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智能化進程:海運物流非生即死的行業大考
新聞 | 2020-04-26 16:52
文丨鋅刻度記者 李覲麟
編輯|楊靖怡
1.貨物行蹤不能24小時精準追蹤、快速反饋,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損失、事故。
2.在這樣一種低效的工作方式下,智能物流追蹤係統的出現就像是原始人部落裏忽然出現了一把青銅劍。
3.多年來,海運物流行業就像是被互聯網遺忘的一個陰影角落。
“這個行業的運轉方式,可以說至今為止上百年來都沒什麽變化。”這是在本次采訪中,記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難以想象,在效率至上的時代,在各行各業都在絞盡腦汁與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時代,還有一個行業仍然沿襲著古老運作方式,以你不問我不告知的態度你來我往,傳遞著信息。
更難以想象的是年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30萬億元的全球第一貿易大國的海運物流,在這個行業中,貫串其產業鏈上的貨主、貨代、船代間除了通過QQ、郵件、電話聯係之外,似乎再沒有任何東西與智能化沾邊。
但隨著現代物流行業的發展,麵對內外部需求和格式的變化,麵對
國際物流運輸的高需求,這個隱躲在科技背光麵的行業,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題目,站在非生即死的十字路口,一場事關海運物流智能化戰爭悄然打響。
1.傳統貨代:原始的運作模式下的末路
周六半夜3點,整棟大樓裏隻有老徐所在的13層依舊亮著燈,四麵八方傳來的提示音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有郵件、有微信,還有顯得有些著急的手機鈴聲。
一批一周前就該到芝加哥港的貨物不知是何原因遲遲還沒到達港口,太平洋對岸的收貨人十分不滿地寫郵件質問貨主並說明他們即將停產,假如下周四之前還是不能到貨,將取消所有的後續訂單。
貨主緊急地找到貨運代理老徐,老徐一個勁兒地賠著不是,並承諾會全力解決題目,保證不帶來更大的損失,最後他才了解到溫哥華中轉的時候滯留10天時間,才導致了延遲。
而滯留這麽長時間他沒有接到任何通知,自己也沒有主動往查詢中轉港的轉運情況,但僥幸的是貨物周四已經在溫哥華轉出了,預計下周二就能到芝加哥,題目算是僥幸得到解決了。
實在,在貨代行業裏打拚近15年的老徐不是第一次碰到這種事了,但這麽多年來,都沒能找到一個公道的解決方法,讓他焦慮的是,從往年開始米兰体育全站,業務變得越來越難接了,貨主和收貨人的需求不中斷地在提升,但他這樣的小型貨代公司是無力自建查詢係統的,隻能始終守著最原始的操縱流程和運營模式,雖與市場的變化背道而馳,卻無力改變,僅能抱著這種僥幸心理和多年積累下來的一點人脈委曲硬撐。
“習慣了,但眼下業務不僅不見漲,還年年下降,不知道還能做多久了。”老徐把眼鏡摘下,抽出一張餐巾紙擦著一腦門的汗水,從他的眼神裏,記者看到他的艱辛和無奈。
他不僅無法滿足貨主的新需求,還無法從內部節省開支,公司成員基本上都是跟了他十來年的朋友或親戚,一方麵礙於情麵,另一方麵由於公司規模小,沒有人專門負責貨物追蹤,多數人都是身兼數職,所以缺一不可。
老徐的眼前,就是舉步維艱的現實和迷霧重重的未來。而在貨代行業裏,與他境遇相似的人卻不在少數。
傳統貨運代理,通常都是通過全人工收集不同節點的信息,獲取配載航線最新情況,並且通過QQ、郵件、電話等傳統渠道在線交流完成信息之間的傳遞。
通過這種方式跟蹤物流,獲取一單信息均勻就需要5分鍾。按照一個月貨運量300單,每單每3天跟蹤一次的頻率,一個人一個月僅能夠跟蹤不超過170票,這跟人工本錢相比明顯太少。
除此之外,對於歐美洲等運輸周期較長的航線,需要不中斷把握每個港點的信息,3天為一個周期的一次信息更新更是顯得相當滯後。在人工有限,人工本錢大的條件下,幾乎全行業的代理都缺失了主動的信息跟蹤,取而代之的,則是完全不跟蹤或者被動接收第三方零星的破片信息,以至於貨物如期未到而不知,甚至於在某個節點很長時間的滯留而沒人發現,從而導致貨主和收貨人的投訴,終極造成客戶流失。
像老徐這樣的貨運代理人在如今這個行業比比皆是,如何改變現狀,未來又該何往何從,是他們現在最應該想清楚的事情。
