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行業會怎樣?
新聞 | 2020-04-24 15:20
估計很多人不知道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人。看看中國的曆史就知道,我們國人一直被保護得很好,一個是跟我們的文化有關,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不論是讀書人還是當權者,都把保護萬民作為自己的責任。讀書人是“為天地立心、為生命請命,為往聖繼盡學,為萬世開太平”,古代天子更是視萬民為自己的子民。技術上,更是有傳承悠久的中醫給普通百姓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假如說口罩是中國人最先使用和發明的,邏輯上是完全說得通的。1275年,元朝天子進餐時,為了防止那些侍奉者的口水噴到食品上,要求他們用以蠶絲和黃金線編織而成的毛巾掩住口鼻,這就是原始的口罩。馬可波羅看到後,寫在他的書中,告訴了全世界。可見這原始的口罩造價不低。現在的口罩當然不能這麽搞,貴不少,還把本錢放在了一些無關的地方。現代口罩按用途分為三類:防護口罩、醫用口罩和民用口罩。前兩種是由專門的企業生產,
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需要資質才可製作。民用口罩領域要求低,而且投資少,技術含量低,用工少,
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所以這樣的企業非常多,集中度低,具有影響力的口罩品牌企業也很少米兰体育全站。非典期間,口罩的使用達到過一波高峰,生產口罩的企業開始大量增加,穩定了市場的供給。但一些劣質的口罩也暴露出來,給本來不強的國產口罩行業蒙上了陰影。後來禽流感爆發,口罩又再次成為社會焦點,國內口罩供給量達到了19.6億隻,後來產能逐步提升,到2012年,達到了30億隻。再後來全國均勻霧霾日數攀升。口罩幾乎成了日常必備。到2013年底,我國功能性口罩市場規模接近20億元,民用防護型口罩也超過了10億元。而往年底爆發的這次疫情,
跨境鐵路
國際物流,又讓口罩成為了熱門。朋友圈的段子是這樣的:以前回家過年,錢包裝著厚厚一遝人民幣,今年錢包裏裝的是厚厚一遝口罩。甚至有戲言成現在是一罩難求。更離譜的是有個邊境城市,竟然私自扣押其他省份在海外訂購的口罩,可見口罩的緊缺程度。那麽未來,口罩行業的具體走勢會如何呢?行業整體向好大眾對健康意識的增強,口罩行業遠景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口罩現在幾乎成了日用品。而且幾次傳染病,相當於一次次深進骨髓的公共衛生教育,必然會讓民眾形成很好的衛生習慣,那麽口罩必然會產生持續的消耗。從口罩的產能增長可看出這個趨勢:2017年口罩生產38.8億隻,2018年口罩達到了45.4億隻,增長了17%。有人戲稱,由於很多民眾的恐慌,每家都會囤很多口罩,假設每人囤10隻口罩,14億人就是140億隻,10隻口罩頂多用1個月,全年的口罩數目就是1400億隻以上,現在還不夠零頭。當然這是最大值的情況。競爭越來越激烈由於潛伏的市場如此巨大,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加進其中。甚至有不少不相關的企業也開始考慮轉行生產口罩。目前生產口罩的企業主要有如下一些品牌:3M、綠盾口罩、Honeywell、UVEX、Kowa三次元、穩健winner、陽普IMPROVE、白元HAKUGEN、Dettol滴露、朝美CM。而所有這些品牌中,美國品牌3M目前是最大的贏家。做品質做差異是出路在口罩生產上,假如僅僅隻是用於阻擋別人的唾沫和飛塵,技術含量是很低的,最近都有網上教學教你徒手製作口罩,但是口罩一般都是把嘴和鼻子一起罩上,如何保持高過濾能力和低呼吸阻力,就是一個非常有挑戰的技術活。3M就是利用細小的纖維和靜電吸附,讓口罩即透氣又能過濾極為細小的病毒粉塵(所以這種口罩不可以水洗,洗了就廢了)。3M不中斷推進各種顆粒物的防護技術,把口罩做到了極致,做出了差異,還結合人體原理,根據不同人種做臉型差異,還做了不同的佩戴方式等等。這種差異化和品質化,很多企業根本沒有重視,所以3M能成為口罩贏家是有道理的。口罩行業在未來會長期向好,但隻有那些專心為客戶考慮的企業才有機會做得更大,贏得更多的市場。
國際物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jin) 為(wei) 傳(chuan) 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係我們(men) 修改或刪除,多謝。