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成都首開地攤經濟 專家提倡包收留性
新聞 | 2020-06-05 15:17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仕省 兩會報道“每到晚上10點左右,成都的大街小巷各種美食小店次第開啟夜宵模式,小店門前劃拳飲酒,深夜食堂觥籌交錯,幾乎快跟上疫情前的狀況了”。成都一家麻辣湯鍋店老板肖女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但從餐飲業的營業收進來看,與疫情前還是有差距的。據悉,肖女士描述的正是目前成都地攤經濟開始火熱的情況。據本報記者了解,在疫情尚未結束的情況下,成都特地出台措施答應臨時擺攤、答應活動攤販、答應臨時占道經營等係列政策,在一定範圍內刺激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本報記者留意到,地攤經濟也引起兩會代表的重視。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建議,在進一步加強規範城市治理的同時,因地製宜,開釋“地攤經濟”的最大活力。他建議,製定同一的“地攤經濟”準進許可標準、從業資格條件和商品進市手續,采取頒發資格證、許可證等方式,給予“地攤經濟”與從業者正當地位。不過,本報記者采訪得知,上述支持服務的措施是階段性的,旨在希看廣大商家、企業捉住機會,盡快恢複生產經營。“地灘經濟實際上就是活動性的非正規就業。”原成都社科院副院長陳家澤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政策出台隻是第一步,後續還需要有關部分優化統籌,才能使之真正參與到經濟複蘇的大潮中。因此,陳家澤以為,要對地灘經濟進步市場規製的寬收留度,真正做到包收留性增長。當然,放開“地攤經濟”,也並不意味著一放了之。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各地都在狠抓“六穩”“六保”工作。在疫情極大阻礙了經濟發展的情況下,保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當正規就業不足以吸納龐大的就業或不能夠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時,非正規就業就是政策必須解決的大題目。”陳家澤說,在很大程度上,這個題目與大學生就業題目同樣重要。首開地攤經濟特權本報記者從成都城管部分獲悉,今年3月中旬,成都出台《成都市城市治理五答應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下稱“措施”)。據悉,這六條措施分別是:答應設置臨時占道攤點攤區;答應臨街店展臨時越門經營;答應大型商場開展占道促銷;答應活動商販販賣經營;答應互聯網租賃自行車企業擴大停放區域;堅持柔性執法和審慎包收留監管。曆經兩月的檢驗,地攤經濟活力再現。據本報記者了解,類似這樣的措施,在成都還有很多。比如,3月初,疫情期間成都交警部分采用了藍色違停溫馨提示單的方式,通過對亂停放的車輛貼藍色的溫馨提示單,提示駕駛員將車輛轉移至就近的停車場。在城市複工複產、道路交通逐步恢複的情況下,4月10日成都交警取消藍色違停溫馨提示單。在學校複課後,家長接送孩子不便的情況下,成都對接送學生的私人車放寬一定時限的通行路權。一張小小藍色溫馨提示單的發與不發,通行路權的放與不放,彰顯了成都交管、城管等部分的人性化執法理念。本報記者查詢成都市城管委官網,截至5月14日,成都市共設有臨時占道攤點、攤區1636個,答應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8260個,答應活動商販經營點16975個,直接和間接增加就業崗位超10萬個,助攻中心城區餐飲店展複工率超98%。此外,成都已設置大型商場占道促銷點88個。成都賦利於民的舉措,讓市民倍感溫馨。四川社科院的專家說,如何發揮這波民間氣力,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方經濟的發展。事實上,近幾年景都高度重視創新,積極發展新業態。為促進成都消費市場國際化、特色化發展,打響“成都消費”品牌,加快“三城三都”建設,往年景都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1年,每年新落戶全球性、全國性和區域性的品牌店、旗艦店、體驗店等各類品牌首店超過200個、發展特色小店超過300個。其中,引進國際首店及世界品牌100個,通過“兩店”經濟推動成都早日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據成都零售商協會與中商數據聯合發布的《成都市2019首進品牌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全年落戶成都的首店數目累計473家,同比2018年增速約為136.5%,創下曆年新高。其中,全球首店6家,亞洲首店1家,全國首店50家,西部首店26家,西南首店97家以及成都首店293家。成都是一座極具消費能力的城市,消費經濟正作為助推成都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開釋經濟活力信號據本報記者了解,在成都,除了被大家熟知的諸如蓉漂計劃、貼息政策、融資服務等政策扶持,今年3月底成都公布正式啟動2020成都新經濟新場景新產品發布會,麵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將成都打造成“遍地都是機會、隨時布滿機遇”的“機會之城”。而最近,成都又上線“天府蓉易辦”平台,
國際貨運
空運價格,讓個人和企業“辦事不求人,辦成事不找人”,助力成都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成都人才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彭肖肖表示,明顯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商和世界500強企業,選擇了投資成都。正是基於此,成都多年被評為“中國國際營商環境標杆城市”、“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不僅如此,本報記者從成都多個部分獲悉,成都正在積極推動東部新區、攜手重慶共同打造西部科學城,進一步“搭台築巢引鳳”,讓更多的企業 “登台唱戲”,積極減少突如其來的疫情對經濟的傷害,提振經濟。記者還獲悉,未來成都將以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為引領,統籌推動天府科學城、東部新區未來科技城等“一核四區”聯動發展。對此,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表示,未來,成都有看攜手重米兰体育全站慶,成為中國中西部的龍頭,與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三大經濟引擎遠相呼應。有付出必有回報。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看,成都在GDP上以3845.57億的數據,躋身全國前六。成都一季度GDP增速、進出口增速、綜合PMI產出指數均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城市經濟經受住了考驗。成都不僅僅在經濟發展上做得非常出色,在未來可持續性發展上也做得非常好,境內更是有200多座世界五百強的企業落戶,可以說在未來的發展潛力不收留小看。事實上,最近幾年各地取締了活動攤位、夜市、臨時占道經營等。在這次疫情中,中小企業、個體戶廣受損失,但由於數目過於龐大,扶持政策如何精準聚焦、能否直擊“痛點”,成為其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對此,西南財大教授、西南財大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以為,成都答應沿街擺攤,是恢複城市經濟的一個很好的示範,開釋促消費的積極信號。對於後疫情時代,提振消費、複興經濟成為各地確當務之急,夜經濟成為各大城市經濟增長新引擎的作用更加凸顯。“有的城市規劃、治理觀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環境整潔’,犧牲了很多小商展。這樣的城市實在是一座毫無活力的‘死城’”。在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看來,地攤經濟具有一些獨特上風,創業門檻低,沒有店展租金壓力,沒有太高的學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個小攤、打開私人車後備廂就能賣貨;失敗風險低,船小好調頭,從業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滿血複活”,能讓居民擁有更多選擇,享受更多實惠。見習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岩鵬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