2.智能化初創公司:從悲慘經曆中逼出來的創新之路
當整個海運物流行業都麵臨著一場即將降臨的洗牌和劇變時,有的人打算現在做一天算一天,到不行的那天就轉行;有的人卻看到了生機與未來。
6月中旬,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綿綿細雨之後,天空終於難得地放晴了。在一個闊別市中心,闊別創業氣味濃厚的創業園,闊別熱鬧的貿易區的地方,記者第一次見到了王奕米兰体育全站銘。
走到辦公室門口,“跟鬥雲科技有限公司”這個有趣的名字一下子吸引了記者的眼球。而一進門,“大師兄!”每個員工都抬起頭來跟王奕銘打招呼,然後再繼續工作。
整個辦公室不大,二樓是會議室和健身房。“現在創業初期,加班是常事,但人生也不能隻有工作。”王奕銘邊給記者沏茶,邊淡淡地分享他的治理理念:“在這裏,我們合夥人和員工之間沒什麽上下屬關係,每個人都有個代號,輕鬆一點也比較有利於工作效率。而且也跟我們公司的名字有關。”
辦公室的電視實時更新著研發進度王奕銘端起熱氣騰騰的毛尖,思緒被拉回到兩年前。那時,王奕銘還是一個貨代,在被長期冗雜又低效的追蹤工作傷透腦筋後,他決定換一種思維,嚐試找到能夠解決題目的智能化手段。
於是,他找到了搭檔多年的貨主程茂(化名)和船代夥伴周洋(化名),在海運物流行業的十幾年裏,他們見證過、經曆過無數次航運過程中出現差錯,終極導致整票業務損失嚴重的情形。王奕銘將大家召集起來,他們清楚地知道當前海運物流行業的痛點在哪裏——貨物行蹤不能24小時精準追蹤、快速反饋,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損失、事故。而這個痛點能否解決是關係貨代們生死存亡的大事。
三人想法一拍即合,那就是找一服藥,一服當下能夠救命的藥,於是共同創立了這個行業國內第一個貨物追蹤查詢係統。
“跟鬥雲這個名字,我們想了很久。”王奕銘告訴記者,海運貨代行業與科技嚴重脫軌,又沒有第一時間跟上智能化的腳步,因此,他希看,他們的產品能一日千裏,提升行業的工作效率,追遇上全球智能化進程的腳步。因此,他想到了《西遊記》裏麵的跟鬥雲。
2019年6月7日,經曆了兩年籌備的產品——箱看看終於正式上線了。這是在國內海運物流行業裏出現的第一個專業在途信息跟蹤平台。
回想從預備運作到產品上線,王奕銘很感慨:“我們三個人都不是技術出身,有想法不知如何往實現。”當時,
空運報價
海運價格,怎麽以大數據為依托,從上千個數據源中整合、追蹤貨物航運信息,並及時通知到收貨人、發貨人、貨代等相關用戶是最需要攻克的難點,而這恰恰也是海運物流行業的痛點所在。
“最初的半年時間裏,我們以能解決這個痛點為標準,往尋找團隊的核心技術骨幹。”王奕銘回憶起曾經來口試的一個程序員,剛工作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提出了離職,原因很簡單,他覺得強度太大了,無法適應,經過大浪淘沙,不中斷的人辭職和不中斷的新人的加進磨合,現在的團隊已經是一支經過技術和時間檢驗的團隊,王奕銘和兩個合作夥伴的想法終於變成了現實。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這個90%都是程序員的公司裏麵,王奕銘這個非技術出身的“大師兄”有著盡對的威看。固然對技術不在行,但他由於對海運物流行業足夠了解,所以每次總能精準地找到題目,並解決題目。
有員工告訴記者:“大師兄和大家一起熬幾個通宵隻為解決一個數據漏洞。”跟鬥雲的很多員工對王奕銘的評價都是:“一個甚至吹毛求疵的人。”聽到這個評價王奕銘露出一絲笑臉,“我信,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
回想產品即將上市前調試、修改、查漏補缺的那段日子,連王奕銘自己都記不清究竟重複推翻了多少個方案、不中斷修改了多少次程序。當記者問起他對現在箱看看平台的評價時,他也隻有簡單的一句:“還不是我最滿足的樣子。”
而王奕銘在追逐夢想道路上最真實的樣子,也是大家願意和他一起堅持下往的原因。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王奕銘的助理,遞上了一份產品使用和測試的反饋報告,上線不足一個月時間,箱看看在重慶地區累積貨代注冊用戶已經突破100家,並有10家企業表達了合作意向。這些數據讓王奕銘露出了欣慰的笑臉。
“假如以後有公司有樣學樣,也和你們開發同樣的產品,你會擔心嗎?”
