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菩提是個(ge) 覺道,又有什麽(me) 樹呢?心如明鏡台,實在根本沒有個(ge) 台。本來就什麽(me) 都沒有,也沒有一個(ge) 樣子,也沒有一個(ge) 圖,或一個(ge) 形相。既然什麽(me) 都沒有,塵埃又從(cong) 那裏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賞析:心即自性,和凡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yang) 的,自性是先天的,凡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wan) 事萬(wan) 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guan) 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安閑,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擴展資料原文: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原文解釋:這個(ge) 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ge) 四句偈這是從(cong) 神秀和惠能那兩(liang) 個(ge) 偈子引申出來。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掃除,空運報價(jia) 海運價(jia) 格,勿使惹塵埃。”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liang) 個(ge) 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意思是:
菩提是個(ge) 覺道,又有什麽(me) 樹呢?心如明鏡台,實在根本沒有個(ge) 台。本來就什麽(me) 都沒有,也沒有一個(ge) 樣子,也沒有一個(ge) 圖,或一個(ge) 形相。既然什麽(me) 都沒有,塵埃又從(cong) 那裏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把自己比作菩提樹,明鏡台,本身就是一種執著。我們(men) 追求完美,追求卓越。但誰達到了完美,誰是真正的卓越。達不到,便苦痛。我們(men) 追求無法達到的目標,成為(wei) 不是自己的人。
把這一切拋開,熟悉到不完美,甚至完美與(yu) 不完美都是人類自造的假象,迷惑人的東(dong) 西。
人就是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哪裏會(hui) 染上什麽(me) 塵埃?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譯文:菩提原本比喻聰明,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本來清靜,哪裏會(hui) 染上什麽(me) 塵埃?明鏡:據《資持記》下二之三曰:“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與(yu) 眾(zhong) 生感應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wei) 客觀存在。塵埃:佛教術語,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按出家人的觀點,世務不淨,故稱塵務。擴展資料:1,禪宗故事--菩提本無樹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yu) 市賣柴為(wei) 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眾(zhong) 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隻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往自看聰明,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wei) 第六代祖。”眾(zhong) 人隻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shu) 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掃除,勿使惹塵埃。”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qin) 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隻到門外,未進門內(nei) 。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托人亦書(shu) 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2,作者簡介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氏,三歲喪(sang) 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wei) 業(ye) 養(yang) 母度日。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dong) 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wei) 行者,隨眾(zhong) 勞役,踏碓舂米。後因書(shu) 寫(xie) 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欣賞,囑付衣法,成為(wei) 禪宗六祖。因當時佛教內(nei) 部爭(zheng) 奪宗祖地位的競爭(zheng) 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後躲跡於(yu) 獵人群伍之中,隱居十五年。弘忍進滅之後,惠能才開始傳(chuan) 法受戒。此後演化佛法三十餘(yu) 年,弘法式眾(zhong) 無數。武則天、唐中宗聞其名聲,多次敕書(shu) 征召進京,他皆以老病相辭,竟不奉詔。七十六歲時赴新州進滅。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說,一是頓悟成佛說。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個(ge) 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貫通的思想家。六祖圓寂於(yu) 公元713年夏天,當時正值南方炎高濕潤天氣,他的肉身未經任何防腐處理,一直保存至今,將近1300多年的時間裏沒有腐爛。六祖惠能遺體(ti) 高80厘米,成跏趺坐。外表上紅褐色漆,漆下有夏布;遺體(ti) 內(nei) 除真身骨架,還有鐵條支撐。是以肉身為(wei) 基礎製作的夾綸生漆造像,實在是一坐式木乃伊。這是臨(lin) 終時盤腿,坐化後即進行密封和幹燥製成的。
其製作方法可能是:放置一個(ge) 大缸,架上木座,座下放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排漏孔,把坐屍放在木座上,再把另一個(ge) 大缸覆蓋在上麵密封。當屍體(ti) 腐物滴到生石灰上,便會(hui) 產(chan) 生熱氣,水份被吸幹後成為(wei) 坐式幹屍(木乃伊)。六祖真身在曆史上曾遭受過幾次人為(wei) 破壞,海運報價(jia) 國際快遞,遺體(ti) 被打開過,也有過蟻侵。有過多次的修補和油飾,裏麵的骨架已經散亂(luan) 了。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慧能
本來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隻要性空,哪會(hui) 有什麽(me) 塵埃?這幾句詩出自《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yi) 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yu) 五言盡句。其中前兩(liang) 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則流傳(chuan) 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第一首偈,見於(yu) 敦煌寫(xie) 本《壇經》。關(guan) 於(yu) 這首詩的來曆,《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確的記載。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shu) 人於(yu) 西間壁上題著”。擴展資料:被尊為(wei) 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yi) 。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chuan) 授衣缽,繼續了東(dong) 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他弘化於(yu) 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yang) ,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wei) 其建寺造塔。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ge) 覺道,又有什麽(me) 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麽(me) 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ge) 什麽(me) 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ge) 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明鏡亦非台’:你說心如明鏡台,實在根本沒有個(ge) 台,若有個(ge) 台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麽(me) 還要有個(ge) 台呢?‘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麽(me) 都沒有,也沒有一個(ge) 樣子,也沒有一個(ge) 圖,或一個(ge) 形相,所以根本什麽(me) 也沒有。‘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麽(me) 都沒有,塵埃又從(cong) 那裏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這首偈頌主要是從(cong)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zhong) 生,皆有如來聰明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ge) 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麽(me) ?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麽(me)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yu) 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我領悟不透,是什麽(me) 意思?我想這是從(cong) 神秀和慧能那兩(liang) 個(ge) 偈子引申出來。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掃除,勿使惹塵埃。”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liang) 個(ge) 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參悟不透...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掃除,勿使惹塵埃。眾(zhong) 生的身體(ti) 就是一棵覺悟的聰明樹,眾(zhong) 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中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哪裏會(hui) 染上什麽(me) 塵埃?現在隻能從(cong) 字麵上往理解它,慘悟不透!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我曾經思考過一個(ge) 題目:人覺得一個(ge) 東(dong) 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men) 快樂(le)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假如錯了……錯在哪裏?實在塵在外,心在內(nei) ,常拂之,心淨無塵;塵在內(nei) ,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men) 的道理是一樣的……佛家講究萬(wan) 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世界本塵埃,掃往它還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