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大氣粗的巨頭們,請闊別“地攤經濟”
新聞 | 2020-06-05 15:10
來源:鍵指財經題記:當前倡導地攤經濟的實質,是對廣大中小商戶最大限度地降低固定投進本錢和交易本錢,擴大他們的經營收進、就業門路甚至生活出路。但事情的吊詭之處在於,你越倡導,炒作越烈,門檻越高,有關部分越要涉進、越要規範,社會資本甚至財政資金越要追逐,最後導致真正以此謀生者遭受排斥和驅逐。地攤經濟本是社會經濟縫隙中的產物,是邊沿經濟體,對之“順其自然”“放水養魚”,不往過多幹涉、管束為最好。可是現在,它正麵臨一場被瓦解、被重構的“運動”和命運。小時候,攢了很多小人書,趁著村裏集會的時候,找個角落把小人書一本本擺出來,看一次2分錢。最後收攤,錢沒掙多少,小人書倒丟了很多。但這次經曆讓我明白,生意就是滿足別人看書的需求,一分錢兩分錢耐心且辛勞地賺。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曾給他買了很多玩具和文具,讓他在家屬區的大門口擺個攤,向同齡的小朋友傾銷。小家夥總是算錯賬,價格高的按低價賣,有時甚至看哪個小姑娘順眼、看哪個熊小子對脾氣,二話不說就將手中的東西送了出往。這麽多年過往,他長成了一個少年,發現他在算賬上精進了不少,有時同學向他借錢,他會索要條款具體的借條,往年他還學會了炒鞋,每次都低價買高價賣,為自己掙了不少零用錢。這樣總結起來,我們每個人的商品買賣意識,很多時候都是從地攤經濟開始的。我一個大學同學,家庭貧困,四年下來的學費,都是靠在金水河邊擺地攤賣文具掙到的;另外一個朋友,父母離婚,她十五六歲就到鄭州光彩市場擺攤賣襪子,幾年下來,她用賺來的錢在丹尼斯租個櫃台,從此離別了風餐露宿,不再流落街頭。這都是窮人養家生活的命數和營生。地攤經濟好就好在,它的門檻真低,不用紮太多本錢,就會讓窮人養活自己,慢慢掙下一份家業。所以,要說什麽是地攤經濟的本質,這就是!不用交房租,不用交水電費,不用交稅,不用交雇工費,一人幹活,全家吃飽,說來就來,誰走就走,即使有時賣點假冒偽劣或殘次品,但價格低、實用,買家賣家都心甘情願。別小瞧“地攤貨”,都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小物件、小商品,好不好、真不真先別管,最最少的,你可以搞搞價,有時來個腰斬都沒題目。除此之外,地攤經濟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給人“消食”或“占便宜”的體驗。想想看,一天下來,或茶餘飯後,找個地攤紮堆的地方轉一轉,花個小錢,買個緊缺物件,本身就是一種消閑。少男少女們喜歡到處閑逛,有多少地攤,就有多少他們的年少孟浪或花枝招展;下崗職工、家庭婦女、低收進階層也經常光顧,由於隻有在這裏,他們才覺得自己不再窮酸,吃個冰激淩或涼皮,給孩子買雙球鞋,那情形完全屬於自我犒勞。我所了解的擺地攤的人,有不少屬於有正式工作且收進較高的人,比如公務員、公司高級經理人,等等。為什麽要做兩份工,或者為什麽要到這地方來?兩個字:喜歡,或像總理所說,感受這裏特有的“人間煙火”,體驗“雙麵人生”。他們白天在單位上班,一放工就開著車朝某地方飛奔,慌亂吃上一份盒飯後,就拉開車門,擺上一大堆鞋子或CD,吆喝幾聲“瞧一瞧,看一看”,一天的壓抑和煩悶就一掃而空。有一天傍晚,我在鄭州某著名小吃一條街買菜,走到路口,猛然聽到一位仁兄“新鮮的毛蛋、香香的鋼化蛋呦,好吃不貴”的叫賣聲。他推著一輛電動自行車,後座上架著一口鍋,在路旁招攬顧客。我一看,樂了,這位仁兄我熟悉,在某事業單位供職。他見了我也沒有不好意思,隻說這是老家常見的手藝兒,自己小試牛刀,覺得味道還不錯,就拿出來試試口碑。我說“理解理解”,心裏麵,對他的這股勇氣和舍下麵子的行為佩服得不得了。這就是我們常見的地攤經濟,一個大收留器,一個大展台,沒有創業的持續投進和越來越高的米兰体育全站鋼業門檻,什麽人都能來,隻要有門手藝,有比較便宜的進貨渠道,就能混下往、養活自己。