“我們可能是‘前無古人’,但一定不會是‘後無來者’,假如有人也來做這件事,那也不見得是壞事。不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至少能救活整個行業吧。”王奕銘在回答這個幾乎所有初創公司都要麵對的題目時,顯得自信而平和。
“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裏,這是孫悟空的盡招”,王奕銘告訴記者,一年內的小目標就是希看箱看看也能成為海運物流行業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產品。
箱看看團隊3.新派貨代企業:嚐到了智能化滲透行業帶來的甜頭
仔細算算,今年是Lawrence在貨代行業裏的第七個年頭。假如說他以往做生意的方式和老徐一樣是依靠人脈資源的積累,會漸漸地出現局限性,而他現在已經轉身擁有了主動權了。
記者到達Lawrence公司的時候,他剛剛結束午休。“從來沒想過幹我們這行也能有午休時間”,他告訴記者,以前工作真是沒日沒夜,由於做的是全球範圍的貨代業務,必須要適應與各地客戶之間的時差,隨時隨地回複信息。
說話間,Lawrence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他的應用程序列表,從國內的微信、QQ到國外較為常用的WhatsApp、VIBER、Skype,再到傳統的郵件,大大小小的布滿了一整頁。
記者原以為在即時通訊軟件如此便利的情況下,傳統的短信、郵箱使用率應該並不高。可Lawrence卻搖了搖頭說:“實在海運這個行業還是很依靠郵件傳輸,我之前天天都要處理上千條信息,郵箱幾天不清就會滿。”
在這樣一種低效的工作方式下,智能物流追蹤係統的出現就像是原始人部落裏忽然出現了一把青銅劍,搶先學會使用的人,就能有機會站在部落金字塔的頂端。
Lawrence的智能化轉型,是從成為箱看看內測用戶的那一刻開始的。接進智能物流追蹤係統之後,他終於從一大堆瑣事中抽離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潛心開發新業務,對員工進行更深層的培訓。
看上往小小的改變,卻讓Lawrence近一年來的業績上漲了300%。原本每個業務員一個月能跟100票業務,通過智能物流追蹤係統省往不少麻煩後,每個業務員一個月能跟超過300票。
不止如此,Lawrence在過往一年中還開拓了不少新業務,包括在香港部署了倉庫、買通了與更多國家港口間的合作等。也正是有了這些升級換代,才獲得了不少新客戶,“阿裏巴巴、唯品會這些電商平台,這些過往從未有機會接觸過的互聯網企業,都來跟我們合作。”
“現在更有底氣了,以前假如有客戶說不再續單了,
鐵路運輸
上海空運,我可能會拚命挽回,甚至大幅度讓利。但現在我有這個自信,他會回來。”Lawrence告訴記者這不是自負,前不久,一個與他合作3年的客戶看中了別家的低價,中中斷了與Lawrence合作。可後來對AC米兰官网站入口、質量進行了對比之後,對方還是轉意轉意來找Lawrence。
對於Lawrence來說,這種底氣給他帶來了更大的主動權,也避免了卷進市場無序的惡性低價競爭中,真正從服務品質上取勝。
談到未來的智能化,他還期待著“online booking”的出現。也就是基於現有的智能物流追蹤係統,加上一鍵下單的功能,使整個環節都能有智能化工具的輔助。這樣一來,他們便有更多的時間往做更有價值的東西。
Lawrence正在辦公4.行業觀察:動輒上千萬的損失,海運更需要智能化來拯救
多年來,海運物流行業就像是被互聯網遺忘的一個陰影角落,落後的作業方式對環節中參與的每一個角色都產生著不小的影響,在沒有智能化工具參與之前,除了貨代之外,收貨人、貨主、船代們也都在艱難前行著。
