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和省委書記“站台”地攤經濟,概念股集體漲停,多地政策
新聞 | 2020-06-05 15:07
最近,一則有意思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據《新聞聯播》報道,6月1日,李克強在山東考察一處老舊小區時,到了一家名為“蘇家麻辣拌”的熟食攤前,問攤主疫情期間受了多大影響、是否享受到房租減免,員工工資能否照發等,還稱讚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
海運費,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同是6月1日晚上,在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到了長春市朝陽區桂林胡同,調研夜經濟發展情況。據表露,在街邊的老北京爆肚、火爆魷魚、幹炸裏脊、苕粉炸串等特色門店,巴音朝魯都走上前往,詢問經營情況。新聞畫麵顯示,巴音朝魯在路邊攤位品嚐了特色小吃,還和路人合影。他說,小攤點、大民生,“地攤經濟”“馬路經濟”看似微不足道,但卻發揮著買通城市生活“毛細血管”的作用;固然看起來不起眼,但進進門檻低,投進本錢也不高,有利於那些沒有就業崗位的群體創業就業。由於總理的“站台”,“地攤經濟”火了,大有步“直播帶貨”後塵的趨勢。在此背景下,地攤經濟概念股6月2日集體高開,廣百股份、小商品城、百大團體、茂業貿易等集體漲停。
5月地攤小店經濟V字反彈這不是總理首次關注地攤經濟。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給我國很多地方的就業形勢帶來考驗。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米兰体育全站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在5月28日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又提到,人民群眾中有無窮創造力,“回想改革開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就一個‘大碗茶’解決了多少人的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這是天大的事情。”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前兩周我看到報道,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置了3.6萬個活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這個“西部城市”就是成都市。今年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出台《成都市城市治理五答應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潔衛生等條件下,答應在居民居住集中區開辟臨時占道攤點攤區、活動商販販賣經營等活動。截至5月底,成都全市設置的臨時攤點2234個,答應活動商販經營點20891個,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展複工率超過98%。之後,“地攤經濟”的就業“蓄水池”作用,在其他城市也得到展現。江蘇南京、湖北武漢、浙江等多地政府放寬政策,在規範經營的條件下鼓勵發展“地攤經濟”。5月初,南京發布臨時外擺攤點指導意見。今年南京市在現有3400個臨時攤點基礎上,新增134處、共1410個臨時外擺攤點,並對1912街區、夫子廟、新街口等重要地段的夜間經濟配套進行規範充實。5月中旬,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公布《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公道設定無固定經營場所攤販治理模式,預留自由市場、攤點群等經營網點。5月底,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武漢市夜市和地攤經濟也開始恢複。毗鄰江漢路的保成路夜市重新開市,這條有20多年曆史的夜市漸漸有了往日攤位林立、人聲鼎沸的景象。武漢市商務局人士表示,相比成都和南京,武漢更應該開放戶外擺攤的管製。種種政策意見的出台,都表明了政府對於穩就業、促發展的堅定決心。據支付寶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全國已有1200萬小店和路邊攤收進實現了同比增長,實現了V字反彈。在各大城市中,廣州、上海、杭州、成都、深圳收進反彈的小店數目最多;鄭州由於消費券的帶動作用,反彈小店數目在北方位列第一;武漢在解封兩個月後,有15萬小店和路邊攤實現5月收進同比增長。
多地指導意見提“適度”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著手恢複城市街頭的“煙火氣”。包括濟南、鄭州、石家莊、西安等省會城市在內,追隨成都啟動了結合自身特色的“地攤經濟”“夜市經濟”計劃。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地出台的措施、意見中,多次提到“適度”一詞。在濟南市政府近日印發的《關於促進夜間經濟提質升級、打造“夜泉城”2.0版的若幹措施》中,專門提到了“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濟南開出的三條發展夜間經濟民生品牌措施包括:規範開展“店外設攤”試點。捉住文明城市考核內收留調整的有利時機,適度放開有條件地攤夜市經營,答應限時占道經營;規劃引導地攤夜市經營。改造提升環聯夜市業態,作為地攤夜市示範區在全市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區縣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公道規劃傳統地攤夜市;大力發展“小店經濟”。優化“小店”準進流程,縮短審批時限,引導各類業態延長營業時間;支持餐飲類門店增加夜宵品類和休憩場所,進步消費者逗留時間;適度答應商家製作個性化店招店牌美陳和街頭藝人演唱,擴大城市居民就業機會。其中,“適度”提到2次,“限時”提到1次。陝西省印發的《陝西省促進市場消費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若幹措施》明確,疫情期間,城市治理堅持柔性執法,在不影響人行通道、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答應城區臨街店展出店經營,答應大型商場適度占道促銷,答應在居民居住集中區開辟臨時攤點攤區,答應活動商販在一定時間和區域占道經營。再次提到“適度”“一定時間”等詞。相似的表述幾乎在各省市出台的政策文件中都有跡可循,多處出現“指定時間”“指定區域”“公道設定”等關鍵詞——鄭州市下發的《關於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進一步做好為民造福工作的意見》在提振培育夜間經濟方麵著墨頗多,其中提到“充分利用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和閑置土地,按照定時間、定地點、定業態、定費用、定治理的原則,設立市集和特色跳蚤市場。”浙江在《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到“公道設定無固定經營場所攤販治理模式,預留自由市場、攤點群等經營網點”。湖北荊州監利縣6月1日通告稱,暫定自6月1日起至10月1日止,答應指定經營種類在指定區域、指定時間設立臨時經營攤點。巴音朝魯在提到治理時也表示,適當放寬夜間消費集聚區特定時段擺賣管製,答應有條件的餐飲街、酒吧街等設置“外擺位”,答應在一定區域設置臨時占道攤點,答應臨街店展和活動商販越門經營,答應大型商場占道促銷,在穩就業的同時,促進市場消費回熱。
外媒關注中國地攤經濟
以往,“地攤經濟”、活動商販,多給人破壞環境、影響出行的觀感。而如今,這些政策的出台是一個“放鬆”的信號,表明城市治理對於“馬路經濟”“地攤經濟”有了更大彈性空間;同時,“適度”等一係列關鍵詞也意味著,城市治理既不是一刀切的一禁了之,也不是對占道經營產生的負麵影響聽之任之。如何讓“地攤經濟”發揮活力,也是兩會上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之一。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建議,製定同一的“地攤經濟”準進許可標準、從業資格條件和商品進市手續,采取頒發資格證、許可證等方式,給予“地攤經濟”與從業者正當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晶表示,答應“擺地攤”等臨時的促就業政策將給市場的恢複帶來新活力,是“保市場主體”的體現。需要指出的是,“地攤經濟”已重新成為一種現象和互聯網熱詞,引起外媒關注。路透社稱,相較改革開放初期的地攤、夜市等帶活經濟的活動業態,現在中國老百姓已享受到電商帶來的巨大便利,尤其是隨著居民消費的升級,政府鼓勵的這些夜市、地攤等“古老”業態如何重現生機,還需要觀察。新加坡《聯合早報》以為,“地攤經濟”是緩解就業題目的有效藥方,但要成為長久之策,仍需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更需頂層設計。新加坡AsiaOne網站報道稱,這是在城市治理和地攤經濟之間尋求平衡的好機會,地攤經濟在未來也可以持續發展。來自各方的聲音表明,包收留、提升、規範“地攤經濟”,已日漸成為共叫。資料來源:澎湃新聞、政知見、環球網、逐日經濟新聞、人民網 等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