網商是隱,它是顯,網商是普遍撒網,它隻盯著眼前這一畝三分地。實在不少人既做網商,又到街頭擺攤,做生意早就有了職業性。擺地攤的,過往社會名聲都不太好。論社會存在度,地攤經濟本是社會經濟縫隙中的產物,是邊沿經濟聚合體,是商人群體中的“遊擊隊”,也曾一度成為城市治理者驅逐不及的影響城市環境的“疤痕”和“苔蘚”。以過往的經驗,他們主要存在於城中村或城鄉結合帶,存在於公園旁或哪條不起眼的小街小巷中,城管過往,人仰馬翻,因而地盤越來越收縮得厲害,不少人都被迫進店經營,成了“正規軍”。著名的開封夜市,不就是不折不扣的地攤經濟嗎?漯河、濮陽的一些河堤旁,原來每到夜晚不都人滿為患嗎?可是後來我們開展接連不中斷地整治,到現在,這些地方到底還留下多少地攤經濟的影子?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我們又要根據消費提振的需求大力發展地攤經濟了。可是在我看來,無論是不是地攤,是不是小店,出台政策或施政的初衷,一定是最大限度地讓廣大中小商戶降低房租、人力等固定本錢投進和交易本錢,擴大他們的經營性收進、就業門路甚至生活出路,而不僅僅是,讓更多的人往重新“占道經營”,往堵塞交通並丟下垃圾汙染環境,走城市治理的回頭路。而且,在運動式思維的作用下,目前,一些地方為發展地攤經濟,開始反過頭來大力提供經營場地、提供各種獎扶資金,這,實際上是對上麵倡導地攤經濟的淺讀或誤讀。你切切實實把稅負減免下來,幫助商販們解決各種經營中的困難,別急著把他們從既有的批發市場、成熟的貿易街區攆走,才是正理。而且,讓人憂慮的是,一旦有關職能部分開始將“規範之手”伸進來,一旦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在此領域競相追逐,一旦市場內投機橫行,那些真正靠地攤經濟謀生的廣大商戶,將會遭到無情的排斥和驅逐。舉個性質類似的例子,城中村改造搞得越是熱烈,
海運費,那些低收進階層住得越是離中心城區遠。所以,對既有的地攤經濟來說,我們有理由擔心這會演變成一場全新的被瓦解、被重構的運動。鄭州市某著名夜市攤主之間的攤位轉讓費已私自漲到了3000元,日前就鬧出了軒然大波米兰体育全站。當然,為促進更廣泛範圍內的民生,假如一定要發展地攤經濟的形式和載體,那麽,科學規劃特定活動區域甚至活動時間,吸引更多的低收進群體通過擺地攤擴大就業,引導他們靠自身老實的勞動“發財”,並教育、督促他們規範自身的經營行為和在公共場合中的文明、環保行為,做好城市治理的精細化、專業化服務,就需要列上日程。不過,做這些工作的條件和方針,仍然是“順其自然”“放水養魚”,不要往過多幹涉、管束為最好,充其量隻讓街道辦這樣的基層單位發揮一下引導和監視作用。在中國,鄉村的集市實在可稱得上是曆史最悠久、運行最典型、形態最穩定的地攤,每個村、每個鄉、每個鎮,一年之中什麽日子設集市,在什麽地方固定性交易,都早就約定俗成。而且一個有規模的集市,擺攤的人相對固定,多數成為職業性活動商販,他們在商品組合上自由選擇、自主分工,賣什麽的都有,多不重樣,呈現相對自然的市場競合狀態。最重要的一條,千百年來,幾乎沒什麽人往“管”他們,由於大家明白,一“管”就死。但這並不妨礙一些鄉村的集市進化到比較文明的狀態。比如我在豫南、豫東的一些集市上看到,商販們傍晚收攤時,會自覺地把自己四周的衛生仔細打掃一下。他們的理由是,這樣做,下次再來擺攤就不會招致當地人的厭惡和反對了。這道理很樸素,但效果真的很好,做生意的誠信和其他道德約束,都是慢慢積累起來的。我覺得我們的城市假如發展地攤經濟,可不妨向他們多學習一下。指定好場所,製定好規則,約定好承諾,監視好行為,除此之外,就真的不要多操什麽心了。對最基層、最邊沿的貿易,“無為而治”為最好。而那些財大氣粗的貿易(包括電商)、地產、資本巨頭們,你們也最好離這個領域遠一點,別動不動就往搶什麽“政策紅利”,要給最基層民眾一點維生、喘息的空間。以上,僅為一家之言。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