今年2月,彭宥濤(化名)的公司為了新工廠的投產,從德國漢堡進口采購了一批原材料,要求到貨時間是今年4月。按照預計船期,這個期限是綽綽有餘的,可當貨物到達上海港口之後,卻由於支線船舶到重慶的艙位不足,因此在上海港口滯留了15天。
原本彭宥濤已經安排好了職員進行預備工作,就等著原材料到位。可直到原材料投產確認時,他才得到消息,貨物仍然滯留在上海港口。盡管心急如焚,但他也隻能先將新生產線暫停下來,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不可計數。
同樣的情況,張旭(化名)也碰到過不少。作為貨主,他並不是發貨之後就萬事大吉,一切交給貨代公司了。
“一次國際海運至少要經曆10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了紕漏,都會影響到最後結果。”張旭有一個常年合作的芯片生產商,這樣的收貨人是無法接受任何一次紕漏的。
“他們的生產線隻要開啟了,就永遠不能中斷,
千航貨運
空運價格,一熄火就會造成上千萬的損失,我可負擔不起。”張旭每次發出他們的貨,就會親力親為地接洽每一個環節,假如中途出現了題目,他甚至會自掏腰包將貨物轉為空運。
因此行業的智能化變革,對於他們來說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在記者深進行業進行多方采訪調查時,發現從業時間超過17年的重慶浩航船運公司副總經理宋宏偉,對行業的智能化發展趨勢有著獨特的見解。
他向記者描繪了一幅未來藍圖,在智能物流追蹤係統等智能化工具輔助下,客戶可以一鍵下單,並輕鬆獲取全程物流信息;工廠可以安心生產,做好創新;貨主、貨代、船運們可以不再耗費大量人力對物流進行追蹤,而是通過智能化的提前預警製訂公道解決方案。
宋宏偉還以諾基亞和蘋果手機舉例,“在蘋果手機出來之前,我們幾乎都以為諾基亞手機已經足夠好用了,或者說,即便有一些地方不夠好,但大家也無法想象怎樣的改變可以更好。可當蘋果手機橫空出世,我們才意識到,原來我們更想要的是這樣的。”
他以為海運物流行業也是一樣的,也許在過往,整個行業裏的人已經習慣了傳統的生產方式,不願改變或者不知該如何改變。可如今在智能化的推動下,發展趨勢已經無法忽略。
智能物流追蹤係統也許是改變海運物流行業的一步重要的棋5.記者手記:海運物流大洗牌在所難免
在我們以為各行各業都已擁抱智能化,被互聯網浸潤的時候,卻不知道實在如海運這樣的傳統產業,仍然處於一個被遺忘的位置。對於其他行業來說,擁抱智能化可能是為了升級突破,可對於海運物流行業來說,這更算是求生。
跨境電商、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業態的出現,對於海運物流行業來說無疑是一次實現突破創新、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契機。
有人曾說過,國際貨代業務的轉型可以通過傳統國際貨代產業在鏈條上下遊開展跨界融合,以及國際貨代業務實現數字化轉型這兩種方式來實現。
但無論如何,海運物流行業中一場基於智能化升級的洗牌已經在所難免,這不僅能提升行業門檻,實現優質發展,還能使過往嚴重的低價競爭告一段落。
像箱看看這類智能物流追蹤係統的出現,對於海運物流行業的智能化隻是一個開端。就像王奕銘對記者所說的那樣,未來想做的還有很多。
假如說海上絲綢之路塑造了過往的世界,成就了當今世界,那麽在這個行業迎來曆史轉折的重要時刻,用智能化重塑海運的未來也將不可逆轉。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