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雲柳傳誌的擺攤往事,看地攤經濟值不值得All in
新聞 | 2020-06-05 15:00
撰文 / Wise財經 蘇西責編 / 阿sea在經曆過遠程辦公、直播帶貨這兩個風口後,2020年的第三個風口要來了嗎?忽然之間,“地攤經濟”火了,擺地攤成為了網上人們議論紛紛的話題,無論是新媒體人的自我調侃,還是城管大隊長親身給小商販打電話讓他們出來擺攤,都在不真實的感覺中,發生著實實在在的變化。2020年的創業,要從擺地攤開始嗎?擺地攤之所以火了,跟一個政策有關,近期有報道稱,今年占道經營將不納進文明城市考核,這意味著活動商販會有更寬鬆的營生空間。四川成都也較早的放開了地攤的治理,答應人們擺攤賺錢,據說這一招就解決了10萬人的就業題目。成都也因此被貼上了一個“中國最有人情味的城市”標簽。在疫情的衝擊下,地攤經濟的出現,緩解了一些人的經濟困局。京東、阿裏這樣的大企業,也紛紛施以援手,推出數百億的幫扶計劃,給予一些想要擺攤的小商販免息賒購的幫助。地攤經濟,也由於其較低的門檻,極具包收留性,甚至也成了所有創業者或職場人士最後的回宿,一旦創業失敗,可以往擺攤;好久沒找到工作了?可以往擺攤試試……地攤,是一個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由於它能給城市增添煙火氣,有效緩解就業和經濟壓力,如今深受廟堂與江湖的推崇。一、擺地攤,是很多企業家的創業出發點地攤經濟最火的時代,應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個年代擺攤的人裏麵,也是臥虎躲龍。1980年春節期間,32歲的劉永行,擁有一份穩定的公職工作,還有個四歲的兒子,為了讓孩子過年吃上一點肉,他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在路邊擺了一個地攤,修理電視機和收音機。那七天裏,他總共賺了300元,現在看來可能未幾,但在當時,已經是他10個月的工資了!這也為他兩年後與三個兄弟一起辭往公職,做個體戶創業打下伏筆。後來他們四兄弟創業有成,各自分家的時候,每個人的公司裏都帶著“希看”兩個字,劉永行的公司叫東方希看團體,他的弟弟就是新希看團體的創始人劉永好。也是在1980年,一個35歲的人在山東膠南縣的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外麵擺了一次地攤,直接改變了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曆程。這個人就是後來的萬向團體董事局主席魯冠球,當時35歲的他已經是一家生產汽車零部件萬向節的工廠的負責人,當他聽聞汽車零部件訂貨會在山東膠南舉辦的時候,他直接帶著輛卡車汽車零部件往到現場,卻由於自己的工廠是鄉鎮企業而無法進進會場內部。
(圖 / 魯冠球百度百科)
無奈的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在會場外擺起了地攤,宣稱自己的產品比會場內的產品便宜20%,從而一舉獲得210萬元的訂單,從此,他的萬向節廠一發不可收拾。另外一位在1980年以後擺過地攤的人,是一位台灣企業家,22歲的林炳生當時剛從基隆海事學院畢業,本來要當海員,但由於家裏的船意外沉沒,沒能如願。為了賺錢,他進進美國勝家公司台灣分公司(縫紉機公司)做銷售員,白天傾銷縫紉機,晚上堅持開出租車,另外他還曾做過房屋中介、擺過地攤,3年下來小有積蓄。1985年他聽說台北市區有一家豆漿店要轉讓,於是他拿出所有積蓄,又湊了些錢,花60萬新台幣買下了這家店,以及一個注冊商標“永和豆漿”,後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永和豆漿在大陸擁有了500多家門店。1984年,一個40歲的中年人,拉著一輛平板車開始在北京中科院門前擺攤賣東西,先賣電子表,然後又開始批發旱冰鞋、運動褲衩以及電冰箱等家用電器。他就是聯想公司創始人柳傳誌,為了給公司找出路,他帶領公司全員都當起了“倒爺”。