城縣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yu) 蘇軾合稱“蘇辛”,與(yu) 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yu) 金國,早年與(yu) 黨(dang) 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dang) ”。青年時參與(yu) 耿京起義(yi) ,抗金歸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wei) 守臣,平定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創製飛虎軍(jun) 以彈壓湖湘。由於(yu) 他與(yu) 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胄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xing) 、鎮江二府,並征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諡號“忠敏”。
擴展資料:
辛棄疾一生以恢複為(wei) 誌,以功業(ye) 自許,卻命運多舛、壯誌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複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xing) 亡、民族命運的關(guan) 切、憂慮,全部寄寓於(yu) 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wei) 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xie) 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qing) 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chuan) 世。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曆城(今山東(dong) 濟南)人。 與(yu) 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有人這樣讚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dong) 坡,傾(qing) 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dong) 安撫使等職。出生時,山東(dong) 已為(wei) 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yi) 軍(jun) ,不久歸南宋。出生前13年,山東(dong) 一帶即已為(wei) 金兵侵占。紹興(xing) 三十一年(1161)率兩(liang) 千民眾(zhong) 參加北方抗金義(yi) 軍(jun) ,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jue) 主張抗擊金兵,收複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複國的具體(ti) 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jun) 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複故國的大誌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wei) 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為(wei) 豪放派愛國詩人,與(yu) 蘇軾並稱為(wei) "蘇辛".耿京聚兵山東(dong) ,節製忠義(yi) 軍(jun) 馬,留掌書(shu) 記。紹興(xing) 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dong) 安撫使,加龍圖閣待製,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餘(yu) 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wei) 主。有《稼軒長短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