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火了,但如何才能長久?
新聞 | 2020-06-05 15:15
原標題:地攤經濟火了,但如何才能長久?來源:三聯生活周刊仿佛是一種新生事物、一種久違的體驗、一種壓抑了太久的欲看,忽如一夜東風來,
海運費,擺地攤成了又一種萬眾狂歡。實在,這又是8億人對那6億收進不足1000元人的誤讀。地攤從來沒有消失過,隻不過從暗處擺到了明處。隻不過,當城市化一輪輪地擴張,當街角的小廣場種滿了綠植鮮花,當馬路邊畫上停車位,又遇上疫情,很多人宅在家裏靠外賣續命,地攤越來越少見了,以至於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消失了。真正的地攤精神,草根生存和創業的艱辛是一直薪火相傳的。我住在北京的郊外與河北交界的一個小村莊,還曾為地攤困擾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一位河南小夥,妻子在食品加工廠工作,他覺得地攤時間自由些,賺的錢比廠工還多些,一直做著活動攤販的行當。他上午在鄰近的一間集市裏有一個固定攤位,下午則在我家門口擺地攤。假如門的一邊停了車,他就把水果蔬菜擺到另一邊;假如外人占了位置,他就在鄰村停下來擺攤;有時候他來不了,還會通知熟人來占這個位置。總之,在我的觀察裏他們幾個走村串巷擺地攤的聯係緊密,資源互相調劑,形成了分工協作的“行會”一般的雛形。圖|攝圖網一般人是不答應他人在自家門口擺攤的,我是外來戶,沒有這種成見,可也因此有了些麻煩。由於要給他讓出擺攤的空間,我的車就得緊靠著牆邊停著,停車技術倒是進步了不少。但這還不是最大的麻煩,有一天回家,忽然發現門口多出了一圈菜筐,一打聽是不遠處一間菜店放在這裏的,他們提前來此占位置,不想讓活動菜攤分走生意。菜店與攤販之間的矛盾就此爆米兰体育全站發,我夾在中間,沒有任何利益糾葛,卻由於免費提供了場地處於爭鬥的漩渦。我給他們調停,小攤販讓一步,在離菜店遠一點的地方擺攤,可爭鬥並沒有停止,有時候我會發現院牆外有垃圾,卻抓不到實錘;又一次牆角多了個破躺椅,我還得給扔走。生氣之下我幹脆在牆上貼了條子,禁止門口擺攤,想一了百了從源頭上解決題目,可那個河南小夥子依然會來,衝著我尷尬地笑,告訴我他天天也賺不了太多,也就能把租屋子的錢解決了。這次經曆我體會到了城管的難處,尤其是在文明執法,抱有同情心的情況下,隻好自己多做些體力活。後來是城市美化幫助我徹底解除了困擾。村子邊的工廠都遷走了,租住在村莊的人口急劇下降,或許是擺攤再也賺不出房租,小夥子再也不來了。美麗鄉村的建設更拓寬了道路,可供擺攤的台階被削往了一大半。再後來疫情之後村子封閉了,隻保存了一個進口,活動攤販更進不來了。但這也阻止不了物價的下降,經過一段疫情高物價之後,激烈的競爭相繼而至,村裏又開了一家菜店,複工的人們迅速占位,村子裏又恢複了生機。沒有了地攤,生活似乎也一樣便利。隻是在地攤和店麵的空檔期,村子裏的物價有過那麽一段時間的波動,先是菜價漲得離譜,比城裏的超市都高,隨後又落了下來。這和城市裏一樣,疫情緊張的時候菜店都關門了,隻有大型超市開著,結果那裏的蔬菜奇貨可居,可過了一段時間小一些的社區超市看到了商機轉行賣起了菜,物價又恢複了。事後我反思起自己對門前擺地攤的態度。在一個約定俗成的大環境中,同樣的規則、同樣的本錢,一個活動攤販就應該“活動”起來,而不是固定在我的家門口。我這樣提供場地,他由流商轉為攤商,即是破壞了市場秩序。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於攤販治理是應該從大局出發,建立長遠規劃的。有時候,我們很輕易陷進“存在即公道”的定式思維裏。地攤來了繁榮了經濟,地攤沒了說明經濟發展,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反正都有其好的一麵,實在不然。既然這次地攤經濟又被推上了台麵,不妨再深進地想一想,究竟這是不是一種好的市場形態呢。圖|攝圖網我看到過一個帖子,一位35歲的工程師,由於工廠隻發基本的生活費陷進焦慮,他想拿出50萬元的積米兰体育全站蓄開一家店,征詢網友的意見。網友們比他還焦慮,紛紛拿出血的教訓,勸他先別急著盤店麵搞裝修,先買輛小三輪從擺攤開始學著做生意。工程師又如何,隔行如隔山,還是放下架子從頭學起吧,好不輕易積攢的養家保命的資本千萬別糟踐掉。一個夜市小攤既可鍛煉自己隨機應變為人處事的能力,也提升自己炒菜做飯做甜品的技能,幫助自己提煉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就如同技術創業者的車庫,對於有誌於貿易創業的人,零出發點的擺攤是最好的起步方式了。對於一個城市,擺攤創造了大量就業,中國台灣,超過2%的人口,50餘萬人擺攤為生。今年景都放開地攤,兩個月增加10萬多就業,中心城區餐飲店展複工率超過98%。這次成都地攤經濟的解禁是在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潔衛生等工作條件下,有控製下的臨時占道經營,給全國做了很好的示範。但當初那些禁止的理由,如占道、汙染、不利於治理,卻暴露了“懶政”的一麵。圖|人民視覺中國6億人口人均月收進隻有1000元,實在是要靠地攤上的廉價商品生活的,固然有拚多多,可他們沒錢也沒必要再多付一份快遞費用。相反,若能擺攤經營,他們就從消費者群體搖身一變成為經營者,收進還增加了,於脫貧致富方麵也是益處多多。既然利多害少,將地攤治理納進正常軌道,從經濟規律出發,兼顧攤商和商店的利益,而不是政策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一刀切地處理市政建設和商販之間的關係,才是地攤經濟的長久之道。鼓勵地攤經濟發展,不應是權宜之計,否則不僅把添置地攤車的商販割了韭菜,連“國民地攤神車”也不免先放量後滯銷。文|邢海洋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