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看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2。
烽火連三月,家書(shu) 抵萬(wan) 金3。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4。
【注解】:
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jun) 占領。
2、感時句:因感歎時勢,見到花也會(hui) 流淚。
3、渾:簡直。
4、不勝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隻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shang) 國事麵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
親(qin) 人離散鳥叫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wan) 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
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春看(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shu) 抵萬(wan) 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與(yu) 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wei) 主,鐵路運輸 上海空運,最擅長古體(ti) 詩和律詩。
【字句淺釋】
題解:此詩表現了詩人愛國念家的深厚感情,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千古傳(chuan) 誦的名篇。春看:春天所看之所見。國破:指安史亂(luan) 軍(jun) 攻下唐都長安。驚心:心神為(wei) 之震撼。烽火:戰爭(zheng) 中的警報信號。家書(shu) :家信。白頭:頭上白發。渾:簡直。不勝:禁不起。簪:即簪子,古人用來束發或作裝飾。
【全詩串講】國都殘破,山河依舊不改。城郭春景,遍地樹長草深。感傷(shang) 時勢,花兒(er) 也都落淚;悵恨別離,鳥兒(er) 也會(hui) 驚心。春來三月,戰火仍然未中斷;消息阻隔,家信價(jia) 值萬(wan) 金。發愁搔頭,白發越搔越短。稀疏寥落,簪子都難別緊。【言外之意】公元756年六月叛軍(jun) 攻下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隻身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jun) 俘獲,帶到長安,但因官職卑微而未被囚禁,次年三月寫(xie) 下此詩。春看所見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國破家離,都城殘敗、遍地亂(luan) 草、樹木空自淒青。首聯寄情於(yu) 物、托感於(yu) 景,詩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非凡。次聯進一步把感時恨別而墮淚驚心的感情寄托於(yu) 本來是喜心悅目的花鳥身上,更顯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強烈。戰爭(zheng) 連續到次年三月,造成音信不通、消息中斷盡,此情人人能解,因此“家書(shu) 抵萬(wan) 金”極易引起讀者共叫,宜其成為(wei) 千古名句,流傳(chuan) 至今。心中愁悶便頻頻搔首,乃至發落稀疏、新發短淺,連簪子都幾乎要別不住了,足見憂愁之深長不中斷。且於(yu) 家國之恨外,又見白發衰落、老之將至,更增一層垂暮之哀。杜甫留下的詩作中,為(wei) 後人推崇、傳(chuan) 誦的有很多是感時傷(shang) 亂(luan) 的作品,特別是那些表現作者仁愛之心和真摯之情的名篇。仁愛與(yu) 真情永遠是產(chan) 生優(you) 秀詩歌的源泉,也是曆史用以造就聖賢和明哲的兩(liang) 大元素。
春看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shu) 抵萬(wan) 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wei) 大的現實主義(yi) 詩人,與(yu) 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yu) 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wei) 了與(yu) 另兩(liang) 位詩人李商隱與(yu) 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yu) 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wei) “老杜”。
春看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shu) 抵萬(wan) 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此詩前四句寫(xie) 春日長安淒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xing) 衰感慨;後四句寫(xie) 詩人掛念親(qin) 人、心係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淒苦哀思。全詩格律嚴(yan) 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歎,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國際物流,尾聯則誇大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
古詩講解:
《春看》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隻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shang) 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叫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shu) 難得,一封抵得上萬(wan) 兩(liang) 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原文:
《春看》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shu) 抵萬(wan) 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原文:
春看唐代: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shu) 抵萬(wan) 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隻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感傷(shang) 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叫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shu) 難得,一封抵得上萬(wan) 兩(liang) 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叫而怨恨;再寫(xie) 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於(yu) 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xie) 到自己的哀怨和朽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ge) 能夠引發人們(men) 共叫、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天生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men) 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看,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nei) 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shang) 懷的高尚情感。擴展資料:創作背景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yu) 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jun) 俘獲,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xie) 下了這首傳(chuan) 誦千古的名作。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yi) 市)人,唐代偉(wei) 大的現實主義(yi) 詩人,杜甫被眾(zhong) 人尊為(wei) “詩聖”,其詩被稱為(wei) “詩史”。杜甫與(yu) 李白合稱“李杜”,為(wei) 了跟另外兩(liang) 位詩人李商隱與(yu) 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yu) 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yu) 首詩被保存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代有杜甫草堂紀念。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看
春看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shu) 抵萬(wan) 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全篇憂國,傷(shang) 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係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nei) 在原因。本詩通過描寫(xie) 安史之亂(luan) 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看安寧、向往幸福的願看
春看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shu) 抵萬(wan) 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國破山河在:言山河依舊,而人事已非,國家殘破。春到京城,而宮苑和民宅卻荒涼不堪,雜草叢(cong) 生。
2.這兩(liang) 句有兩(liang) 種解說:一說是詩人因感傷(shang) 時勢,牽掛親(qin) 人,所以見花開而落淚(或謂淚濺於(yu) 花),聞鳥叫也感到心驚。另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shang) 亂(luan) ,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
3.連三月:是說戰爭(zheng) 從(cong) 往年直到現在,已經兩(liang) 個(ge) 春天過往了。抵萬(wan) 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4.渾欲:簡直要。不勝簪:頭發少得連發簪也插不住了。
這首詩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時仍陷於(yu) 安史叛軍(jun) 占據的長安,詩人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感慨與(yu) 憂傷(shang) 。首二句從(cong) 大處著眼,是悲壯之筆;次二句從(cong) 小處落筆,言見花開而落淚,聞鳥叫而驚心。沈得潛留意到這兩(liang) 句詩是"樂(le) 處皆可悲"(《唐詩別裁》)的對比式寫(xie) 法。五六句寫(xie) 憂國憂家之愁,七八句寫(xie) 愁之深切。全詩情景交融,憂國念家之情深切感人,尤其五、六兩(liang) 句,因道出人類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遂成廣為(wei) 傳(chuan) 誦之名句。司馬光曾提倡寫(xie) 詩"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他說"晚世詩人唯子美最得詩人之體(ti) ",並舉(ju) 此詩為(wei) 例(見《溫公續詩話》)。又《唐詩分類準繩》雲(yun) :"子美此詩,幽情邃思,感時傷(shang) 事,意在言外。"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yu)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jun) 焚掠一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曆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shang) 情,發出深重的憂傷(shang) 和感慨。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對國破家亡的憤恨,對戰火中蒼生的悲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