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群眾救中國,重新發現中國地攤經濟
新聞 | 2020-06-05 15:02
上都能賣一千多。妹子B:那你也沒經驗啊,你賣啥啊?從哪兒進貨呢? 我心想:原來是要往擺地攤啊,如此明目張膽在公司樓裏討論這些,也不怕被老板聽到。妹子A:就從T寶進貨啊,先試試嘛,假如你7天都賣不掉的話還能無理由退貨。 妹子B:……還是拚夕夕吧,還有補貼呢。 聽了這麽一耳朵,我不得不佩服當代青年後浪們蓐羊毛的能力,連擺個地攤都不忘從互聯網土豪那兒賺點補貼錢。 妹子啊,你要是用花唄進貨的話,連貨款都省了知道不。地攤經濟曾被視為商品經濟的落後的代表。透著一股鄉土氣。 早些年就是趕集,十裏八村的鄉親們,帶著自家的農貨,在城裏的馬路邊、市集上交易。 它和高大上的城市化進程有耦合點,但更多是衝突。在如今經濟下行的時候,地攤經濟是“人間煙火”,是保就業和恢複市場的利器; 但是到了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地攤經濟就成了髒亂差的城市環境破壞者。我懷疑啊,現在吹擺攤日掙3萬,五菱宏光是地攤之光的這群人,就是之前吹口罩財富神話、口罩機買到就是賺到、頭盔再不買來不及了的同一波人。底層群眾謀生吃飯的事情,硬生生吹成了一波公關營銷和蹭熱門的狂歡。 在哪裏沒有江湖?在哪裏不是賣呢?後浪們,還是好好學習、找工作上班吧。但是靠救濟和慈善促消費,永遠比不上靠盤活商家、市場活動的促消費。 一個人支一個攤子,明明是揭不開鍋了,說出往反而變成了“街頭一霸”自己創業的小老板了。 什麽叫萬眾創業,這滿大街的叫不叫萬眾創業。 但是啊,兩會上還說了,我們國家還有6億人每個月收進不到1米兰体育全站000元。一樣的道理,都揭不開鍋了,大家都把錢包捂得牢牢的,誰還往街邊亂消費呢?隔壁桌的老哥把《擺攤秘籍》的電子書匆匆關掉,轉過頭來一本正經的問我: 小黑啊,你說這要是小攤和夜市都滿血複活了,那麽互聯網巨頭們,會不會嘔血三升啊?我仔細思考了3秒鍾,告訴他,想多了。(並讓他把擺攤秘籍分享給我) 這兩天媒體們把馬雲、馬化騰、柳傳誌、許家印等人擺過地攤的經曆都翻出來了。 馬雲在義烏擺地攤,鮮花、襪子什麽都賣,為了維持當時他創立的翻譯社的開支; 柳傳誌在中科院門口擺攤,往來都是中國的高級知識分子們,
鐵路運輸
上海空運,我們的中國企業家教父在那裏賣電子表; 馬化騰在深圳剛畢業,就像靠在路邊修電腦擺攤,結果由於路邊攤競爭激烈,隻能往工作了。 說這些故事,無非是想說明,這些人之後創業成功,造出阿裏巴巴、聯想、騰訊這樣的巨頭,是由於他們在創業初期就從底層社會做起,從街頭巷尾的煙火氣裏找到了當時中國貿易經濟的運行邏輯,發掘到了自己的機會。 人家還一窮二白的時候,就把地攤經濟這一套摸得清清楚楚,現在都手握中國最強大的生產力工具了,還怕了你不成。 具體到電貿易務,或許會有衝擊。 由於中國電商崛起的時間,是中國地攤經濟衰敗的時間。兩者沒有正麵懟過客戶流量和使用場景。究竟,誰又想宅在家呢?誰不想和喜歡的人一起走走夜市、擼個串呢?地攤經濟同樣價格實惠,而且所見即所得,在生活居住半徑裏就能解決大半購物需求。 在這個消費降級、市場下沉的大環境下,對瘋狂鼓吹消費主義、掏空我們的錢包、剁往我們的雙手的電商平台,肯定是有衝擊力的。 但要我說,地攤經濟發展起來,首先興奮的就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這兩家。 毫無疑問,所有的小商販們都會接進這兩家的支付體係。究竟連80歲賣豆花的奶奶都微信收款了,誰還在純粹現金交易還是趁早收攤回家吧。在城鄉一體的情況下,高大上的商超百貨代表了城市中國的消費景象,而地攤經濟則是穿插在城市微觀景象中的鄉村經濟。 這種為了共同富裕而並行不悖的蜜月期,時間特別短暫到1997年就開始退出中國城市。1997年,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支城管隊伍。 從此以後,一句“城管來了!”可能是中國街頭最有義氣、最驚慌失措的聲音。我小時候很愛光顧路邊攤,也不止一次遇上了城管和小販們鬥智鬥勇的場景。 可能好多我這個年齡的人,第一次領悟到求生之不易,生存與體製的對抗,就是看到賣燒烤、賣糕餅、賣冰粉的阿姨,被收了攤子,坐在地上抹眼淚的時候。會。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