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運港:
目的港:

歐洲人終於戴口罩了!你知道這有多難嗎?

 新聞     |      2020-04-24 15:29
哪些歐美國家強製帶起口罩?3 月 30 日,奧地利總理庫爾茨公布新規,要求公民在外出購物時必須佩戴口罩。而就在短短半個月前,奧地利還實行著沒有理由不能戴口罩的規定,假如沒有醫生證實“隨意”戴口罩,將被認定違法,空運報價 海運價格,會被罰款 150 歐元。可以說,地處歐洲心髒的奧地利是一個縮影,它代表了目前很多“西方世界”對於口罩的態度——從一開始的盡對禁忌,逐漸發生了動搖。官方措辭從最初的“不建議”,到現在的“有效”、“推廣”甚至“強製”。在奧地利之前,已經有三個歐洲國家強製民眾在公眾場所戴口罩,分別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土耳其。上周,德國東部城市耶拿、法國北部小城索鎮,成為各自國家首個要求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的城市。規定是強製性的,違反者將麵臨 38 歐元的罰款。歐洲大城市同樣也有推行類似政策的趨勢。作為意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倫巴第大區從上周日起,強製要求人們在戶外佩戴口罩。巴黎市長也表示,將分發 200 萬個可重複使用的布口罩。而當前全球疫情的中心美國,盡管特朗普堅持自己不會戴口罩,但 CDC(美國疾控中米兰体育全站心)已經一改之前的態度,把“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加進了防疫指南中。為了修君子們此前對待口罩的態度,指南特地誇大“即便沒有症狀也會傳染”。不過,為了防止公眾擠兌醫療資源,CDC 並沒有像中國一樣推薦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而是推薦用布口罩代替。實在沒有,按特朗普的話說,找個圍巾擋著也行。主流媒體推動下,Twitter 已經掀起了一波 DIY 口罩的潮流。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把襪子、秋褲統統變成了口罩。即便還不能像東亞地區一樣,將口罩“往汙名化”,但對於西方國家來說,能夠承認口罩有用、並在公眾中推廣,這本身就已經是一場意義深遠的轉變。在這次疫情中,我們常用供給短缺來解釋西方國家對待口罩的態度,但除此之外,歐美國家的“口罩禁忌”更是一種無形的思想阻力,它背後牽連出的是根深蒂固的文化禁忌、法律障礙、甚至是無意識的意識形態對抗。文化禁忌、法律障礙…東西方的“口罩文化”差異緣何而來?東西方對於口罩態度的差別,實在都可以追溯回鼠疫的影響。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肆虐,一種新職業誕生——“瘟疫醫生”,他們佩戴的衛生設施,是一種能過濾空氣的鳥嘴麵具。這差未幾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類口罩物”。但由於當時醫學水平的限製,加之鳥嘴麵具本身詭異的形象,這樣的醫生麵具,終極變演變成了歐洲人心中死神的象征。而今天我們熟知的口罩,實在是在一個世紀前由華人醫生伍連德發明的。當時,中國首次嚐試以生物醫學手段控製鼠疫,而伍連德在認定鼠疫可以由空氣傳播後,他對當時的外科手術口罩進行了改造,改成了價格便宜、生產簡單、佩戴舒適的防護用品。並分發給了醫生、護士和公眾佩戴。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列強踐踏和民族救贖之際,口罩除了防護作用外,也被賦予了現代、科學的含義,在幾年後的西班牙大流感中,口罩也自然得到采用。伍氏口罩也變成了中國開創性地引領西方醫學的標誌。這樣的曆史背景,造就了中國和歐洲在對待口罩時的根源性態度差異。中國人習慣將口罩與科學、文明等詞匯聯係起來,而歐洲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則是“戴口罩的都是病人”。此外,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歐美不願意戴口罩還有它的法律淵源。假如你關心過往年香港特區的局勢,那對於《禁蒙麵法》應該不陌生。它的宗旨是禁止為了逃避責任而故意遮擋麵部。比如,前麵提到的奧地利,就是受到本國《反蒙麵法》的限製,導致一些遊客因在疫情期間佩戴口罩,而收到罰單。同時,美國也有 12 個州禁止 16 歲以上的人在公共場合遮麵,這被視為故意隱躲身份。現在,全球14個國家有類似法律,包括法國、德國、比利時等等。甚至在丹麥等一些國家,“反遮麵”已經被上升到了價值觀的高度,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丹麥司法大臣保爾森在製定該國的《蒙麵法》時,就明確指出,“我們必須能夠看到彼此的麵部表情,這是丹麥的價值觀之一。”在疫情之下,這些為公共安全甚至是穆斯林移民專門製定的法律,變相給公共安全幫了倒忙。很多國家就這樣被困在了健康 or 法律的兩難選擇中。當口罩成為“優越”與“武器”在東亞地區,尤其是 2003 年非典之後,口罩已經完全融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在中國,經曆前幾年霧霾之後,很多人已經開始養成“口罩習慣”;日本更是全球人均口罩消耗最大的國家,常戴口罩的人約占二分之一,人均一年會用掉 40 多隻口罩。除了防禦季節性過敏外,還產生了“伊達口罩”文化(“伊達”在日語裏有“裝樣子”之意)。人們出於各種原因佩戴口罩: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素顏、肌膚保濕、讓臉看起來小一些、戴口罩可以平複心情,等等。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當疫情剛在中國和東亞地區蔓延時,亞洲人佩戴口罩的照片被刊登在西方媒體上。而不少西方媒體試圖將這些形象打上集體主義的標簽,進而引導大家將其想象成威權政府、隱私審查等等負麵詞匯的象征。這不是 2020 年西方媒體的新創造,事實上,從 2003 年之後,口罩掩麵的人群照片就在媒體推動下,在全球變成了 SARS 、傳染病和恐慌的符號。這些報道的受眾大多是歐美人,固有的理念與媒體輿論不中斷碰撞之下,對於口罩的偏見也日益加強。截止今天,全球新冠病例已突破 200 萬例,近 12 萬人死亡。主“戰場”從亞洲轉移到歐洲,再到如今的北美。疫情之下的世界,被很多題目分割成對立的兩極,背後折射出的是文化間的鴻溝,和所謂的“文化優越感”。“口罩之爭”,不過是其中一個縮影。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

米兰体育全站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廣州 南非 26 22 16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