1985年,福建泉州石獅的一個中學生,由於家裏窮,開始在石獅大侖街擺地攤。當時由於擺攤,他還常被小混混欺負,所以就跑往練了一身武藝,這也讓他崇拜起李小龍。15歲的他,當時用自己地攤上賣的手電筒打著光,模仿李小龍,半裸著上身,拍了一張自拍照。後來他遇上了互聯網來臨,貿易頭腦敏感的他,發現了域名的商機。他的名字叫蔡文勝,域名大佬,早期站長以及業內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擺攤的決心。1993年,有個22歲的年輕人從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他本來想往路邊擺攤,幫別人攢電腦,結果發現攤子太多,競爭激烈,他就隻好老老實實往找了其他工作。最後進了一家通訊公司做碼農。他的名字叫馬化騰,後來創辦了騰訊公司。馬化騰找到工作那一年,馬雲也有了新的工作,1994年他和幾位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譯社,杭州第一家注冊的翻譯公司。馬雲說他預計虧損6個月後就能實現盈利。但在第一個月海博翻譯社隻賺了不到600元,而需要付的房租就有1500元,還不包括其他成員的工資本錢。
(圖 / 網絡)
無奈之下,馬雲開啟擺攤模式,往義烏小商品市場進鮮花或禮品來賣,結果發現一個月能賺三四千,幾乎是海博翻譯社每個月收進的10倍。當時團隊裏有人建議馬雲,幹脆放棄翻譯社,專心擺攤賺錢。但馬雲從創業初心出發,以為他們之所以做海博翻譯社,就是為了對接翻譯供需雙方,而不是為了擺攤賺錢。所以馬雲堅定的選擇繼續做海博翻譯社。直到1996年,海博翻譯社才實現米兰体育全站盈利,這期間,馬雲沒少通過擺攤養活公司。以上幾位企業大佬這些擺攤經曆,很多都是他們自己講出來的,他們也從沒有以為自己擺攤是一個不好的經曆。二、擺攤並非長久之計擺地攤是一個低出發點的創業,也可能是一個最小可行性產品(MVP)的試驗田,但擺攤一定不會是創業的終局。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這次對地攤經濟的分析挺到位:實在真往擺地攤的人,在互聯網上占的比例很小,在大城市裏很多人也已經習慣了超市購物,尤其是網上購物,真正依靠地攤的人,我相信至少在大城市裏不會很多。中國經濟麵臨的主要題目靠發展地攤是解決不了的,但是答應擺地攤,
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這種把增加就業、擴大社會內在活力放在追求城市表麵秩序之上的優先順序卻包含著巨大能量,地攤的重現因此帶給了很多人鼓舞。上麵提到的企業家大佬中:劉永行擺地攤賺錢後,讓孩子過年吃上了肉,但他們後來做的創業是飼料和養殖行業;魯冠球擺攤是一時無奈和靈機一動,當時他背後已經有一個幾百人的工廠做支撐了;林炳生擺地攤是為了攢錢,後來做的永和豆漿走的是加盟連鎖模式;柳傳誌和馬雲擺地攤是為了養活公司,兩人終極看重的還是科技和互聯網;蔡文勝更典型,擺地攤讓他懂得了賺錢不輕易,但真正讓他發家致富的,是互聯網大潮。擺攤是一個短期過程,想要把生意做大,還是得變成“正規軍”,成立公司,做出品牌。想要做成長久的生意,也不能蜻蜓點水般的占個攤位就行,還是要向供給鏈縱深切進。這就又回到了資本、技術和市場的那套遊戲規則裏。至於忽然火起來的地攤經濟,更像是此次經濟回血過程中,出現的短期政策性紅利。它與互聯網經濟相比,在資本、技術和市場方麵並沒有太多上風。地攤經濟確實熱鬧,也有煙火氣,但值不值得All in,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你看美國西部淘金熱時,最賺錢的,不一定是挖金子的人,而是賣帆布牛仔褲的人。如今,地攤經濟剛火,小商販還沒賺幾天錢,反倒是給小商販們提供售貨車的五菱公司開啟了狂賺模式。馬克·吐溫說得很對:曆史不會簡單地重演,但總是壓著相同的韻腳。*文中題圖來源:Unsplash。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